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1月22日在海南三亚开幕以来,精彩纷呈的非遗元素融入体育运动之中。其中,北京团在竞赛和表演项目中展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有蹴球、中幡、空竹等,这些项目让观众领略到不一样的竞赛乐趣。
▌朝华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1月22日在海南三亚开幕以来,精彩纷呈的非遗元素融入体育运动之中。其中,北京团在竞赛和表演项目中展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有蹴球、中幡、空竹等,这些项目让观众领略到不一样的竞赛乐趣。
《朱瞻基行乐图》中的蹴鞠(明)故宫博物院收藏
空竹(清)故宫博物院收藏
蹴球历史最久远
蹴球,又称踢石球,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距今六七千年的半坡遗址中,考古专家从一个墓葬中发掘出3个小石球,小石球打制精细、形体浑圆。该墓葬的主人为一幼童,小石球在其足下,考古专家据此推测,当时石球已成为孩童的游戏工具。
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石球的替代品,蹴球也就被称为蹴鞠。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西汉刘向所著《别录》记载:“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
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汉代的蹴鞠活动已相当盛行,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当时还出现了表演性蹴鞠,就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朱瞻基行乐图》中,就有蹴鞠的场景。
在北京民间,蹴球是古老的游艺项目之一。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与繁荣,蹴球更是深入民间,成为大众休闲健身的重要项目。《红楼梦》第28回对蹴球游戏有过描述:“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清末《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绘有一幅《踢石球》的图画,并详细记载了踢球之法:“二人以石球二个为赌,用些碎砖瓦块铺地,用一球先摆一处,二球离七八尺远,每人踢两次,踢中者胜,不中为输。”
北京蹴球的比赛则更为正规。比赛用球通常为石质,球体圆润,表面光滑。玩法丰富多样,有单人赛、双人赛与团体赛之分。比赛时,运动员需用脚将球踢向目标球,以击中目标球或使己方球更接近目标球为得分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脚法控制能力,精准地发力与瞄准,还需讲究策略与技巧。例如,在击球时要考虑球的滚动路线、力度大小以及如何借助场地的地形特点来达到最佳效果。
蹴球在北京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它蕴含着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休闲娱乐的独特追求。在过去,每逢佳节庆典或庙会之时,蹴球比赛往往成为重要的活动内容,吸引众多百姓前来观赏参与。人们在蹴球的一来一往间,增进了邻里情谊,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习俗。
目前,蹴球不但被海淀、怀柔等区列为非遗项目,而且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北京蹴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幡彩旗显古韵
在此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每个代表团有30秒的驻停表演时间,而北京团在驻停期间,“耍”起中幡,抖着空竹,赢得阵阵喝彩。
中幡起源于晋代,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
在北京,中幡的发展与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民间风俗紧密相连。清代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黄旗佐领管辖,属内八档会之一,受过皇封,盛极一时。清末民初,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率众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红火、最火爆、最受欢迎的项目。
北京中幡的幡体通常高大,由一根粗壮的长杆和顶部装饰华丽的幡旗组成。幡旗上绣有各种吉祥图案与文字,色彩鲜艳夺目,在风中舞动时,犹如天边的彩霞飘落人间。表演中幡,需要表演者具备超强的力量、精湛的技巧和极佳的平衡感。他们用手、肩、头、颈、背等部位,或顶,或抛,或转,或托,使中幡在空中做出各种惊险而又优美的动作。时而将中幡高高抛起,如同蛟龙出海直入云霄;时而用额头稳稳接住下落的幡竿,恰似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时而以背部为支点,让中幡在背上旋转,仿若灵动的舞者翩翩起舞。
在过去,北京的庙会、庆典等场合,中幡表演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目。天桥地区更是中幡表演的聚集地,众多民间艺人云集于此,各展绝技。天桥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他们的表演不仅吸引了普通百姓的欢呼喝彩,也常常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与赞赏。
中幡在北京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它蕴含着北京人乐观豁达、勇于挑战的精神品质,反映了老北京热闹非凡、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
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娱乐方式的大量涌现,北京中幡这一传统艺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但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民间艺人与文化保护者坚守初心,积极致力于中幡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他们走进校园、社区,举办中幡表演与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一古老艺术,使北京中幡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魅力与活力,继续在京华大地的文化舞台上,高高飘扬,书写着属于它的篇章,让后人得以领略这一古老民俗艺术的无尽风华。
空竹声响传雅致
抖空竹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彼时它已是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推移,抖空竹在明清时期于北京蓬勃发展并兴盛起来。清末京师儿童有抖空竹之戏,因此宫廷里的空竹均由市面购进,供宫中小皇帝和皇亲中的阿哥们玩耍,至今故宫还收藏着清末遗留下来的空竹玩具。
明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亦蛙羌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古代的这类所谓“空钟”,北京俗称“抽绳转”,天津人叫它“闷壶卢”,有的地方叫“地铃”。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引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说:“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指北京)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空钟、闷壶卢、地铃,都是同一玩具。不过,一般所说的“空竹”,是专指抖在空中嗡嗡作响的那一种。在老北京,抖空竹是街头巷尾、庙会集市上的热门表演。无论是孩童还是成年人,都对其充满热爱。冬日的暖阳下,在故宫的筒子河边,在天坛的古柏树下,都能看到抖空竹爱好者的身影。他们以竹会友,相互切磋技艺,清脆的空竹声回荡在京城的上空,成为老北京独特的生活音符。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蕴含着北京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空竹由竹木制成,形似哑铃,中间有轴,周围带有哨口。抖空竹时,以两根短杆系上棉线,通过巧妙地拉扯、抖动棉线,使空竹在绳上高速旋转并发出悦耳的嗡嗡声。表演者运用各种技巧,如“蚂蚁上树”,让空竹沿着棉线迅速攀升;“仙人跳”,使空竹在空中轻盈跳跃;“盘丝”,则是让空竹在绳上如丝线般缠绕回旋。这些花样繁多的技巧,展示了表演者对力量、速度和协调性的精准掌控。
北京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技术技巧成熟完备,是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发展传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北京有专门的民间组织——“北京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其中既有抖空竹的能手,也有制作空竹的高手。抖空竹的技术技巧在继承中又有创新,如“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彩云追月”、“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蚂蚁上树”是将长绳一端系于树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迅速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将其稳稳接住,令观者惊叹不已。
进入现代社会,新兴娱乐形式对传统文化带来诸多冲击。不过,这些非遗传承有序,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多次代表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