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导报|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基于内在机制与优化路径的分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0:48 2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需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基于“双效统一”理论框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经济效益层面,规模扩大但逆差持续,数字新业态成增长极;社会效益层面,数字技术提升传播力,但深层跨文化认同面临挑战。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贸易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需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基于“双效统一”理论框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经济效益层面,规模扩大但逆差持续,数字新业态成增长极;社会效益层面,数字技术提升传播力,但深层跨文化认同面临挑战。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包括升级全球传播体系(规模扩张与精准渗透)、驱动产业结构升级(高附加值业态发展与韧性增强)、构筑创新引擎(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引领规则制定)、深化文化认同(增强可持续影响力与社会价值)。应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与智能分析平台;深化融合创新与平台赋能,构建高附加值韧性产业生态;强化数据驱动与规则引领,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与话语权;促进价值共鸣与包容发展,深化文化认同与实现双效协同。

引用格式:孟丽君.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基于内在机制与优化路径的分析[J].开放导报,2015(4):24-32.

当前,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发展模式正经历从单纯追求规模与速度向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深刻转变。文化服务贸易作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载体,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它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十四五”规划“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博弈的重要维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与认同感,迫切需要通过文化贸易实现价值观的有效传递。

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技术正重塑全球文化贸易格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渗透文化产业链,催生了游戏、流媒体、元宇宙等新业态,大幅提升文化产品可贸易性与全球触达效率,如TikTok月活用户数超10亿,覆盖150余个国家。然而,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仍面临诸多挑战,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18年达259亿美元,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长期为负(-0.26),核心版权内容竞争力不足,且面临欧美市场文化折扣高、本土IP国际影响力有限等瓶颈。同时,数字技术也为突破现有困局提供了关键机遇,是重构文化贸易价值逻辑的核心引擎。数字技术不仅是突破现有困局的关键变量,更是重构文化贸易价值逻辑的核心引擎。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效益(如经济规模或文化传播),缺乏对数字技术如何协同赋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系统机制解析。因此,本文聚焦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下文化贸易竞争新优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01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 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文化服务业是一种将文化或者有文化因素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集合,它具有高增长、高附加值的知识型绿色产业的特征(童中贤等,2009)。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服务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属性,也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既可以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又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感(李培峰,2019)。

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服务贸易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规模导向,而应转向多维价值的衡量。任保平等(2019)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注重效率、结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这一理念延伸至文化领域,王元伦和袁连升(2020)提出了“二维价值坐标”理论。在经济效益维度,通过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来实现经济目标,具体表现为贸易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社会效益维度,通过精神内容的创造与传播来实现文化价值,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与跨文化认同的深化。詹小琦和林珊(2020)认为,这两个维度的协同作用构成了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在实践层面,需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兼顾。在经济效益层面,应着重破解发展短板。目前,我国文化服务贸易面临出口比重低、结构失衡(例如核心版权内容薄弱)以及TC指数长期为负等诸多问题(罗立彬等,2019)。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IP化与品牌化来提升国际竞争力(陈少峰,2019)。同时,还要优化贸易结构,降低市场依赖风险(黄永林,2019)。在社会效益层面,则要聚焦价值引领。一方面,需以高质量供给增强民众文化获得感(杨海波和高兴民,2019),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须维护文化主权,通过产品与服务传递中国价值观(沈壮海和许家烨,2019),借助文化渗透力塑造国家形象(王志宏,2015)。

2.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生产、传播与贸易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文化服务贸易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涵盖了文化生产范式的重塑、文化传播边界的突破以及文化贸易体系的重构等多个方面。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文化创意产业借助“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与“文化资源数字开发”实现创作效率的跃升,而AIGC工具进一步降低了创意门槛,推动了“全民创作”生态的形成(谭嘉欣,2024)。在文化生产范式的重塑方面,数字技术促使文化产品价值形态从传统的“膜拜价值”转向“体验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的复合形态(叶紫青和夏杰长,2024),如NFT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确权激活文物IP的资产属性,并提升用户体验。

在突破文化传播边界方面,数字技术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显著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全球触达能力,并加速了全球多元文化交流(陈小东和赖雪梅,2024)。例如,短视频平台以其精准化、社交化和沉浸式的传播特性,成为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同时,数字技术驱动的交互性传播有效消除了认知壁垒,降低了文化折扣(夏杰长和李銮淏,2023)。更重要的是,数字平台推动了传播主体结构的变革:从传统的机构主导转向全民参与,如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专业内容(PGC)的协同效应,极大地扩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影响力(冯天晴,2023)。

在文化贸易体系的重构中,数字交付(如电子出版、云展览)替代了实体物流,大幅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史立凡和渠慎宁,2025),技术亦助力传统文化资源(如故宫、敦煌)通过数字化孪生进入全球价值链(周娟娟,2022)。

02

我国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现状

评估与分析

(一)经济效益层面

1.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数字新业态贡献显著

近年来,我国文化服务贸易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贸易逆差规模亦随之不断扩大。以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为例,2024年该领域进出口总额达76.7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近27倍。其中,出口额达24.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6.6%;进口额达51.2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0.3%。进口额的增速高于出口额,导致贸易逆差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该领域的贸易逆差规模为26.6亿美元,占全部服务贸易总逆差规模的0.55%(图1)。

2005—2024年中国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变化

我国文化服务出口贸易中的数字化新业态贡献十分显著。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达185.57亿美元(约12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4%。其中,《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登顶Steam平台,标志着我国在3A级内容创作上取得重大突破。网络文学2023年海外营收43.5亿元人民币,作品总量达69.58万部。微短剧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超2.3亿美元,成功开拓美国市场。

2. 国际竞争力整体偏弱,数字文化IP驱动增长新动能

尽管中国文化服务贸易规模在持续扩大,但其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存在明显差距。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看,虽然中国RCA指数在2015年之后超过0.8,达到了中度国际竞争力水平,但与美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再从TC指数分析,中国TC指数始终小于0,虽有上升但不稳定,呈现出波动态势。这反映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净出口能力不足,进口额长期超过出口额,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有限,文化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数字文化IP的发展却展现出蓬勃生机,为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中国数字文化IP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已成为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增长极。在全球化市场拓展方面,数字头部IP开发模式日趋成熟,现象级IP不断涌现。例如,在影视领域,《庆余年》通过Disney+全球发行,成为该平台播放热度最高的大陆剧集,被翻译成14种语言播出;在游戏领域,《黑神话:悟空》发售3天销量超1000万套,Steam平台销售额超10.1亿美元,成为首款获国际大奖(金摇杆奖)的中国3A游戏;在潮玩领域,泡泡玛特凭借LABUBU等IP的本地化策略(如泰服限定款),2024年海外收入突破50亿元人民币,占比达38.9%。网文、网剧、网游构成的“文化新三样”正成为出海主力,推动中国文化从“单向输出”向“双向共创”转型。

(二)社会效益层面

文化服务贸易的社会效益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与跨文化认同的深化等非物质收益。当前,数字技术虽显著拓展了传播渠道,但社会效益转化仍面临深度不足。

1. 数字技术显著提升全球传播效能,新业态优势凸显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化的全球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显著提升了中国文化全球传播效果。在文化传播效果指标构建方面,本文借鉴美通社于2013年提出的“RESULTS”模型,针对网络媒体互动化、社交化趋势优化的传播效果评估模型对新旧文化业态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基于七个维度:Reach(触达)、Engage(互动)、Sociability(社交)、Usability(易用)、Longevity(能见度)、Transaction(交易)与Sentiment(情感),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评估文化传播效果(表1)。

在综合评价实例中,数字文化如网络新闻、网络文学、在线音乐和网络视频等新业态的全球传播影响力均高于传统业态。其中,网络文学平台的传播效果是传统出版业的近4倍,起点中文网凭借其内容触达、易用性和能见度优势,以及强大的品牌效应,传播效果最优。在线音乐的传播效果指数是唱片业的7倍以上,腾讯音乐通过“TME live”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推动音乐产业“回暖”。网络视频的传播效果是传统电视台的近4倍,网络长视频通过精品内容创作和创新业态提升竞争力,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向直播带货领域发力,展现出强大的传播潜力。

从新旧业态综合比较来看,新业态的全球传播效果指数为0.29293,高于传统业态的0.09135。网络视频、在线音乐、网络新闻等新业态在传播效果上表现突出,注重受众的情感体验和社交互动,能够触达更多目标用户群体,传播范围更广,且在易用与能见度方面具有更大优势。传统业态如电视业、唱片业、出版业等在全球传播效果较差,但新闻业凭借《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型,传播效果比较好(表2)。

2. 受众反馈以正面为主,跨文化接受度显著提升

本文聚焦2017年1月1日至2024年期间中国数字文化内容产品的全球传播情况,选取全球互联网新闻作为信息源,从GDELT数据库收集相关报道:在确定搜索对象时,对于网络视频,关注新闻关键词“Chinese online video”及国内外关注度高的影视剧;对于短视频,聚焦关键词“Chinese short video”以及知名视频博主;对于网络文学,则围绕相关关键词展开搜索。运用“机器判断+人工辅助修正”方法,将流媒体报道态度倾向分为正向、中性、负面。尽管人工修正标准存在局限性,但能较准确地反映受众态度。

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在全球传播中收获积极反馈。网络视频方面,高频词“Chinese culture”“story”“good” 显示出深耕传统文化、注重品质的网络剧受全球观众青睐。短视频方面,高频词“short video APP”“kuaishou”“douyin”“Chinese culture”“shares”“happy”等,既体现短视频平台助力文化传播,又反映其内容优质、充满正能量,引发用户分享与欢乐,同时吸引资本市场关注,变现模式多元。网络文学方面,高频词“reading”“digital”“Chinese culture”“good”“understand”“world”“thought”等,表明其为文化传播开辟新场域,“出海”过程中翻译能力成为关键,作品受海外读者喜爱。总体而言,中国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凭借文化魅力、制作水平和传播形式,赢得全球受众认可,展现出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良好发展态势,为未来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图2)。

全球流媒体对中国数字文化内容产品报道情绪得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网络视频、短视频及网络文学的报道整体以正面为主。其中,网络视频有效新闻报道量4767条,正面报道占比59.6%,主要探讨其新技术发展机遇及传播中国文化;短视频及平台有效报道量3540条,正面报道占比40%,多聚焦于中国生活类视频;网络文学有效报道量22583条,正面报道占比56.89%,关注数字阅读前景及文化传播价值。中性报道分别占比23.24%、31%、20%,涉及各领域发展现状、特点、逻辑、规范及趋势等。负面报道分别占比17.16%、29%、23%,指出网络视频内容低俗、版权竞争、流量造假,短视频内容同质化、著作权保护和侵权,网络文学作品翻译质量问题(图3)。

中国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精良的制作水平和创新的传播形式,在全球传播中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积极的反馈,展现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为未来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03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

发展的内在机制

1. 升级全球传播体系:规模扩张与精准渗透

数字技术将文化贸易从粗放式规模扩张转向精准化、高效率、低成本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全域传播力的升级,显著提升文化服务贸易的规模经济性与市场渗透效率。一方面,以5G、云计算、卫星直播为代表的底层技术彻底打破时空壁垒,实现文化内容的全球实时触达。例如,中国短视频平台TikTok依托分布式数据中心,将京剧、敦煌舞蹈等非遗内容同步推送至150余个国家,单月海外用户观看量超千亿次,直接带动相关文创产品贸易额增长23%。另一方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构建精准化传播体系通过用户行为画像分析(如区域偏好、消费能力)与智能推荐算法,实现文化产品的“靶向输送”,使中小文化企业贸易成本降低60%,用户黏性提升35%。如阅文集团旗下起点国际平台(WebNovel)运用AI翻译引擎与兴趣标签系统,将《诡秘之主》等网文精准匹配至东南亚、欧美细分市场,使付费转化率提升40%,有效降低“文化折扣”现象。此外,数字技术推动传播主体从机构垄断转向全民参与生态——UGC与PGC协同创造海量原生文化产品,如YouTube中国美食博主、哔哩哔哩国风音乐二创现象,形成跨文化圈层传播网络。

2. 驱动产业结构升级:高附加值业态发展与韧性增强

数字技术通过重塑文化服务贸易的价值链结构,驱动产业形态向高附加值领域跃迁,同时构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链体系。主要体现为:一是数字技术催生高附加值新业态,实现贸易结构根本性转型。数字技术的渗透使文化服务贸易重心从传统实体载体(如线下演出、纸质出版)转向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化领域。游戏、流媒体影音、元宇宙文旅等业态依托沉浸式体验与网络效应,形成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以游戏产业为例,其开发成本虽集中于初始阶段,但数字化分发使边际交易成本趋近于零,叠加全球用户付费机制(如内购、订阅),创造了持续性收益流。

二是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可贸易化潜能,拓展产业增长空间。传统文化服务因时空限制与物理载体约束,长期处于“不可贸易”困境。数字时代,通过三维重建、区块链确权、虚拟现实(VR)等技术,构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孪生体系,使其突破地域限制进入全球交易市场。例如,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上线超6.8万件藏品高清影像,支持全球学者远程研究;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将30个洞窟全景建模,年均吸引海外付费访问超200万人次。此类转型不仅创造了增量收益,更衍生出新型商业模式,包括:数字藏品(NFT)赋予文物数字资产属性(如金沙遗址太阳神鸟NFT发行秒罄),云展览通过虚拟策展实现内容定制化输出(如“何以中国”展海外授权收入)。

三是平台化整合增强产业链韧性,优化全球要素配置效率。数字平台构建去中心化生产网络,破解传统文化产业“重资产、长周期”脆弱性。一方面,聚合全球创作资源,如腾讯AI绘画平台引入东南亚画师,缩短制作周期40%;阅文集团WebNovel吸引超19万外籍作家创作中国题材小说。另一方面,智能供应链系统实现动态风险应对,如华为云为动画渲染提供弹性算力,保障《灵笼》国际版按期交付。这种模块化生产网络使产业链具备“节点替代性”,单一环节中断可通过分布式资源调配快速修复,显著提升抗冲击能力。

3. 构筑创新引擎: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引领规则制定

数字技术通过重构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创新生态,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与主导规则制定的核心驱动力。体现为三层次联动:一是“创作—消费”全链革新触发价值增值。在创作端,AIGC工具(如MidJourney、Suno)显著降低创意门槛,实现内容生产的规模化与全球化协同。典型案例为米哈游《原神》开发团队依托云端引擎,整合中、日、韩等跨国创作资源,压缩研发周期40%以上,奠定全球化IP基础。在消费端,沉浸式技术(VR/AR)重构体验场景,如故宫博物院VR游览项目通过虚拟场景还原与交互叙事,使海外用户付费率提升32%,印证技术对文化服务溢价能力的强化作用。

二是数据要素资本化重塑竞争范式。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关键生产要素,驱动文化产品精准适配国际市场。例如Netflix基于全球2.1亿用户观影数据构建需求预测模型,定制出契合跨文化审美的《鱿鱼游戏》,单片创造9.5亿美元收益。2023年TikTok海外电商数据表明,其通过分析区域消费偏好,使非遗手工艺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147%,彰显数据要素对国际市场需求响应的增效机制。

三是技术标准输出构建规则话语权。 区块链与DRM(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正在重构跨境文化贸易规则体系。中国主导的“文化数字存证链”已接入大英博物馆等机构,实现文物数字IP跨境确权效率提升90%;腾讯DRM系统在东南亚游戏市场的技术输出,使盗版率下降67%,推动建立以技术信任为基础的新型贸易秩序。这种技术规则的内嵌,标志着文化服务贸易从产品输出向制度输出的高质量跃迁。

4. 深化文化认同:增强可持续影响力与社会价值

数字技术通过构建“文化认同共同体”,为文化服务贸易注入可持续影响力与共生价值。其核心机制在于:社交媒体平台凭借交互性传播范式,消解文化认知壁垒并培育跨文化共情。以TikTok、微博国际版为代表的数字媒介,通过UGC与算法推荐相结合,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参与的互动叙事。例如,李子柒的短视频以东方农耕美学引发全球受众情感共鸣,在虚拟社群中形成文化价值共识,显著降低文化折扣。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驱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导向的贸易模式转型。一方面,数字交付(电子出版、云展览等)替代实体物流,削减碳排放并契合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另一方面,平台经济赋能中小文化主体直连国际市场,如手工艺人通过Etsy跨境销售非遗衍生品,实现普惠性价值分配。

更深层的机制在于技术赋能的包容性治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既助力文化多样性保护,如AI修复敦煌壁画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又通过算法透明度设计抵制文化同质化风险。例如,欧盟“数字服务法案”要求平台公开内容推荐逻辑,以避免文化偏见扩散。这种“技术—文化—制度”的三维互动,推动文化服务贸易从短期流量变现转向长期认同积累,最终构建起兼具经济效益与文明对话功能的可持续生态。

04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

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加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与智能分析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数字技术为文化服务贸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部署5G、云计算、边缘计算、卫星互联网等技术,是实现文化内容全球实时、高清、低延时传输的关键。这不仅能够保障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高效传播,还能为文化服务贸易的规模扩张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与智能分析平台,整合文物、非遗、典籍、现代IP等资源,建立统一标准的文化数据库,是提升文化服务贸易精准渗透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AI用户画像、跨文化偏好预测、智能推荐算法的研发与应用,企业能够更精准地匹配国际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此外,培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数字传播生态,政策支持UGC/PGC/OGC协同创作出海,鼓励平台优化算法推荐逻辑,促进文化多样性展示与跨圈层传播,扶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KOL”,有效降低文化折扣,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黏性。这些措施将共同推动文化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深化融合创新与平台赋能,构建高附加值韧性产业生态

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重点扶持高附加值数字文化新业态出海,设立专项基金和税收优惠,支持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数字艺术、元宇宙文旅、云展览等业态的全球化运营与创新,能够为文化服务贸易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新业态具有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盈利能力,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同时,系统性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与IP开发,实施国家级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鼓励基于数字孪生资源开发NFT、VR/AR体验、互动游戏等新型可贸易产品,打造国际化的数字文化IP交易平台,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使其在全球范围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外,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韧性平台,支持头部企业建设整合创作、分发、交易、社群功能的国际化平台,鼓励平台吸引全球创作者,构建分布式、模块化的柔性生产网络,推广智能供应链管理,增强文化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加大“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研发投入,重点支持AIGC在创意生成、多语言翻译/配音、虚拟人应用等环节,推动沉浸式技术在文化体验产品中的成本降低与体验优化,将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和附加值,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强化数据驱动与规则引领,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与话语权

在数字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强化数据驱动与规则引领是塑造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实施数字文化IP精品化与全球化战略,集中资源培育具有全球潜力的“中国故事”核心IP,支持《黑神话:悟空》级3A内容创作,推动“网文、网剧、网游”精品化、系列化全球运营,能够提升我国文化内容的国际竞争力。深化数据要素在国际化运营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建设全球用户洞察系统,利用大数据指导内容创作、市场定位、营销策略深度本土化,借鉴Netflix模式,建立国家文化贸易数据监测与决策支持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适配,提高文化服务贸易的市场适应性和运营效率。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数字文化贸易规则与标准,大力推广中国主导的DRM、区块链存证、文化数据安全传输等标准,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参与WTO、WIPO等相关国际规则磋商,鼓励在跨境交易中采用中国技术解决方案,掌握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构建国际化复合型数字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培养和引进精通数字技术、国际文化市场、跨文化传播、国际法律规则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四)促进价值共鸣与包容发展,深化文化认同与实现双效协同

文化服务贸易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促进价值共鸣与包容发展,深化文化认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效协同,是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技术赋能破解深层次文化折扣,加大AI辅助文化符号解读、叙事方式适配、语境化翻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鼓励创作蕴含人类共同价值的精品内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共鸣,降低文化折扣,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接受度。构建深度互动的全球数字文化社群,鼓励平台设计促进跨文化对话、用户共创的功能与活动,优化算法逻辑,确保文化多样性展示,防范偏见与同质化,构建文化认同共同体,增强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影响力。推广ESG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倡导绿色数字交付,利用平台降低中小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出海门槛,促进普惠贸易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创造社会价值,提升文化服务贸易的社会效益。建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同的评估与引导机制,研究构建包含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纳入政策考核与企业战略,保障双效统一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的评估与引导。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