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战略如何推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08:13 1

摘要:它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2007年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24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约16008.29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7.9%。交通方面,“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产业上工程机械等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民生领

长株潭位于湖南中东部,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统称。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它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2007年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24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约16008.29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7.9%。交通方面,“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产业上工程机械等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民生领域政务服务“跨市通办”等成果显著。

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框架下,长株潭作为湖南省核心增长极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极”之一,正面临从“地理邻近”向“功能协同”跃迁的关键转折。“十五五”期间,需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为支点,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导向,通过产业协同、要素互通、生态共治重构区域发展逻辑,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

一、战略定位:在国家战略坐标系中找准方位

1. 长江经济带的枢纽节点

作为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叠加区域,长株潭需强化“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枢纽功能。复旦大学张军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需突破行政边界,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当前长株潭已形成“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长沙黄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中欧班列(长沙)年开行量超1000列,湘江株洲至长沙段一级航道贯通后,千吨级货轮可直达城陵矶港 。“十五五”期间应重点推进长赣高铁、湘桂运河等跨区域工程,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物流成本优势,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15%以上。

2. 双循环格局的战略支点

在国内大循环中,长株潭需依托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但国际市场份额不足12%。建议通过“国内研发+海外制造”模式,在东盟、非洲建设5个海外备件中心,同时依托湖南自贸试验区,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新模式,力争“十五五”末外贸进出口额突破8000亿元。

3. 区域协同的改革试验田

针对长期存在的行政壁垒,湖南省社科院肖皓提出“借势、破局、增色、添智”四字诀:借势长江经济带政策红利,破局一体化“最后一公里”,将生态绿心升级为中央公园,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协同效率。2023年实施的“飞地经济”模式已取得突破,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实现税收分成、利益共享,带动三市产业配套率提升至65% 。

二、核心路径:破解四大矛盾的关键突破

1. 产业协同:从同质竞争到链式共生

- 错位发展图谱:长沙聚焦工程机械智能化(三一重工灯塔工厂年产智能桩机5000台)、株洲深耕轨道交通装备(中车株机全球市场份额超20%)、湘潭主攻汽车及零部件(吉利汽车出口量占湖南总量的40%),形成“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黄金三角。

- 产业链补链工程:建立长株潭产业数字地图,推动长沙半导体材料(湖南三安碳化硅芯片)与株洲轨道交通装备、湘潭汽车制造的跨市配套,力争“十五五”末产业链本地配套率突破70% 。

- 军民融合突破:依托国防科技大学、江南工业集团等军工资源,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例如,将军工级AI算法应用于工程机械智能驾驶系统,推动山河智能无人挖掘机进入中东市场,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产值超500亿元。

2. 要素互通:构建无壁垒的要素市场

- 交通互联升级:实施“轨道上的长株潭”工程,推进长株城际S4线、湘潭北—株洲西联络线建设,实现三市主城区30分钟通勤 。同时规划快速路内环(长沙南二环—株洲时代大道—湘潭白石路)和高速外环(黄桥大道—绕城高速—云龙大道),形成“双环驱动”路网体系。

- 创新资源共享:建立长株潭科技创新券跨市通兑机制,推动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高校实验室向企业开放。2024年试点以来,已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27个,带动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2% 。

- 人才柔性流动:推行“人才绿卡”跨市互认,为领军人才提供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建设5个国际人才社区。2024年三市人才净流入率达8.7%,高于武汉、合肥等中部城市。

3. 生态共治: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

- 绿心保护与开发平衡:将528平方公里生态绿心升级为中央公园,实施“退垸还湖”“水系连通”工程,恢复湿地面积10万亩。建立跨市生态补偿基金,按GDP比例分摊治理成本,长沙、株洲、湘潭出资比例拟定为5:3:2 。

- 湘江流域协同治理:统一三市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建设湘江流域水质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污染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1小时。2024年湘江长沙段水质稳定达Ⅱ类,镉、汞等重金属浓度较2018年下降40% 。

- 低碳转型示范:推广“光储充换”一体化项目,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2000个,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株洲中车时代电动年生产电动客车2万辆,带动三市公共交通电动化率突破90% 。

三、实施策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组合拳

1. 产业协同的制度创新

- 建立产业分工负面清单:明确长沙限制化工产能扩张、株洲严控汽车整车制造新增项目、湘潭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工程机械配套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 。

- 创新税收分成机制:对跨市共建的“飞地园区”,实行“飞出地与飞入地按7:3比例共享税收”。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2024年实现税收分成1.2亿元,带动韶山工业产值增长25% 。

- 打造产业链联盟:组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10个产业联盟,由链主企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三一重工联合株洲时代新材、湘潭吉利汽车,制定《工程机械电动化技术规范》,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周期缩短30% 。

2. 开放合作的平台升级

- 国际通道建设:加密长沙至东南亚、非洲的全货机航线,推动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营。2024年株洲中车株机通过该通道出口轨道交通装备至尼日利亚,物流成本降低18% 。

- 自贸区联动发展:长沙、岳阳、郴州自贸片区建立“政策共商、产业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监管创新。2024年长沙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65% 。

- 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建设非洲非资源型产品集散交易中心,推动隆平高科杂交水稻技术在非洲10国落地,2024年对非农业投资达8.2亿美元 。

3. 军民融合的深度拓展

- 技术双向转化:建立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推动军工技术解密转化。国防科大研发的“天河”系列超算技术已应用于中联重科混凝土泵车智能控制系统,产品故障率下降50% 。

- 产业协同创新: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吸引中电科24所、中建材48所等军工院所入驻。湘潭军民融合基地2024年实现产值320亿元,其中70%产品应用于民用高端装备领域 。

- 人才交叉培养:实施“军地人才双聘计划”,国防科大、中南大学联合培养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复合人才,2024年输送专业人才超3000人。

四、保障机制:构建协同发展的动力系统

1. 政策协同的顶层设计

- 立法保障:推动《长株潭区域协同发展条例》立法,明确三市在产业分工、生态补偿、要素流动等方面的权责边界。参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设立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 。

- 考核导向:将一体化发展指标纳入三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权重不低于20%。重点考核产业链协同度、要素流动效率、生态治理成效等关键指标 。

- 决策机制:建立“省级统筹+三市轮值”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2次高层协商会议,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2024年已协调解决长株潭城际铁路票价差异化、医保异地结算等民生事项23项 。

2. 数字赋能的智慧治理

- 建设城市大脑:整合三市政务数据资源,构建“长株潭一体化数字平台”,实现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100项高频事项“一网通办”。2024年平台累计办理业务超50万件,平均审批时间缩短60% 。

- 发展数字经济: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8K超高清视频共享制作云平台,带动三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8000亿元。芒果超媒通过该平台制作的《声生不息·宝岛季》,海外播放量超5亿次。

- 推动产业数字化:实施“智能制造赋能计划”,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2024年三一重工“灯塔工厂”通过数字化改造,产能提升30%,单位能耗降低20% 。

3. 风险防控的底线思维

- 产业安全预警:建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供应链风险监测平台,对芯片、高端轴承等“卡脖子”环节实施动态预警。2024年成功化解某企业因乌克兰冲突导致的变速箱供应危机,避免损失超10亿元 。

- 生态环境监测: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地面监测”的立体监测网络,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绿心生态破坏等风险实时预警。2024年通过该系统及时处置非法采砂事件17起,恢复岸线生态12公里 。

- 公共卫生协同:依托湖南国家医学中心,建立长株潭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储备满足100万人30天需求的应急物资。2024年成功应对某输入性疫情,实现“零扩散、零死亡”目标 。

长株潭一体化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通过要素重组激活区域潜能,通过开放合作重塑竞争优势。“十五五”期间,唯有坚持“长江大保护”的生态底色,把握“双循环”的战略机遇,强化“产业链协同”的核心动能,方能在中部崛起的竞合格局中实现从“区域引擎”到“国家战略支点”的跨越。这不仅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为长江经济带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范式的历史使命。

1.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 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Z]. 2020.

2.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Z]. 2025.

3. 长江经济带发展专家委员会.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报告[R]. 2024.

4. 肖皓. 着力“借势”“破局”“增色”“添智”——书写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新篇章[J]. 湖南智库, 2021(4).

5. 张军.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需突破行政边界[N]. 人民日报, 2020-11-21.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