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出生的小奶暹全身雪白,像团没蘸酱的糯米糍;等它长到三周,鼻尖、耳尖、尾巴尖开始冒咖色,像有人拿咖啡给它描边。
“原来我家猫一到冬天就变黑,不是脏,是自带‘温度滤镜’!
”
朋友圈刚发完,评论区炸了:
“怪不得去年12月它突然像换了个色号!
”
“我还以为它偷偷去煤堆打滚……”
别笑,暹罗猫确实会“换季换皮”。
刚出生的小奶暹全身雪白,像团没蘸酱的糯米糍;等它长到三周,鼻尖、耳尖、尾巴尖开始冒咖色,像有人拿咖啡给它描边。
再过俩月,四肢直接套上一双深色“长筒袜”,脸中间出现倒三角“面具”。
这不是染色,是它身体自带的“温度计”在报数。
秘密藏在一种叫酪氨酸酶的蛋白里。
这玩意儿在33℃以下才肯干活,温度越低越兴奋,拼命把酪氨酸变成黑色素。
暹罗猫的躯干常年36℃左右,酶直接罢工,毛就浅;耳朵尾巴常年30℃出头,酶加班到冒烟,颜色一路深到巧克力。
更妙的是,每只暹罗的“色卡”独一无二。
有人做过实验,把同一窝小猫分别放在22℃和28℃的房间养,三个月后,低温组直接黑成小型海豹,高温组只比出生时深了一丢丢。
同父同母,不同色号,纯靠空调说了算。
别以为只有暹罗会玩这招。
布偶猫的重点色更柔和,像拿水彩晕开;喜马拉雅猫干脆自带“柔焦滤镜”,色块边缘毛绒绒。
它们的酪氨酸酶阈值各不相同,于是有了“暹罗是浓缩咖啡,布偶是拿铁,喜马拉雅是卡布奇诺”的段子。
有人担心:冬天变黑会不会冻坏?
其实人家祖上混泰国,早把“散热”刻进DNA。
深色四肢吸热,浅色躯干反光,自带太阳能板。
反倒是北方暖气房25℃恒温,猫毛变浅,活动量跟着降,整天摊成一张猫饼。
想让它保持“冬季限定色”?
把阳台留条缝就行,让冷风偶尔给它刷个存在感。
最有趣的是,毛色深浅还能当健康晴雨表。
如果本该变深的部位突然变浅,可能是甲状腺在报警;要是整只猫黑得发亮,却伴随掉毛,得查查是不是暖气开太足、空气干到炸裂。
养暹罗的乐趣,一半在撸,一半在等它“开奖”。
去年寒潮,朋友家那只“奶油小生”直接黑成“咖啡大叔”,连鼻头的粉肉垫都变成深咖。
她每天拍照打卡,配文“今日色号:冷萃”,点赞比自拍还多。
说到底,暹罗猫的变色不是bug,是活成精的彩蛋。
它用毛色提醒你:季节在走,温度在变,连猫都知道顺应自然。
下次它变黑,别急着洗,先拍张照——毕竟明年春天,它又会悄悄褪回浅色,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来源:冬雪舞琼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