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七点,闹钟都响第三遍了。妈妈推开房门,声音里全是急劲儿:“怎么还没起啊?再磨叽校车就赶不上了!”孩子慢悠悠坐起来,眼神发愣盯着墙,好像穿校服、刷牙这些事儿,没妈妈催就动不起来。
早上七点,闹钟都响第三遍了。妈妈推开房门,声音里全是急劲儿:“怎么还没起啊?再磨叽校车就赶不上了!”孩子慢悠悠坐起来,眼神发愣盯着墙,好像穿校服、刷牙这些事儿,没妈妈催就动不起来。
这种事儿,八成家庭都演过。北大教育学院有个追踪研究,结果挺扎心:总被催的孩子,长大以后自己规划人生的能力会掉41%,得“空心病”的概率还比别人高3倍。咱们总用催促把孩子捆得紧紧的,到最后,他们反而连自己往前扑腾的劲儿都没了。
其实真正的自觉,不是逼出来的顺从,是打心里想做的那股劲儿。心理学里说,孩子的内驱力得靠三样撑着:能自己选、觉得自己能行、和爸妈感情好。而咱们天天催,刚好把这三样都给磨没了。
杭州有个张女士,以前天天追着儿子喊“赶紧去背单词”,孩子偏不情不愿。后来她换了个说法:“今晚学英语有俩选项,A是看英文动画片然后讲剧情,B是用APP闯30个单词关,你选哪个?”
没想到奇迹真来了——儿子居然自己设了背单词的闹钟,不用妈妈催了。
其实孩子自己做决定,就会主动扛责任。从神经科学来讲,自己做选择能激活大脑前额叶,那可是管自我管理的关键地方。北京有位李老师,还专门做了个“孩子决策权表”,分年龄段给孩子放权:
6-8岁:选袜子颜色、睡前听哪个故事9-12岁:规划周末两小时干啥、自己定零花钱怎么用13岁以上:一起商量旅行去哪儿、管自己每个月的预算深圳有所中学跟踪过,每天能自己安排30%事儿的孩子,执行力比全被爸妈安排的孩子强2.7倍。其实只要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试试错也没啥,就像给他们的翅膀松绑,反而能飞起来。
平时说“你真聪明”,听着好听,其实像泡沫一样,一戳就破。但要是说“我看见你这道题用了三种解法,真会想办法”,这种实在的话,才能真的照亮孩子心里。
夸孩子得夸过程,不是只看结果。比如:
别说“字写得好看”,不如说“你这字横平竖直的,一看就认真写了” 别只说“这次考得好”,可以说“你错题本上圈的重点,这次肯定帮大忙了”广州有个陈先生,家里有本“微成功日记本”,专门记孩子每天的小进步,就像记“打败的小怪兽”:
“9月5日:闹钟响了5分钟就起来了,比昨天快!”
“9月8日:数学错题比上次少了2道,有进步!”
孩子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变好,就会觉得“我能行”,这股劲儿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上海有个实验班,把数学作业拆成小任务,像玩探险游戏似的,结果作业完成率从68%一下子涨到92%——这就是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着”的智慧,太难了会放弃,太简单了没兴趣。
武汉的王女士家,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规矩: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是“无计划日”。这天孩子说了算,想逛科技馆就逛,想去郊外走路就去。晚上回家,一家人一起做“探险手账”,记三个最开心的瞬间。
和孩子处好感情,就靠三个小细节:
1. 听孩子说话有三个技巧:先放下手机,看着他的眼睛,等个10秒再回应(别着急打断)
2. 闹矛盾了别吵架,用这个句式说:“刚才你[事实],我有点[情绪],咱们能不能[需求]?”
比如:“你这三天都忘带作业,我有点担心,咱们一起想个提醒的办法好不好?”
3. 家里可以搞个“错误博物馆”:深圳有户人家,把孩子做砸的手工、红叉多的试卷摆着,旁边写着“这是变聪明的必经之路”
要是家像个安全的港湾,不是动不动就批评的地方,孩子才敢试着自己往前走。成都有所小学推了《家庭探索契约》,之后亲子吵架的次数少了57%——你看,感情好才是孩子敢自觉的底气。
“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别只嘴上问,得帮孩子把想法变具体。广州的陈先生,就和儿子一起画了张“人生路线图”,标上“15岁学会编程”“18岁完成一次长途骑行”这种小目标。他们还埋了个“时间胶囊”,里面放着写给五年后自己的信。
帮孩子找到目标,有三个简单的办法:
做个“梦想拼贴板”:分成三块,一块贴想试试的事(比如学画画),一块贴想学好的本事(比如打篮球),一块贴想帮的人(比如帮奶奶买菜) 用“逆向规划”:从大目标倒着推现在该做啥。比如想当宇航员→得物理竞赛获奖→这周先把天体运动的知识点搞懂 搞个“能量银行”:北京有个孩子,主动整理书包就能赚1枚“能量币”,攒了23枚后,换来了选家庭电影的权利当模糊的“未来”变成看得见的小台阶,孩子每走一步都有劲儿,不用催也会往前赶。
之前有个妈妈,凌晨在家长群里哭,说孩子怎么催都不动。后来她用了这四招,才三个月就传来好消息:孩子自己做了《每日能量表》,攒够能量币还能决定家里搞什么活动。以前空白的作业本,现在写满了自己的计划。
教育学者钱志亮说得特实在:“爸妈最大的本事,是养出离开我们也能过得好的孩子。”别再用催促把孩子困住了,不如搭个架子,让他们自己探索。那些现在走得慢的脚步,说不定以后会变成奔向未来的快劲儿。
就像现在,有个妈妈收起了指着钟表的手,轻声问孩子:“离出门还有20分钟,你想怎么安排?”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像拿到宝贝的小探险家。当选择权回到孩子手里,那股想自己做事的劲儿,自然就燃起来了。
其实教育不是把孩子雕成完美的样子,是唤醒他们心里的那团火。只要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星星往前走。
来源:瞰见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