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见万宜讯—2025年3月29日的深夜,安徽德上高速上的一团火光吞噬了三个年轻生命。橄榄绿色的小米SU7以116km/h的时速撞向施工路段的水泥护栏,前排两名大学生瞬间碳化,后排乘客经抢救无效身亡。这场事故的残酷不仅在于生命的消逝,更在于它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的
车见万宜讯—2025年3月29日的深夜,安徽德上高速上的一团火光吞噬了三个年轻生命。橄榄绿色的小米SU7以116km/h的时速撞向施工路段的水泥护栏,前排两名大学生瞬间碳化,后排乘客经抢救无效身亡。这场事故的残酷不仅在于生命的消逝,更在于它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光环——当车企用“自动”“智能”的营销话术编织技术神话时,现实中的算法漏洞、责任推诿与用户认知偏差,正在将消费者推向危险的深渊。
目前来看,事故过程非常清晰。事发车辆是一台小米SU7 标准版车型,是小米SU7的入门级版本,搭载Xiaomi Pilot Pro系统。该系统硬件配置为 1 颗 NVIDIA DRIVE Orin芯片、1个前向毫米波雷达 1 个、2个前视摄像头(8MP)、4个侧视摄像头(3MP )、4 个环视摄像头(3MP)、1 个后视摄像头(3MP),支持高速NOA、代客泊车辅助等功能,不支持城市NOA。这台纯视觉方案的智能驾驶车辆在遇到高速施工路段需要向对向车道变道时,未能准确识别车道变化,撞击水泥隔离带后发生事故。
按照目前的技术背景,即便是满配激光雷达车型,对施工变道情况的辨别能力仍然较弱。施工指示牌、隔离墩架设标准和实际路况都影响了车机智能驾驶系统的识别。
从技术层面看,事故暴露出车辆碰撞后锂电池的剧烈爆燃与小米宣传的“电芯倒置技术”“5分钟无明火”形成刺眼反差,暴露出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漏洞。家属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显示,事故车B柱内侧的应急机械拉手完好无损,证明碰撞后车门因电路断裂未能自动解锁,12V低压系统的失效让“机械逃生”沦为纸上谈兵。
驾驶员过度依赖智驾系统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心理学层面的“警惕性衰减”效应在此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驾驶员在17分钟的智驾过程中收到22次分心提醒,却依然对系统产生病态依赖。遇难者母亲张洁的哭诉令人心碎——她曾多次告诫女儿“技术不成熟”,但年轻人用“安全依据”反驳母亲的担忧,这种认知偏差正是车企营销话术种下的恶果。当直播间里主播演示“车内吃火锅”,4S店销售用“比老司机可靠”促成签单时,L2级辅助驾驶的本质被刻意模糊,用户手册中“驾驶员全责”的免责条款成了事故后的挡箭牌。
涉事路段施工信息如果可以同步高精地图或许可以避免这场悲剧。同时还应当注意到,警示标志是否够150米法定距离,施工又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施工单位也有可能成为间接责任人。
这场血色悲剧的本质,是智能驾驶狂飙突进中的系统性溃败。技术迭代的速度碾压了安全验证周期,营销话术淹没了用户教育,法律框架追不上技术复杂度。目前我们需要的是禁止“自动驾驶”等误导性宣传,参照欧盟法规实时监测驾驶员注意力;推动“车企先行赔付”制度,打破“用户手册免责”的单向责任切割。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警示我们:任何脱离安全底线的科技跃进,都背离了技术为人的初衷。
来源:车见万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