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科长焦海敏深耕海关基层一线多年,总教育我们要以“枝叶关情”的细腻擦亮“服务窗口”。他是那个总把“政策宣讲要多用家常话,企业才能听懂用好”挂在嘴边的“唠叨老师”。大型宣讲会上,他将原产地证书比喻成“出口产品的国际护照”,让企业们瞬间理解原产地认证的核心价值。
我的
“唠叨”
2
0
2
5
0
9
国门为证,使命在肩,
亲爱的海关人们:
愿前辈的每句“唠叨”,
都化作你守护国门的锋芒。
仔细核
慢慢来
守规矩
师傅
又是一年教师节,
风掠过海关的每一个岗位。
你是否也想起了那位曾经“唠叨”的师傅?
那时的每个叮嘱,
就是前辈留给后辈珍贵的“守护密码”!
来听听杭州海关所属台州海关的教师节“告白”吧!
“政策宣讲要多用家常话,
企业才能听懂用好。”
我的科长焦海敏深耕海关基层一线多年,总教育我们要以“枝叶关情”的细腻擦亮“服务窗口”。他是那个总把“政策宣讲要多用家常话,企业才能听懂用好”挂在嘴边的“唠叨老师”。大型宣讲会上,他将原产地证书比喻成“出口产品的国际护照”,让企业们瞬间理解原产地认证的核心价值。上个月去企业宣贯“经认证的经营者”政策,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形象地说:“拿到AEO认证,就像开车走了ETC通道,过关更快、手续更少、成本更低!”他始终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专业政策,让复杂的国际贸易规则变得通俗易懂。师傅的“唠叨”,是把海关担当融入家常话的智慧,更是护航企业发展的温情密码。
——综合业务二科叶俏妤
“突发情况不是麻烦,
是我们服务的起点。”
我的科长就是我的师傅,她是关税领域的“技术大咖”,也是亲切细致的“税政服务管家”。初到业务岗,我最怕碰到突发情况时的手忙脚乱,她却总爱念叨“突发情况不是麻烦,是我们服务的起点”。前不久,辖区一企业因紧急进口设备无法提前办理减免税手续,正是这句“唠叨”化为行动。她主动对接,帮助企业全面熟悉并准确使用税收优惠政策,聚焦退税流程中的难点堵点,精准破解,助企减负近2500万元。这句看似朴实的“唠叨”,正是海关人将服务温度转化为企业获得感的生动注脚。
——税收管理科陈雅
“别慌,我带你走一遍流程!”
查验工作的细微之处,藏着不少专业门道。作为新人,每当要开展查验,耳边总会响起我的师傅——李波涛的那句“别慌,我带你走一遍流程”。记得初次查验竹木草制品时,他一步步耐心指导,教我逐一核对货证,确保信息相符,示范开箱检查,详细讲解如何辨别竹木草制品原材料以及存在的各类风险要点,重点排查货物是否存在有害生物。师傅的“唠叨”,不只是简单的操作指引,还藏着他将宝贵经验拆解成清晰步骤的包容,更是我们新人稳步成长的底气。
——监管三科陈瑾
“多看一眼,多问一句!”
我的师傅王志刚是危包危化监管能手。在海关危险货物查验场,他总把“多看一眼,多问一句”挂在嘴边。烈日下,他指着危险货物包装容器上的标记反复强调:“这个编码就是它的‘身份证’,差一位都不行!”查验时,他会叮嘱:“这些角落仔细检查,可能有撒漏的危险货物!”我曾觉得这些“唠叨”太过琐碎,直到某次在查验货物包装时,因多问一句成分含量,意外发现企业包装使用上的重大风险。那一刻才明白,师父那些“唠叨”背后,是用十几年经验织成的防护网——每一句提醒都是守护国门安全的密码,更是对身边人沉甸甸的温柔。
——监管四科王康
“让数字诉说外贸的晴雨。”
要保留2位小数
需要数据配平
要和数字深度“对话”
论证不够充分
要换一个角度去表述
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脑子里不禁浮现出我的师傅厉添添。长年与数据打交道练就了他缜密寡言的性格。每当我遇到“拦路虎”或者犯错时,他会在思考之后大喊一句:“有点问题但问题不大”。有时是数据复核时对我念叨:“你看!这里有点情况,万元为单位的均价,要保留2位小数。哎呀!你这进口、出口、进出口三项数据有点问题,但问题不大,配平一下……”有时是撰写报告时的打磨推敲:“你只用一家企业的调研来论证观点稍显乏力,但问题不大,加上一段‘面’上的大数分析,即可由‘点’及‘面’加强论证……”这就是我的师傅,一个平时不爱说话却一直帮我撬开数字嘴巴让数字“说话”的统计分析达人。
——统计分析科杨发宏
“妈妈式”的“碎碎念”
“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吗?”
“再仔细一点哦!”
“你看,我就说吧!”
记得刚进科里的时候,丁维科长递来见面礼——棕色笔记本,她说“科里每个人都有,工作绝对派得上用场!”而后每次开展工作,拿着“科室传统”——笔记本的她就变成了“包办型”家长,边记笔记边念叨:“每份文件的流转日期、审批意见都得核对,这关乎程序合规。”“所有工作都要验证、留痕,不然回头佐证找不到源头。”......一次实验室实地督察,她带着我一项项核对、一点点拆解,从风险防控讲到督察逻辑,让我明白了“唠叨”的含金量。
秋风穿过办公楼走廊,师傅又在划重点加分量:“咱们多花点功夫,同事们就少担一分险,国门就多一道锁。”我由衷感激,那些妈妈式的“唠叨”,正是督察工作的“要点解读”。
——督察内控科王莹
“政策不仅要学透,
更要讲明白。”
我的科长叶肯,是稽查的“老师傅”了。工作中,他经常遇到企业因为失误或者不了解政策导致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被处罚的情况,所以他总跟我们“唠叨”——“既要当好执法者,也要把政策学透讲明白”。《海关总署关于处理主动披露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出台后,他第一时间带着大家逐字逐句学习文件要求,指导我们从“适用范围”“时限要求”等认真梳理政策要点,并编制宣贯手册,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向企业宣传相关政策。每次宣贯前,师傅总是会强调:“主动披露是总署出台的惠企政策,我们光自己懂业务不行,政策讲不透,企业享不到实惠,咱们的工作就没做到位,我们要切实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稽查科何辉
“细节决定着成败。”
“细节决定着成败。”这是师傅陈阳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再生金属监管场地里,他手里拿着一块再生铜合金原料,手把手指导我们说:“这种材料外面虽然看着干净,但你看里面这些塑料件,说不定就超规程要求了,细节决定着成败。”果不其然,这票货物拆解开后,夹杂物超标了。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让他在查验岗位上练就了“火眼金睛”,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监管工作中,唯有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较真到底”,才能筑牢质量安全防线。“细节决定成败”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守护行业底线的切实行动。
——驻玉环办事处杨奔
如今,
我们也成了海关岗位上的
“传帮带”者,
开始把那些细节与规范
一遍遍讲给新来的年轻人。
才明白,当年师傅们的每一句“唠叨”
都是守护国门的底气。
这份藏在岗位里的温柔传承,
从未停止。
它就像一道无声的接力,
跨过岁月,
在一代又一代海关人的手中,
稳稳传递。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