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年前,他拿矿场学来的手艺,一块砖一块砖垒起它,也垒起一家人的底气。
粉色小楼立在村口,像老周的脸——晒得发红,却结实。
二十年前,他拿矿场学来的手艺,一块砖一块砖垒起它,也垒起一家人的底气。
现在,女婿小唐想把这堵墙推倒,换一栋“能拍视频的新楼”。
老周不急,先蹲下来修拖拉机。
链条一响,村民就知道:老周在。
他修的是机器,也是日子——慢、稳、能扛。
小唐的镜头却嫌慢,拍老周修车的视频,点赞寥寥;表弟直播“三天起一层”,粉丝噌噌涨。
流量像一阵风,吹得小唐心里起火:要不把老楼拆了,拍个“老挝版梦想改造家”?
钱从哪来?
老周心里拨算盘:砖、水泥、工钱,一叠美元飞出去,万一视频没火,全家喝西北风。
小唐拍胸脯:先贷款,后变现。
老周摇头,像摇一台老柴油机——咔咔响,就是不启动。
村里人分两队。
一队站老周:“粉楼还能住,折腾啥?
”一队挺小唐:“年轻人闯一闯,万一火了呢?
”议论飘进院子,像晒谷场上的尘土,落谁头上谁痒。
吵归吵,活还得干。
老周不吭声,把旧铁管扛到新地基旁;小唐也不提拆楼了,先把地基垫高,怕雨季淹水。
两人像两条轨道,平行,却朝着同一个方向——让家更好,只是速度不同。
新楼最后能不能立起来,没人打包票。
但八家村的人已经习惯傍晚路过时多看一眼:老周在焊铁门,小唐在调灯光。
粉色小楼没倒,新地基也没停工。
两代人的矛盾,被一根焊条、一束补光灯,慢慢焊在了一起。
来源:在林中体验生命的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