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几个着力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8:50 1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世界民主发展的新动向,汲取中华民族漫长奋斗所积累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全面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民主理论探索道路中所获得的经验,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与变革的治国理政实践,创造

原创 王炳权 前线理论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世界民主发展的新动向,汲取中华民族漫长奋斗所积累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全面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民主理论探索道路中所获得的经验,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与变革的治国理政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了详细部署。这不仅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更要求推动其与各方面制度机制相互嵌套融合,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化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和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互为条件、共构结果、并行不悖,是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原则在更高层级的体现。党是人民利益的守护者,是民主实践的压舱石,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有效驾驭、协调、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发展变化进程中持续性地得到正确表达,使人民的整体利益通过与时俱进的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有效发展。

强化党对一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以民主方式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不断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群团组织等制度,推动党的种子在各类新兴组织业态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扎根发芽,确保党的意志能贯彻到政治生活的各领域、各层级,切实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力,共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

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明晰细化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作用,严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摸清基层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释放基层组织的执行力与创造力,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构建良好党群关系。

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使我们的党既有顶层集中的向心力又有地方萌发的创造力,既有刚性的纪律约束又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既有全党勠力同心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使广大党员都能通过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自由的条件。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

走群众路线要求党坚持人民至上,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意味着人民的意愿表达被国家聆听并接纳、人民的经验智慧被运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被国家保护和发展。走群众路线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一体两面、相互促进,进一步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就意味着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

走“网上”群众路线。把“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变为常态工作制度。要积极学习和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科学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打造各梯度民意征集和政务公开云平台。增加议题曝光度,通过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调研追踪等方式及时回应网民与社会关切事项,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走“线下”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在深入基层、倾听学习、躬身实践中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以身体力行的民主作风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对于主动来访的群众,要敞开门、迎进来,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与诉求,积极回应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广泛的意愿和具体建议。

走群众路线不能是一时兴起,必须遵循全流程、全领域、全覆盖原则。虽然针对具体事务的具体民意是变化流动的,但人民在日常生活琐事、社会治理难事上期望实现公正、正义、和谐的朴素道德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只有常态化地去了解、制度化地去践行,才能确保所掌握的民意的代表性、有效性与真实性。强化执行过程中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纠错,打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及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民主机制。把人民的监督反馈纳入动态的群众路线过程中来,及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有效调整完善决策,确保决策内容与执行符合人民群众实际需要。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抓手健全民生制度体系

民生议题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抓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在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需求,让老百姓在改善民生、提升福祉中获得幸福感。更重要的是,进入新时代,民生需求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广大群众对生活状态、发展机会、社会权利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广泛和实质的诉求,事实上呼应了马克思关于人在社会共同体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样态。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夯稳民生福祉的渐进发展。我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与巨大的人口规模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利益主体多元化、阶层结构嵌套化、社会关系复杂化的现象。要坚持以民主促民生的原则理念,以五年计划、专项提升与多任务集成等嵌套方式将群众之共想转换为可操作、有抓手的工作实务来解民生之共急。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民生发展能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根本上杜绝“按闹分配”“以票分配”与哗众取宠、寅吃卯粮的票决民主现象,行稳致远地推动我国的民生建设从生存兜底型、基本保障型向发展改善型和全面普惠型建设不断迈进。

以民生议题的解决促进民主能力的逐步提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务对群众民主参与的吸引程度最高。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既要落实好民生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又要铺就群众民主参与民生发展的“最先一步路”,利用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领域、全覆盖的优势,使人民力所能及、方便快捷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民生事务中来。将微观时空领域公共服务完善、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等民生问题解决的过程,打造成为提升人民议行合一民主能力的大学校,通过民主的方式吸纳各方力量参与民生服务供给,找到平衡发展集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破除后现代社会生活模式所制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原子化“躺平”生活方式,在治理过程中激发人民的积极生活状态、锻炼群众的民主参与能力。

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民主总是同制度、法律和程序结合在一起的,什么样的民主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法律和程序来体现和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一个不断建立完善民主制度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落实践行民主制度的过程。因此,必须将制度建设与制度实践并重,促进民主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快制度集成,由点至面完整搭建民主立体覆盖的全平台,构建更加完整的民主制度体系。从宏观层面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回应式民主、参与式民主、协商式民主与监督式民主四大运作形态不断臻于完备。从微观层面来看,基层民主中的治理资源不断持续有序下沉,治理民主化和精细化机制不断丰富。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打通宏观层面上各类民主制度间的交流通道,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制度端口进一步对接和扩展,因地制宜对民主制度的实施细则进行微观设计,不断提升民主制度在具体治理领域中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让民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更符合具体的治理情境。

提高制度执行力,推进民主制度由静至动,在治理实践中流畅运行、落地生根。民主不是用来摆设的装饰品,制度本身也不会自动产生治理效能。民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唯有通过动态化的制度实践,才能充分将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鲜活的治理效能。必须将民主制度贯彻落实到治理实践的全部环节中,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部权利,强化对民主制度各个链条的执行力度,增强制度自觉意识。

加强制度创新,促使民主制度持续释放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飞来峰”,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尽善尽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并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想与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相适应,要想在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中不断完善,就要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反复检验,通过改革创新来补齐制度短板,以此激发制度活力,提高民主制度在实践中的适应性,增强其活力和韧性。

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精神形象,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故事

民主绝对不是装饰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实践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善用党的鲜明形象、民主集中制的鲜活道理和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讲好党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

建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秀案例库,并在此基础上采撷民主故事,丰厚民主形象。当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发挥出显著的治理效能。各层级、领域、地区的治理成果包含着有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量数据和丰富案例,蕴含了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治理活动中积累的无穷智慧。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形象创作和生活加工,以生动的民主故事案例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具象化、形象化地讲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选举如何体现民心、民主协商如何汇聚民意、民主决策如何确保民生、民主管理如何发展民情、民主监督如何正风反腐。以讲好民主故事的方式提升宣传阐释技巧和完善传播体系制度。

加强理论深度挖掘。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理论的深度才能支撑起沁润的温度与传播的广度。要继续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研究阐释,将其“总装”“集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中来,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强化民主交流与文明共鉴。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民主的探索和实践生生不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关注世界民主理论的动态前沿与创新案例,依托多边场合加强民主交流与文明互鉴;要重视网络空间中外“对账”等人民外交新形式,不断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召力,使人民群众在平等质朴的交流中洞穿各类争奇斗艳、多元激荡的意识形态和理论学说争论,一眼分辨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所在,从而使道路上的理性认同逐步与情感上的心理信赖相融合,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信党爱党跟党走的决心。

来源:甘肃人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