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和清军谁在残害百姓?胜利者的历史可信度高不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21:31 3

摘要:咱们先从太平天国起事的根由说起,由于鸦片战争和道光末年广西连着几年闹灾,地里收不上粮,清廷的税却半分没减,州县官还跟着胥吏一起催逼,好些百姓被逼得卖儿卖女,桂平一带甚至有“草根树皮都被挖光”的说法。

咱们先从太平天国起事的根由说起,由于鸦片战争和道光末年广西连着几年闹灾,地里收不上粮,清廷的税却半分没减,州县官还跟着胥吏一起催逼,好些百姓被逼得卖儿卖女,桂平一带甚至有“草根树皮都被挖光”的说法。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杨秀清和冯云山带着拜上帝会的人在金田举事,太平军初起时,对百姓其实没那么狠。

他们要粮,但多是找那些囤粮的地主富户“打先锋”,拿了粮还会给张凭据,说等将来太平了还能兑回来;要人参军,也多是劝那些没饭吃的青壮年,虽说有“裹挟”的名声,可真要是老弱妇孺,只要不反抗,大多不会硬抓。

我曾在一本旧方志里看到,太平军过永安时,有个姓王的农户,家里存的两石米被征走,太平军却给了他一块木牌,说以后凭牌能分三亩田,后来这农户真就跟着走了,反观当时围永安的清军,向荣的兵刚到城外,就把周边的村子抢了个遍,有村民哭着写“官兵来了比土匪还凶,鸡子都没留一只,房梁都给拆了烧火”,还有人说“宁可让太平军占了城,也不想见官兵的影子”。

再往后,太平军一路北上,虽说军纪也有松弛的时候,可真要论杀人,远比不上清军,尤其是曾国藩的湘军。

咸丰八年九江城破,李续宾的兵进城后,见人就杀,连巷子里跑的小孩都没放过,湖广总督官文给朝廷的奏折里,虽说想替湘军遮着点,可还是漏了句“尸积街巷,流水皆赤”,后来有九江老住户的后人回忆,说他家祖上当时躲在菜窖里,听见外面湘军喊“斩草要除根”,连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被拖出来砍了,曾国藩给咸丰的奏折以屠人为功勋。

到了咸丰十一年安庆陷落,曾国荃更狠,下令“屠城四日”,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幕僚,他在《能静居日记》里没敢全写,可还是记了“妇女被掠者万余,婴儿掷于刀上为戏”,有个英国传教士当时在安庆城外,说“湘军士兵腰间挂着人头,像挂着猎物一样”。最惨的是同治三年天京破城,湘军先是抢,把天王府的木料都拆下来装船运回老家,然后就杀,秦淮河上漂的尸体堵了半个月,后来江南一带流传“湘军破城,十室九空”,真不是瞎传。

可为啥现在好些人提起太平天国就反感,反而觉得湘军是“仁义之师”?说到底,还是历史是胜利者写的。

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后,赶紧组织人修各种史料,把太平军写成“长毛贼”,说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却把湘军的屠城说成“荡平逆寇,为民除害”。

那些士绅文人也跟写,毕竟太平军搞“均田”,砸孔庙,断了士绅的财路和面子,而湘军是帮他们保住家业的,所以他们写的笔记、方志里,也净挑太平军的毛病说,把征粮说成“抢粮”,把征兵说成“掳人”,却对湘军的暴行要么不提,要么轻描淡写。

更可惜的是,太平天国自己的文献没保住多少,曾国荃入天京一把大火,片瓦不留!

《天朝田亩制度》还是其洪仁玕其子,舍命带出,其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想法,还有废除缠足、让妇女读书应试的事,没多少人知道;可湘军将领写的家书里,说“杀贼越多,功劳越大”的话,反而被当成“忠勇”的证明。

能上的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当然不会是清朝历史写的那样,虽然洪杨有享乐之事,但这也磨灭不了这些太平军将士的做出的正面效应,就是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后来谭嗣同年轻时在江南游历,听老人们讲起天京破城的事,忍不住在《仁学》里写“湘军一破金陵,子女玉帛尽入私囊,百姓死者十之八九,金陵之穷,实自此始”,可这话在当时没多少人敢传。

直到近些年,有些民间日记、西方传教士记录被挖出来,大家才慢慢知道,当年太平军虽有毛病,可真要论残害百姓,比湘军差远了。

只是老辈传下来的印象太深,加上胜利者的叙事传了百十年,好些人至今还觉得太平天国更可恨这就是历史的无奈,有时候,真相比胜利晚来太多。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