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下扎根,向上共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7:10 1

摘要:“万亿俱乐部”又多了一个湖南户口,但这一次不是靠挖土、挖矿,而是靠一块玻璃和一颗芯片。

“万亿俱乐部”又多了一个湖南户口,但这一次不是靠挖土、挖矿,而是靠一块玻璃和一颗芯片。

三年时间,湖南把“绿色智能计算”干到全国第一梯队,上半年产值飙了21.5%,全年冲万亿。

听起来像官方通报,但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你手里的折叠屏手机、车里的激光雷达、甚至刷短视频的机房,都可能贴着“湖南造”。

蓝思科技最典型。

以前大家只记得它给苹果做手机玻璃,现在人家自己玩AI终端,一块TGV玻璃基板把芯片散热问题直接摁死,顺带把智能汽车、智能穿戴的订单也揽了。

上半年380亿营收,15%的增速,不靠涨价,靠技术升级。

最逗的是,它一转身,200多家本地小厂跟着喝汤——做螺丝的升级成精密器件,做塑料的改行新材料,连做纸箱的都开始琢磨防静电包装。

一条产业链,活生生被蓝思“卷”成了生态。

芯片圈更野。

中车时代半导体、湖南三安这俩名字听起来像国企老干部,干的却是IGBT硬刚英飞凌的活儿。

高铁、电车、充电桩,核心功率器件国产化率蹭蹭往上涨。2025年湖南直接押注12英寸IGBT产线,不是小打小闹,是真金白银砸下去抢全球份额。

网友调侃:“以后电车烧的不是电池,是湖南的IGBT。

有人担心“技术受制于人”?

湖南干脆把“卡脖子”清单变成“发榜题”。

景嘉微和泛联新安这对组合,一个做GPU,一个搞EDA,联手把国产芯片设计工具啃下一块硬骨头。

官方话术叫“龙头企业出题、创新企业答题”,翻译成人话:大佬们把最难的题甩出来,小公司抢答,答对了直接抱大腿。

这种“带飞”模式,比单纯给补贴爽多了。

传统钢厂也在“变形”。

湘钢原来傻大黑粗,现在智能工位3.5万个,工人戴AR眼镜就能远程炼钢,劳动生产率涨25%。

最魔幻的是,炼钢的算力还能顺带给隔壁马栏山视频实验室渲特效——同一片服务器集群,白天炼钢,晚上剪片子,24小时不浪费一度电。

网友笑疯:“钢铁侠和文艺青年共用一台电脑。

当然,湖南也没回避短板。

产业规模再大,也怕关键技术被“卡脖子”。

于是2025年一口气上马大吨位基板玻璃、OLED产线,把华为、中兴、中国电子全拉来当“合伙人”。

国家级实验室、产业园区、人才基金,能上的全上。

省工信厅副厅长陈晖一句话戳心窝子:“不是我们要不要全球化,是全球化需要我们。

普通人怎么看?

长沙地铁里,年轻人刷着用本地芯片驱动的裸眼3D广告;株洲街头,无人驾驶巴士免费试乘,司机座位空着,方向盘自己转;连湘西小县城的直播基地,都用上了湖南超算中心的云渲染,主播边卖腊肉边吐槽:“特效比明星MV还贵。

万亿产业听起来遥远,但落到生活里,就是手机不烫了、电车更便宜了、钢厂不冒烟了、连县城网红都能用上4K实时美颜。

湖南这波操作,不是简单的“产业升级”,是把“高端制造”翻译成“日常体验”。

下次再有人吐槽“中部省份只能种地”,直接把这篇甩过去:湖南人现在玩的,是玻璃、芯片和算力,早就不靠锄头吃饭了。

来源:湖畔旁悠闲喂锦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