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隆隆的战火声从南远传来,布达佩斯的市民们依旧表现得相当沉静,他们还不相信残酷的巷战会在自己身边发生。所以当苏军坦克部队在阴暗的夜幕之下咆哮着向多瑙河西岸驶来时,大部分人还认为这些喧闹声来自向东面增援的德军部队!
“布达佩斯要塞”
尽管隆隆的战火声从南远传来,布达佩斯的市民们依旧表现得相当沉静,他们还不相信残酷的巷战会在自己身边发生。所以当苏军坦克部队在阴暗的夜幕之下咆哮着向多瑙河西岸驶来时,大部分人还认为这些喧闹声来自向东面增援的德军部队!
希特勒对苏军的包围马上作出了反应,下令布达佩斯成为要塞。驻城守军曾在包围圈封闭前几天提出向西面突围的计划,但是马上被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驳回,并且命令守军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直到援军到来解围为止。同时,希特勒将主张放弃布达佩斯的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弗雷特一皮科炮兵上将撤职,换上了刚由西线调来的名将巴尔克。此外,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职也由第8集团军司令沃勒上将担任。在25日,希特勒又不顾参谋们的极力反对,将党卫军上将吉列指挥的党卫军第4装甲军(辖党卫军第了“骷髅”装甲师,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党卫军第104重炮营,陆军第96步兵师和第711步兵师)由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由铁路秘密运往匈牙利,准备发动对布达佩斯的解围攻势。
1944年10月匈牙利士兵在学习火箭筒
党卫军第 18装甲掷弹兵师在12月大部转往斯洛伐克,只有部分继续留在匈牙利,而党卫军第4装甲掷弹兵师则于1945年1月调至波美拉尼亚,装甲教导团第1营调回正在西线作战的装甲教导师,但在布达佩斯一带仍然保有相当数量的装甲部队。一场大战即将在多瑙河盆地爆发。
一队匈牙利炮兵正在将他们的75 毫米“博福斯”炮移进炮位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意图是:尽可能多地吸引红军部队投入攻城战,借此获得喘息之机恢复整个德军支离破碎的战线。而且在希特勒眼中,他绝对不允许失去匈牙利西南部这块当时占第三帝国剩余燃油储量80%的地区,其次,匈牙利是保卫维也纳和巴伐利亚南部的最后一道屏障,最后,布达佩斯城内的“箭十字”政府也是欧洲最后的一个亲纳粹傀儡政权了。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希特勒还认为,如果在匈牙利地区发动一次强大的反攻,再加上德军如果能够坚守住波兰,将打破苏军在前线的优势,阻止他们进攻柏林。综合种种原因之后,摆在布达佩斯守军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战至最后一人。
布达佩斯守城兵力约为70000人,其中德军33000人、匈军27000人;坦克和突击炮170辆(匈牙利人的资料为79000人,又加入一些零星的民兵部队,和德国的资料大致相同),由党卫军第9山地军统一指挥,总司令为党卫军上将维登布鲁赫,司令部设在布达市中心的城堡山(在战役最后阶段转入城堡山下面的隧道中)。
参加布达佩斯战役的苏军兵力为2个集团军所辖的17个步兵师(其中2 个是罗马尼亚师)、2个机械化旅、1个坦克师、1个罗马尼亚骑兵师,以及为数众多的集团军和军直属独立炮兵和坦克部队,总兵力在250000人左右,此外还有2 个空军集团军为其提供空中支援。
SS第9 山地军参谋长林德瑙上校在战后对当时布达佩斯守军的状况评论说:“我们的部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成分上都不适合防卫布达佩斯这样一个大城市。毕竟坦克、反坦克和骑兵部队怎能在一间间象迷宫一样的房子中作战呢?参谋部甚至都没有自己独立的通信系统,我们只好使用布达佩斯的公用电话线路。结果被围期间接听我们电话常常不是自己人,而是已经占领那里的俄国人。这简直太荒唐了!"
除了军人和民兵外,在布达佩斯城内的市民约有近100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在12月2日被箭十字党徒赶入两个犹太人隔离区内的大约10到12万犹太平民。
布达佩斯德国守军中的一部分部队很幸运地逃过了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例如第13 统帅堂装甲师的部分装甲掷弹兵、第13装甲侦察营、野战医院和一些维修部队的官兵都在苏军包围圈外。除此之外,根据统帅堂装甲炮兵团第1营营长克莱恩上尉的叙述,在12月21日,苏军包围圈封闭前几天,统帅堂装甲师师长帕佩少将曾亲自出现在第1营营部里,用红色作战电话命令师参谋部准备前往巴拉顿湖,在那里负责指挥一个战斗群(隶属于德国第4装甲军,由第11装甲团残部组成)。因此,整个师部在今后的时期内都不在布达佩斯城内、另外随行的还有师部燧发枪兵分队、统帅堂装甲炮兵团第2 营、一个高炮连和一个工兵连。
这些提前撤出的部队后来到达了韦伦采湖西北地区,在那里被第6集团军第3装甲军收编。12月24日,这支部队在塞凯什白堡东北地区吸收了另外两个来自第3和第6装甲师的战斗群,第130教导装甲营的一些豹式坦克和第26装甲团第1营,以帕佩少将之名命名,组成了“帕佩”战斗集群。从那时起,该师的指挥权就要交由原统帅堂甲掷弹兵团团长约阿希姆·赫尔姆斯·沃尔夫中校负责,而他原来的位置则由威廉·舒宁格少校顶替。
1944年12月在布达厄尔什地区迎战红军坦克部队的“统帅堂”装甲群“豹”式坦克
1944年12月25日,对于许多在布达佩斯城内的德国官兵们来说,这已是他们在战争中度过的第6个圣诞节了,同时也让一些统帅堂装甲师的老兵们毛骨悚然地回忆起了两年之前,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那个同样悲惨的节日。1942年底,统帅堂装甲师的前身--第60机械化步兵师在斯大林格勒随保卢斯元帅的第6集团军被苏军包围。如今,同样的命运和险境又一次重现在他们面前,援军能够和他们会合吗?他们能够坚持到解围的那一天吗?最重要的是,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最后能够活着回到德国呢?
地狱里的圣诞节
在地图上看,布达佩斯被横穿全市的多瑙河分成一对双子城,东岸的佩斯和西岸的布达。布达依山而建,地处河岸台地和石灰岩丘陵上,地势较高。周围被布达山、鹰山和玫瑰山等山丘环抱,城中则有城堡山、格列特山等高地,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而都市化的佩斯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数个世纪来屡次暴露在来自东方的入侵者面前,遭到蹂躏。
最初两支统帅堂师都部署在多瑙河以东的佩斯:统帅堂装甲师在新佩斯对面的北区布防。第13 统帅堂装甲师的战区则由佛特一直延伸至首都以东和东南面的拉科什宫地区。同时,这两个师还有少数兵力和其它部队一道在多瑙河西岸的布达作战。
早在布达佩斯包围圈形成之前,德军司令部就决定将2个统帅堂装甲师的全部坦克和自行火炮集中起来,组成一支快速支援部队--统帅堂装甲群,以随时为各处守军提供迅速强大的火力支援。在12月23日夜间至24日凌晨,这些坦克和自行火炮撤离了原先的阵地,借夜色的掩护从城中的桥上快速穿过多瑙河,进入到布达的西南地区。那里正是苏军攻城主力最集中的地段。
炮火下四散逃窜的布达佩斯市民
正当防守佩斯的士兵在多瑙河东岸的战壕中固守之际,统帅堂装甲群的士兵们已经投入到西岸的炼狱之中了。在向布达南区前进的路上,装甲群首先遇到了在特勒克巴林克的红军步兵阵地,德国坦克在自行火炮的支援下很快将其一一摧毁。
12月23日中午时,一场更大规模的交战在布达西南郊的布达厄尔什以南的山丘上爆发。整个统帅堂装甲群在这里和主力敌军迎头相撞。经过几小时的激战后,苏军被迫撤退,身后留下了20辆坦克的残骸和大约1000具尸体。由于这次局部胜利,德国人能够如愿以偿地将布达西南地区的防线连在一起。
新战线的牢固程度很快就得到了考验。苏军在12月24日白天再次向布达南区发起强攻,德国人的战壕里到处是残酷的白刃战,许多地段多次易手。尽管如此,发起进攻的苏军最终还是被击退。不过,德国胜利者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圣诞节早上,苏军集中炮火对统帅堂装甲群阵地进行毁灭性炮击。红军将领们咬牙切齿地意识到,面前这群缺弹少粮的德国鬼子正在使自己3天内拿下布达佩斯的愿望逐渐化为乌有。
圣诞节当天,苏军密集的炮火打击不仅仅落在了统帅堂装甲群的头上,还一直蔓延到了整个大布达佩斯包围圈内。这也是整个第二次大战期间,最猛烈的对城市炮火攻击之一。只有几个月前德国人摧毁华沙的炮火方可与之媲美。
1944年10月,在霍达佩斯市内街道上的党卫军第22志愿骑兵 师士兵们
德军少尉托普·舒尔茨回忆圣诞节晚上的情景说:“……天空笼罩着厚厚的烟雾,东面的地平线上升起了成千上万朵‘礼花’,在黑夜中显得格外耀眼,如果忘记这可怖的战争,这是多么壮丽的景色啊!它们齐齐地穿破夜空,划着美丽的弧线向东岸飘去,可惜这不是节日的烟火,而是俄国人的‘斯大林管风琴’(德军给喀秋莎火箭起的绰号)。佩斯顿时陷入一片火光之中,血红的色彩映亮了阴沉的夜空……”德国人的圣诞节就笼罩在这片翻天覆地、浓烟滚滚的致命烈炎中,对于一些久经沙场的东线老兵们来说,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已毋庸置疑:俄国人准备对匈牙利人的首都发动最后总攻了!
布达混战
12月25日那一天,布达地区的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当天中午,苏军的装甲侦察部队经布达山渗透进入了宁静的城堡区。匈牙利警察首先发出警报,布达的匈牙利市民顿时一片大乱。在圣雅诺什医院附近的匆忙混战中,布达佩斯大学突击营的一群未经训练的学生们竟然奇迹般止住了苏军最初的试探性进攻。驻守在多瑙河以东20公里处维切什的党卫军第8骑兵师接到紧急警报后,马上停止了他们的圣诞节庆祝活动,火速赶往西区市郊。几小时内,在市内各处度假的德军搭乘卡车驰过多瑙河上的大桥,占据了布达区的阵地。这些风驰电掣般的变动促使小规模的遭遇战逐步升级,双方将越来越多的军人投入到血腥的战场中去。
最初的战斗在相邻的房屋、山岗和大道间四处爆发。双方都尽可能力争有利地形。由于没有足够的兵力展开象布达佩斯城外那样的突袭战,苏军只能一寸一寸地强攻。德国和匈牙利军队拼尽全力才勉强阻止苏军占领全部布达区重要高地的企图,使得部署在多瑙河东岸佩斯低地的轴心国部队不致腹背受敌。
苏军的“假日攻势”拆散了许多普通的家庭。他们抓获了众多正在城外进行圣诞节粮食采购的布达佩斯居民。布达佩斯内区居民通过仍然运作的电话线,接到布达西区内的亲人或是朋友打来的电话,得知那里已经被占领时,个个大惊失色。他们根本没想到“可怕的俄国熊”已经包围并突进了这座城市。正在紧急集合的德国士兵们惊讶地看到许多平民不顾一切地要求搭车,试图回到正在垂死的布达佩斯。一辆德国军邮卡车捎带了一位年轻妇女,当时她正在比奇凯采购食物。卡车在黄昏时分抵近首都的时候,德国人和那名妇女都目睹了眼前的不详之兆--苏军的毁灭性炮火已经将布达佩斯的暗淡天空照亮。
当红军在布达的突破被阻之后,他们马上将矛头转向佩斯的东区、北区和南区。12月26日,正当统帅堂装甲师牢牢坚守自己的阵地时,在他们东北面的第13统帅堂装甲师防线已被击穿。经过两天两夜的血战,红军对布达佩斯周围的攻势于12月28日暂时被阻止。
为了尽快占领布达佩斯,马利诺夫斯基在斯大林的许可下于12月29日向德匈守军劝降、并派出两名军官奥斯达片科上尉和斯坦梅茨上尉分别前往布达和佩斯递交最后通牒。但两人都很不幸。斯坦梅茨的吉普车在接近德军防线时不幸因触雷而车毁人亡。奥斯达片科虽然将通牒递给了守军,但是在回程穿越一片无人地带时遭到迫击炮炮击,当场身亡。当天,苏联新闻机构塔斯社向全世界发表评论,将该事件称为“法西斯匪徒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而德国守军也很快给予回复:“拒绝投降!”
苏联塔斯社公布的“暴行”图片:被炸死的苏军军使斯坦梅茨上尉,周围布满残骸。其实这是一副伪造的照片
战后,被俘的德国统帅堂装甲师炮兵团第1营营长埃里克·克莱恩上尉被苏联军事法庭指控“故意指使谋杀”奥斯达片科上尉。尽管身体状况极度虚弱,克莱恩仍极力否认这一指控,但最终还是在1945年被判有罪,入狱25年。克莱恩于1953年被证明无罪而被释放,并由苏联军法署署长亲自为其恢复名誉。
战火在29日重燃:在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苏联步兵摧毁了匈牙利部队仅存的战斗意志,成功地在布达佩斯北部小镇恰姆尔撕开了德匈防线,开辟了一条进入布达佩斯的主要通道。德军立即意识到所面临的危险性,从自己的防线上抽出两个装甲营前去迎战。经过几小时的拼死反击,红军在恰姆尔的进攻势头终于被抑制。但出于长远考虑,德国人不得不放弃恰姆尔,以紧缩防御圈。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