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中天本科攻读中文美学,后转向历史研究,这种学科跨度引发了学术训练是否充分的争议。李敖曾批评其"非科班出身却妄称学者",而《品三国》中对曹操"可爱的奸雄"的定性,以及《中华史》中将商鞅变法类比为"古代版改革开放"的表述,被指缺乏严谨的史学考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一、学术争议的核心焦点
1. 跨界研究的方法论质疑
易中天本科攻读中文美学,后转向历史研究,这种学科跨度引发了学术训练是否充分的争议。李敖曾批评其"非科班出身却妄称学者",而《品三国》中对曹操"可爱的奸雄"的定性,以及《中华史》中将商鞅变法类比为"古代版改革开放"的表述,被指缺乏严谨的史学考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伟指出,易中天的历史解读常将文学想象混同于史实,例如在《品三国》中对诸葛亮"空城计"的演绎,缺乏《三国志》等正史依据。
2. 通俗化与学术性的张力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成功使其成为"学术明星",但这种通俗化尝试也带来负面影响。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认为,其将历史简化为"迪士尼乐园式叙事",导致观众对历史复杂性的认知弱化。例如,他在讲述刘邦时用"隔壁老王"类比,虽增强了趣味性,却消解了历史人物的政治特质。这种"去深度化"的解读方式,被部分学者视为对学术严肃性的损害。
3. 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争议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称鸦片战争是"历史的误会",认为西方列强的主要目的是"通商贸易和传播文化",这种表述被批评为对侵略本质的淡化。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指出,这种观点忽视了《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等核心条款,属于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此外,其将农民起义视为"历史的破坏力量",回避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也引发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强烈反对。
二、公共言论的意识形态倾向
1. 对西方文明的选择性推崇
易中天在北大演讲中称"西方普世价值不是文化侵略",并将西方现代文明定义为"最强势的文明"。这种观点被指忽视了殖民历史的血腥性,例如其在《中华史》中对英国殖民印度的描述,强调"制度输出"而淡化暴力征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认为,这种"文明等级论"实质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不自觉认同。
2. 对中国传统的解构与误读
易中天在《品人录》中将吕后的权谋解读为"女性独立的典范",这种现代性投射被学者批评为脱离历史语境。更具争议的是其儿童读物《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书中将孟子描绘成"端着酒杯洗脚"的猥琐形象,被指低俗化历史人物。这种"戏说"方式虽吸引了年轻读者,却可能造成历史认知的扭曲。
3. 政治立场的模糊性
易中天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法治中国需要市场经济",但对具体政治体制改革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失语"被部分观察家视为明哲保身的策略。例如,在涉及敏感政治议题时,其常以"惹事的话不能说"为由回避深入讨论,这种态度与其早期标榜的"敢讲真话"形成鲜明对比。
三、媒体化生存的深层影响
1. 知识生产的商业化转型
易中天的著作和课程呈现明显的市场化特征。其《易中天中华史》以"每季两卷"的速度量产,被指内容碎片化、缺乏深度。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团队采用短视频时代的"三秒定律"设计讲稿,将复杂历史事件切割为易于传播的片段,这种"知识快餐化"模式虽扩大了受众,却可能导致认知的浅薄化。
2. 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的蜕变
从早期《读城记》对城市文化的深度剖析,到后期频繁参与商业活动,易中天的学术轨迹呈现明显的世俗化转向。其代言某品牌白酒时声称"历史需要一点醉意",这种商业行为被批评为消费历史文化符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指出,这种"学术明星化"使其逐渐丧失公共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
3. 意识形态传播的隐蔽性
易中天在解读中西文化差异时,常通过"咖啡杯苍蝇"等寓言式叙事传递价值判断。这种隐喻性表达看似中立,实则隐含对西方个人主义的推崇。例如,其将美国人的幽默应对方式视为"文明的高级形态",而将中国人"找领导"的反应解读为"权力依附心理",这种对比暗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
四、历史认知的多维审视
1. 历史解释的多元性与边界
历史学者杜维运曾指出,历史解释需遵循"同情之理解"原则。易中天对曹操的正面解读虽突破了传统"奸雄"形象,但过度强调其"可爱"特质,忽视了其屠徐州等暴行。这种片面化处理,使得历史人物沦为价值观的传声筒。相较之下,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对历史人物的复杂刻画,更能体现史学研究的深度。
2.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对话
易中天的"文明座次论"忽视了文明发展的动态性。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国在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曾领先世界,明清时期的衰落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非文明本质的优劣。这种线性史观的局限,使其无法解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再生能力。
3. 数字时代的历史教育挑战
易中天的成功反映了数字化时代知识传播的变革,但也带来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坚指出,其短视频化的历史叙事虽吸引了青少年,却可能培养出"碎片化历史观"。例如,学生可能记住曹操的"可爱",却忽略三国鼎立的政治经济背景。这种认知偏差,需要通过更系统的历史教育予以纠正。
五、学术共同体的责任与反思
1. 学术评价体系的重构
当前学术界对易中天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这种分裂反映了学术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建议,应建立"学术贡献度"与"社会影响力"双轨评价机制,避免将通俗化等同于学术失范。例如,对其《中华史》的评价,既要考量史料运用的严谨性,也要评估其在公众历史教育中的作用。
2. 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
面对媒体化浪潮,公共知识分子需在普及知识与坚守学术操守间寻求平衡。钱理群教授在《我的精神自传》中强调,知识分子应保持"思想的在场性",避免沦为资本的附庸。易中天的商业化转型警示我们,过度依赖媒体平台可能导致学术独立性的丧失。
3. 历史教育的价值重塑
针对易中天引发的争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已启动历史教材修订工作,强调"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的融合。北京四中国史教师李华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入多角度史料,例如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不同记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改革,有助于抵消易中天式解读的片面性。
结语
易中天现象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学术与大众文化的复杂互动。其学术争议的本质,是传统史学范式与现代传播逻辑的碰撞。在肯定其扩大历史受众的同时,更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认知偏差。正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展现的"大历史观"所示,真正的历史解读应在具体史实与宏观脉络间保持张力。对于易中天的批评与反思,最终应指向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历史认知体系,而非简单的价值评判。这需要学术界、教育界与媒体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的知识传播路径。
来源:潘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