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习道家服气辟谷法,首先要治疗自身原有的疾病,使五脏气血宣通,继而稍服缓泻剂,去掉肠胃内旧有的积滞,然后减食、节食,逐渐断绝五谷,服气辟谷法,以服气为主。
1
服气辟谷修炼法是道家历来讲究的道法,翻开道家书籍,从汉代起就有道士服气辟谷的传说,而且仿效者历朝不乏其人。
修习道家服气辟谷法,首先要治疗自身原有的疾病,使五脏气血宣通,继而稍服缓泻剂,去掉肠胃内旧有的积滞,然后减食、节食,逐渐断绝五谷,服气辟谷法,以服气为主。
服气,即吞咽气体,但在道门中,并不是简单的如同喝水吞咽一样,而是门路众多, 方法各异,略举例说明一二。
服食日气法:清晨太阳刚出来,对日坐,闭目、握固,思想日中五色云气进入自己身体,入口则吞咽,四十五次即满,再吞咽口水九次。
服食月气法:夜晚月亮初升,即对月坐,闭目、握固,方法同服日气法。吞咽五十次,咽液十次即可。
在服食日气、月气法的基础上,《真诰》、《上清握中诀》、《云笈七签》、《上清三真旨要玉诀》等书中又衍生出服炼三气法、服紫霄法、服日月象法、服日月精法、服雾含气法、服日月六气法、服日月光芒法等,均大同小异。
服六戊气法:即从甲子旬日起,面向辰地,用舌尖搅动上下牙齿,促使唾液分泌,然后咽液生津,实际上,这种方法是咽液法的变种。
另有服三五七九气法,先徐徐用鼻吸气三次,以口一吐废气;用鼻吸引五次咽下,再以口一吐废气;次引气七次咽下,以口一吐废气;再吸引九次咽下,以口一吐废气,此法特点是循序渐进,入气多慢均细,而出气快捷,吐气少为妙。
入气分多次吞咽入胃中,炼习长久后,即可达到吸引一次气体,可以分成五次、七次、九次吞入胃中,故名为三五七九服气法,此法与三五七九玄根气法不同。
李奉时服气法:先导引使四肢舒缓,然后不用枕头,平卧床上,闭目、握固,服气时轻柔缓慢,如婴儿吮乳,吞咽时直送气至脐下,修炼时不分时日均可,须服即服,服多服少,均随人意。
茅山贤者服气法:其法的特点是侧卧,将胁部着床上,微缩双足,头向东,脸面南,两手握固傍面颊部,闭目,纳气,极力开喉,大口咽气,这样,初练功时,一咽、二咽一吐气,逐步练习到七咽一吐气,练功时要求气体出入均匀细长。
侧卧后,再坐起炼之,坐姿是:竖膝而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气满即吐,炼功后常常头足皆热,出汗,但腹胃部气和饱满,关节宣畅,身体健康。
唐人张果传服气法:每日常仰卧于床,闭目、握固、鼻引气,口吐气,气息极微,使自己的耳朵听不到呼吸的声音,气体入肺后,则闭息,也不吞咽,使足心出汗,胸部闷极了,再引少气,微吐废气,平日不用吃粮食,也不须药物,仅需不时饮用一两杯好酒或新汲的井华水(干净水)以利肠胃通畅即可。
王说山人服气新法:此法不同于以上诸法,不强调闭气吞咽,是一种结合意引、存想的方法。
其法初学之时,觉肚子有饥饿感即食气,上食新气,下泄旧气,使推陈而纳新,如果在练功中觉腹中气不舒畅,即或行走或卧床上,以意想引逐,使气下行,还可以行步、导引,使气机宣畅则可。
养五脏五行气法:即按五行五脏的配属关系,以气各养五脏,脏气足,则身体健康。
2
在服气辟谷的同时,还要添加辅助食品,如茯苓、大枣、胡麻、黄精等,把这些药品通过中药学的制剂方法,经过九次蒸晒,制成水丸,或加蜜制成蜜丸,或煎制成膏剂,或再配成复方,制成“太清金液膏”、“茯苓膏”、“胡麻饭”等,随时加以服用。
如晋朝人乐子长传“漱咽华池法”:常含枣核,如儿吮乳,久之乃满,咽其三分,而留二分,与气俱咽,可以周而复始。
又如《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中引隋朝京黑先生传辟谷法:
先合口引之,再纳气咽之,满三百六十则止,这种咽气法咽气越多越好,修行此法时,咽而食,则应日减一餐,十日后不食,此后,气常入不出,意气常饱,如腹中感觉饥饿,或小便赤黄,取好枣九枚,饥饿时吃一枚、二枚,一昼一夜,不过此九枚。
如意中不念食者,可不含枣,炼功者经常含枣核,令口中津液丛生,更有益处。
通过这些方剂的记载,可以看出道家辟谷法只是不吃五谷杂粮,而食用有蛋白、高油脂类的药品来补养人生的气血,充实生命元素。
唐朝初年朱桃稚真人说:“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神定气和,则元气自正。元气自正,则五藏流通,则精液上应。精液上应,则不思五味,五味已绝,则饥渴不生。饥渴不生,则三田自盛,则髓坚骨实,返老还元。如此修养,则真道成矣。”
来源: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