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好味道丨从街角老店出发,尝一口临海的甜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08:39 1

摘要:临海老城的清晨,总有一缕甜香从临飞糕饼店的门缝里钻出,勾引行人驻足。这家藏在街角的府城老字号,门头褪了色的木匾上,“临飞”二字被岁月磨得温润,包浆的字迹藏着几代人的记忆。

千年江南长城、中华小吃之都、新荣记老家——临海,一座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的宝藏之城,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孕育了一方独特的美食文化。

古往今来,临海美食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既是味蕾上的享受,也是难忘的乡愁,更是古城的亮丽名片,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四方宾朋前来打卡尝鲜。

在临海老城的街角,晨雾还未散尽

一缕甜香率先突围

从临飞糕饼店的门缝里悠悠钻出

府城甜香里的岁月绵长

临海老城的清晨,总有一缕甜香从临飞糕饼店的门缝里钻出,勾引行人驻足。这家藏在街角的府城老字号,门头褪了色的木匾上,“临飞”二字被岁月磨得温润,包浆的字迹藏着几代人的记忆。

推开临飞的门,时光仿佛倒流。案板上堆叠的木质模具,印着牡丹、如意、祥云,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府城糕点的密码。老板娘冯临飞的手,覆着薄薄一层糯米粉,正将一团莹白的米浆揉成细条。她的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不是在劳作,而是在与祖辈对话——这门手艺,源自百年前的“同受和”,如今已是临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从前物资少,一包桔红糕能揣在兜里甜半个月。”冯姐说这话时,眉眼弯成月牙。她身后的玻璃柜里,码着五十多种临海特色糕点:海苔饼酥皮泛着油光,凉沙糕裹着豆沙与薄荷的清凉,羊脚蹄倔强地支棱着“蹄尖”……这儿的地方糕点最为丰富,几乎包罗了临海所有的传统糕点,光月饼就有30多种口味。

临海的糕点总与历史纠缠,羊脚蹄的传说便镌刻在台州府城的砖石间。相传唐代尉迟将军筑城时,因城墙屡塌而愁眉不展。某日大雪,忽见一鹿踏雪疾驰,足迹蜿蜒如龙。将军命士兵沿鹿迹筑城,竟一气呵成。为感念神鹿,百姓用面粉拓下蹄印,烤制成形。千年流转,鹿影渐隐,酥脆的面食却以“羊脚蹄”之名留存至今,成为糕饼店里的倔强元老。

制作匠人最懂“活面如驯兽”,发酵后的甜面团被捏成四瓣蹄形,撒上芝麻,烘烤后金黄酥脆。旧时物资匮乏,羊脚蹄因耐存、顶饿,成了挑夫脚商的“干粮伴侣”,如今它仍是临海人的心头好。刚出炉的羊脚蹄泛着麦香,咬一口簌簌落渣,红糖焦甜混着芝麻香,越嚼越生津;也有巧思者将其泡入热茶,待酥皮吸饱茶汤,竟生出非同寻常的滋味;更有年轻家长惊奇地发现,这初咬略硬的糕点就是“磨牙棒”的平替。

若说羊脚蹄是粗粝岁月里的烟火气,桔红糕便是江南文人笔下的清雅小令。糯米粉需用温水淘洗,待吸足水分后以砂石热炒,再细细研磨过筛,方得如雪细腻。冯姐的独门秘方里,还藏着糖渍金桔的碎末——橘皮切得极细,与红曲米粉揉进糯米团,蒸熟后切作指甲盖大小的方块,滚一层绵白糖,中心胭脂红恰似雪地冻僵的朱砂梅。拈起一颗含在口中,橘香清冽、糯而不粘,舌尖一抵便化开一汪甜润清凉,如春溪漫过舌尖。

桔红糕曾是江南人家年节案头的吉庆符号。旧时走亲访友,一包棱角分明的桔红糕,既体面又实惠。孩子们总爱挑糕心红晕最浓的那颗,仿佛多一分橘香,便多一分福气。有老人说,桔红糕的甜能润喉止咳,糯米养胃,橘皮化痰。

在临飞的糕点宇宙里,凉沙糕是最低调的诗意存在。绿豆沙需石臼碾磨七遍,过细筛后与现榨薄荷汁交融,裹进糯米粉蒸成的白玉皮。刚出笼的凉沙糕莹白如月,黛色豆沙如山水画晕染,表面凝着细密水珠,像晨雾未散的古井台。80年代纺织厂女工的铝饭盒里总藏着这份清凉:三伏天午休时,豆沙的绵密与薄荷的沁凉在舌尖交织,仿佛含着一口微甜的雪。

糕点房的时光走得慢。发酵面团要“看天吃饭”,冬日需覆棉被保温,夏日则要掐准时辰;烘烤羊脚蹄的铁盘已磨得发亮,火候全凭老师傅的眼力;就连桔红糕那抹红,也坚持用红曲米浸染,而非现成的色素。冯姐的儿子阿磊,大学毕业后回乡接棒,将电商直播引入老店。镜头前,他一边演示揉糕手法,一边讲述祖辈故事:“外婆常说,糕点是有脾气的,你敷衍它,它便还你一口生粉味。”

暮色中的临飞糕饼店,暖黄的灯晕染着街角。买糕的人拎着油纸包匆匆归家,蒸笼里的水汽袅袅升腾,与古街的炊烟融在一处。羊脚蹄的酥脆、桔红糕的糯甜、凉沙糕的清凉……这些滋味,早非单纯的果腹之物。它们是台州府城的密码,是砖缝里生出的草木,是代代临海人用香甜筑起的另一座城池——任岁月冲刷,仍顽固地甜着,香着,鲜活如初。

如今,临飞糕点跟着快递箱飞向四方。北漂的临海姑娘收到桔红糕,在朋友圈写道:“咬下去的瞬间,想起小时候攥着零钱跑到紫阳街,踮脚够柜台的模样。”海外游子晒出羊脚蹄泡咖啡的“混搭”吃法,戏称是“东西方文明的甜蜜碰撞”。老味道在新世代的舌尖上,生出别样生机。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