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梅耶博格德国两家工厂的业务运营正式停止。此前一天,最后一批太阳能电池已经从比特费尔德-沃尔芬的生产线上下线。由于未能找到投资者,除少数善后团队外,近500名员工已被解散或解雇。
2025年9月1日,梅耶博格德国两家工厂的业务运营正式停止。此前一天,最后一批太阳能电池已经从比特费尔德-沃尔芬的生产线上下线。由于未能找到投资者,除少数善后团队外,近500名员工已被解散或解雇。
这家成立于1953年的瑞士企业,从最初的钟表制造设备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光伏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最终转型为高效异质结组件制造商,梅耶博格72年的历程戛然而止。曾被视为欧洲太阳能行业希望的企业轰然倒下,回顾发展历史,留下无尽唏嘘。
硅片上的黄金时代
梅耶博格的故事始于精密制造的基因。这家1953年代成立的瑞士企业,早期以水晶切割技术奠定行业地位,当光伏产业在21世纪初迎来爆发式增长时,其精准的材料加工能力迅速转化为技术优势。
2010年与3S Industries AG的合并成为关键转折,这次并购让梅耶博格整合了从硅片切割到组件封装的全价值链设备能力,尤其是Somont 的串焊机和Pasan的检测技术,使其成为全球少数能提供"一站式光伏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2011年1月,梅耶博格在瑞士图恩举行新总部奠基仪式,这座占地280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投资超过5000万瑞郎,计划容纳600名员工,成为当时欧洲光伏设备制造的地标性事件。彼时的梅耶博格正处于巅峰,其研发的SmartWire互联技术被REC等知名组件企业广泛授权使用,在PERC电池技术普及浪潮中占据重要市场份额。
行业数据评估,2015年前后,全球每三片高效太阳能电池中就有一片采用了梅耶博格的核心设备,其德国弗莱贝格工厂1.4GW的组件产能一度成为欧洲制造实力的象征。
在技术层面,梅耶博格始终保持着先锋姿态。早在异质结(HJT)技术尚未成熟的2018年,该公司就推出了完整的HJT生产线方案,实验室电池效率屡次刷新纪录。这种技术前瞻性使其备受追捧,虽然价格高昂,但代表着行业最高精度标准。
德国工程师们引以为傲的微米级工艺控制,曾让中国同行多次登门取经,彼时的技术转让协议上,梅耶博格的logo始终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
技术先锋却难敌市场现实
转折发生在全球光伏产业重心东移的浪潮中。
随着中国光伏企业实现从设备到材料的全产业链突破,梅耶博格的成本劣势逐渐显现。中国设备商凭借规模化生产和本地化服务,将核心设备价格压缩了60%以上,而梅耶博格坚持在欧洲生产的策略使其难以应对价格竞争。
2020 年后,全球光伏新增产能中超过80%集中在亚洲,直接导致梅耶博格的订单量持续萎缩。2020年6月,不堪重负下,梅耶博格官宣从设备供应商转变为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商。
战略误判加速了业绩下滑进程。为应对本土市场萎缩,梅耶博格将赌注押在美国市场,计划借助《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红利重建优势。但其亚利桑那州Goodyear组件厂建设遭遇严重超支和工期延误,科罗拉多州2GW电池厂项目更是中途夭折。致命一击来自2024年11月美国开发商DESRI单方面终止5GW供应协议,尽管公司在2024年底紧急获得3948万美元过桥融资,却未能扭转现金流断裂的颓势,股价在一年内暴跌90%,市值蒸发近10亿美元。
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生存能力是最令人惋叹之处。梅耶博格的HJT技术虽在实验室保持效率优势,但商业化进程屡屡受阻。其德国塔尔海姆电池厂因设备成本过高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40%,而中国同行通过技术改良已将HJT生产成本降至可商业化水平。
法律与财务危机则成为压垮梅耶博格的最后一棵稻草。因未缴纳510万美元进口关税,梅耶博格被美国海关列为最大无担保债权人;同时因违反《工人调整和再培训通知法》面临员工集体诉讼。这些纠纷消耗了本就紧张的资金储备,使其在2025年5月不得不为德国子公司申请破产清算,6月又将美国子公司纳入破产保护,形成跨大西洋的连锁破产局面。
破产管理人Lucas Flöther在声明中无奈承认:"德国和欧洲的太阳能产业仍处于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中",这种困难背后,是欧洲光伏制造在成本与技术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欧洲光伏制造业的困境
欧洲光伏制造业的集体困境在梅耶博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欧盟《欧洲太阳能宪章》虽提出到2030 年实现30GW本土产能的目标,但这份自愿性协议缺乏强制约束力。数据显示,欧洲太阳能组件的大部分需求依赖中国进口,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其在价格波动中脆弱不堪。
当中国组件价格在2023-2024年持续下行时,欧洲本土制造商普遍陷入亏损,梅耶博格的德国工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错失了最后的转机。当地企业曾有意接手部分产能,却因破产程序启动而作罢。
欧洲最大光伏企业的崩溃不仅意味着一家传统公司的终结,还会对德国和欧洲太阳能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发展将进一步加强欧洲对亚洲太阳能制造商的依赖,危害欧洲的战略自治。对于正在推进能源转型的欧洲来说,本土光伏制造业的萎缩是一个重大战略挑战。而这种情况下,欧洲还在不断加码对中国光伏的抵制政策,无疑是自寻死路。
来源:能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