摘要:9月8日,在一次直播里,李月汝和她的经纪人公开说出这个计划:正在接洽土耳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四个国家的俱乐部,最可能成型的是前两个。她自己也直接回应:“过去两年在欧洲打球,我积累了很多资源,现在是时候做点实事了。”
李月汝正与4国联赛接触收购:土耳其法国进展更快,有机会改写女篮历史
李月汝要买球队了,而且不是玩票性质,是要真刀真枪地做老板。
9月8日,在一次直播里,李月汝和她的经纪人公开说出这个计划:正在接洽土耳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四个国家的俱乐部,最可能成型的是前两个。她自己也直接回应:“过去两年在欧洲打球,我积累了很多资源,现在是时候做点实事了。”
消息一出,不少人都炸锅了。中国女篮几十年来还从没出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老板”,更别说是在欧洲联赛。李月汝要是能拿下这笔收购,等于在中国女篮球员的留洋通道上,砸出一锤子真正的突破口。
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这招棋,背后动机并不简单。
李月汝自己说得很直白:不是为了成绩或者商业回报,而是为了让更多中国球员有机会“出去看看”。她提到,现在有不少年轻球员有意愿留洋,但苦于没有平台、没有资源、语言不通、文化不适应等各种卡点,始终进不去欧洲主流联赛的大门。
她想干脆自己造个门。
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李月汝在WNBA和欧洲联赛都有过实打实的经历,打过芝加哥天空、西雅图风暴、洛杉矶火花、达拉斯飞翼,在欧洲辗转过贝希克塔什、博德鲁姆、加拉塔萨雷、梅尔辛等球队。她对欧洲俱乐部的运营模式、球员管理、赞助逻辑早已心里有数。
换句话说,她不是来“尝试”的,是来“动手”的。
而且这种“动手”,并不是孤例。早在2002年,夏松也曾投资了立陶宛克莱普达海神俱乐部,还亲自当董事长;2009年,姚明在NBA受伤后接手了老东家上海男篮。但这些都更多是“球员变老板”的传统路径。
李月汝这次不一样,是“留洋球员反哺体系”的打法。
她不是要回国接手一支现成的CBA队,而是要在欧洲落地一支女篮俱乐部,从0到1搭建一个中国球员专属的留洋落脚点。
这件事的意义,不是“一个人买了一个队”,而是“一个人用自己的路,为别人铺了一条新路”。
目前来看,土耳其和法国的谈判节奏最快,这两个国家的女篮联赛在欧洲都算中上水准,既有竞技强度,也有舞台曝光度。尤其是土耳其,近年来频繁引进亚洲球员,语言和生活归属感相对好一些,适合年轻球员过渡。
而且从投资角度看,欧洲女篮俱乐部的运营成本相对可控,特别是在二线城市,一支俱乐部一年的预算可能仅相当于国内一支WCBA球队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这次收购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划算的。
当然,李月汝做这件事的底气,除了资源,还有话语权。
她目前是达拉斯飞翼的中锋,作为中国女篮的核心球员之一,竞技层面本就有话语权;再加上她在海外打拼多年,有语言能力,也有跨文化协作经验。这种人,既能聊合同,又能谈技战术,既懂球员心理,也懂俱乐部管理。
所以她不只是“买下一个队”,更可能是“重新定义一个队”。
她说得很清楚,“不要太在意输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支队伍不是为了拿冠军,而是为了锻炼人。
用她自己的话说,“团体运动单靠个人无法成功”。她不是在做个人秀,而是想组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中国球员有实战经验,有稳定上场时间,有适应欧洲节奏的空间。
这个逻辑甚至在男篮也没真正跑通过。很多年轻球员留洋,不是卡在能力上,而是卡在“有没有人愿意给机会”。李月汝如果能搭起这个桥,那她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在场上得多少分。
眼下,欧洲女篮正处于“新老交替+多元化引援”的阶段,市场对亚洲球员的接受度在上升。中国女篮作为亚洲顶尖队伍,人才储备不缺,缺的是出口。而李月汝现在正在试图亲自打开这道门。
当然,收购成不成,还得看谈判进展。但从她目前放出来的信息看,方向是明确的,资源也到位了,关键看最后能不能落地执行。
如果她真把这件事做成了,那她不仅是在写自己的职业生涯新篇章,而是在给中国女篮整个生态,补上一个从未存在过的拼图。
1300字整。
来源:网排TV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