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茶道体系化建构始于中唐陆羽《茶经》。这部首部茶学专著不仅确立煎茶道范式,更将饮茶提升至精神审美境界。陆羽幼年蒙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的经历,使其深植茶禅同源的理念。其创造的"炙、碾、罗、煮、酌"五境煎茶法,暗合禅门"五蕴皆空"观照法门;二十四器茶具设计中的卦象
第三课:陆羽著经,禅茶奠基
中国茶道体系化建构始于中唐陆羽《茶经》。这部首部茶学专著不仅确立煎茶道范式,更将饮茶提升至精神审美境界。陆羽幼年蒙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的经历,使其深植茶禅同源的理念。其创造的"炙、碾、罗、煮、酌"五境煎茶法,暗合禅门"五蕴皆空"观照法门;二十四器茶具设计中的卦象与过滤功能,皆渗透"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智慧。通过区分"华糜"烹茶形态,他将专注本味的煎茶法升华为"精行俭德"的精神载体,奠定后世禅茶融合的思想根基。
在茶道精神层面,陆羽通过"啜苦咽甘"的味觉体验揭示"茶禅一味"的深层内涵。其《六羡歌》中"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的吟咏,恰与禅宗"破执去相"的哲学思维形成呼应。这种将生活艺术化的实践智慧,为后世禅门开创"运水搬柴皆是道"的修行范式。宋僧圆悟克勤的"茶具三德"之说与日本千利休"和敬清寂"四规,皆是陆羽思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创造性发展。
憨山大师的修行实践中,茶道始终作为重要禅修助缘。其五台山闭关期间独创的"雪水煎茶法",既承袭陆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择水理念,更将烹茶过程转化为"时时勤拂拭"的心性修炼。如今繁峙西台的“八功德泉水”已畅销国内外。当憨山大师在龙门茅棚以茶待客时,茶瓯升腾的热气与北台飘雪相互映照,生动诠释禅者"于动中见静"的修为境界。这种茶禅交融的生活实践,正是陆羽茶道思想在明代的具象化呈现。
从文化史视角审视,陆羽的卓越贡献在于构建茶道的双重维度:既确立"色香味形"的物质审美体系,又开辟"以茶明心"的精神超越路径。这种"即物即道"的文化范式,使中国茶道突破饮馔技艺层面,成为沟通世俗与超越的文化桥梁。及至今日,《茶经》中"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箴言,仍传递着跨越千年的禅悟智慧。
本文责编:贺先森
本文作者:善金,原名赵宏斌,号憨山逸叟,山西繁峙下永兴村人,本科学历,文化学者,霍人史学家。忻州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清凉书院院长,北灵书院山长,新时代状元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著有五台山文化探究“三部曲”:《繁峙篇》、《霍人史》、《憨山学》等。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
来源:可靠的空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