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宣布了两项重要人事调整。首先是产品主管米歇尔·约翰斯顿·霍尔索斯离职。据悉,霍尔索斯已为英特尔小利逾三十年,曾担任多项高级领导职务,包括去年前任首席执行官帕特·盖尔辛格遭罢免后兼任临时联席首席执行官。未来数月,她将以“战略顾问”身份留任,确保各
2025年9月8日,据路透社报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宣布了两项重要人事调整。首先是产品主管米歇尔·约翰斯顿·霍尔索斯离职。据悉,霍尔索斯已为英特尔小利逾三十年,曾担任多项高级领导职务,包括去年前任首席执行官帕特·盖尔辛格遭罢免后兼任临时联席首席执行官。未来数月,她将以“战略顾问”身份留任,确保各项业务平稳过渡。
其次,为两大核心产品部门任命新负责人。ARM公司原高管凯沃克·凯奇扬(Kevork Kechichian)将加盟英特尔,担任数据中心部门负责人;在英特尔任职超40年的吉姆·约翰逊(Jim Johnson)将接管个人电脑(PC)芯片业务。在此之前,这两大关键业务板块均由霍尔索斯掌管。此外,英特尔还将成立一个中央工程部门,由今年6月加入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斯里尼瓦桑·伊扬加尔(Srinivasan Iyengar)领导。上述三位新负责人均将直接向首席执行官(CEO)陈立武(Lip-Bu Tan)汇报。
回首过去半年多的时间,英特尔正经历近十年来最剧烈的高层动荡与战略转型。
英特尔管理层更迭的序幕早在2024年12月就已拉开。当时英特尔董事会以扭亏计划未达预期为由,要求任职近四年的基辛格离职。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回归英雄”,在执掌英特尔期间未能扭转公司的下滑颓势。
数据显示,基辛格任职期间英特尔股价下跌超过60%,市值已不足竞争对手英伟达的三十分之一,甚至在2024年被踢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取而代之的正是英伟达。董事会对其耗资巨大的工厂扩张计划和错失人工智能热潮的战略失误失去耐心,最终在一次董事会会议上给出了“退休或免职”的最后通牒。
基辛格离职后,英特尔进入短暂的过渡期,由首席财务官大卫・津斯纳(David Zinsner)和产品负责人米歇尔・约翰斯顿・霍尔索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担任临时联席首席执行官。
直到2025年3月12日,英特尔董事会正式宣布任命陈立武为新任首席执行官,这一决定立即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陈立武是半导体业界老兵,他曾于2009年至2021年担任Cadence首席执行官,期间带领公司实现营收翻番,运营利润率大幅提升,股价更是大幅上涨。更重要的是,他在华登国际担任董事长期间,投资了中芯国际、思特威等多家半导体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产业链资源和生态合作经验,这正是深陷制造困境的英特尔所急需的能力。
英特尔董事会主席弗兰克・耶里(Frank D. Yeary)当时在声明中强调:“陈立武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他拥有深厚的技术行业背景与横跨产品和代工生态的关系,以及创造股东价值的卓越成就,这些正是英特尔下一任首席执行官所需要的特质。”这番评价直指英特尔的核心痛点——在先进制程落后于台积电、市场份额被AMD蚕食、AI芯片领域错失先机的多重困境下,公司急需一位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领导者。
陈立武的任命被视为英特尔战略转型的关键信号,但董事会同时保留了津斯纳和霍尔索斯的核心职位,这一安排凸显了对“战略连续性”的考量。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英特尔不会放弃基辛格提出的IDM 2.0战略,而是要在这一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陈立武在就职声明中也明确表示:“英特尔拥有强大且独具优势的计算平台,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强大的制造布局。随着我们重塑制程工艺路线图,这些优势正在日渐增强。”
上任伊始,陈立武便迅速展开行动。3月17日,他公布了一套全面的改革蓝图,核心包括芯片设计与制造业务重组、优化产品竞争力、重启人工智能战略等三大方向。
在推进战略改革的同时,陈立武也深知,要想实现公司的彻底转型,高层团队的优化调整至关重要。
2025年6月18日,英特尔任命销售高管Greg Ernst为首席营收官(Chief Revenue Officer),他在英特尔拥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此外,Srinivasan Iyengar、Jean-Didier Allegrucci和Shailendra Desai将加入英特尔,担任重要工程领导职位。Iyengar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英特尔院士。他将领导新成立的客户工程中心(Customer engineering center of excellence),并加入英特尔高管团队,直接向陈立武汇报。Iyengar此前曾就职于Cadence Design Systems,负责全球芯片工程业务。Allegrucci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AI SoC工程副总裁。他将负责多款SoC芯片的开发管理。Desai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AI网络架构 (AI Fabric and Networking) 副总裁,将负责为英特尔AI GPU开发创新的SoC架构,及前瞻性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然而,在新血液不断注入的同时,英特尔也不得不面对诸多关键技术专家和高管管理人员的相继离去。2025年3月,领导英特尔制造部门的Ann Kelleher宣布退休。随后,英特尔院士Matt Prince与Glenn Hinton宣布退休。6月,英特尔工厂技术研究副总裁Sanjay Natarajan也跟着宣布退休。另据路透社报道,英特尔副总裁Kaizad Mistry与Ryan Russell等也计划退休。
8月28日,在英特尔服务了长达25年的资深主管Narahari Ramanuja跳槽去了ADI。
频繁的人事更迭,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英特尔带来新思维、新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公司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数十位资深技术主管的相继离任,导致英特尔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风险。这些技术专家在英特尔工作多年,对公司的技术体系、研发流程以及产品特性了如指掌,他们的离去,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技术经验,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英特尔在技术研发上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另一方面,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公司内部还需应对复杂的文化融合难题。不同背景的员工,带着各自独特的工作方式与企业文化理念进入英特尔,如何将这些多元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成为陈立武团队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尤其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英特尔本就持续落后于竞争对手,如今又面临高层动荡与人才流失,试图通过组织重组重塑竞争力的道路,无疑变得更加崎岖坎坷,改革成效究竟如何,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目前英特尔股价较年初陈立武就任时仍下跌约12%,表明市场对其转型前景保持谨慎态度。随着行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这位芯片巨头的新任掌舵人正通过高层换血开启一场艰难的复兴之旅。
来源:王树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