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日上午,《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文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在穗召开。
4月1日上午,《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文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在穗召开。
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0年起,
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
在深圳做机器人
1小时内能对接到当地的传感器供应商
东莞的精密加工厂
珠海的电机配套商
还有广州的直播电商宣传分发
机器人下线后
马上就能到广州的车间上岗
佛山的景点接待
香港的机场指挥
这,就是广东人形机器人的巨大潜能!
“机器人就是未来最大的产业”
2025年之于人形机器人
就像十年前之于新能源汽车
“造人运动”从PPT走到舞台、走向车间
许多科技圈大咖都断言
人形机器人会像手机、汽车那样普及
“机器人就是未来最大的产业”
如今
这场“钢铁躯体”的进化竞赛
正被注入东方加速度
今年“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乃至广东省
都不惜建立百亿基金托举机器人产业发展
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
发布的重磅报告指出
中国参与生产人形机器人的
公司数量全球第一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
中国占据了约63%的份额
预测到2050年
中国这一市场规模将有6万亿元
报告还梳理了
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百强名单
近七成都来自中国和美国
其中,中国独占36家企业
美国在机器人的“大脑”
也就是AI芯片和软件等方面处于前沿
但在“身体”构造和整机集成上
中国有硬件制造和成本控制的显著优势
在执行器、谐波减速器等零部件上领先一步
具体到中国国内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工和集群化特征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地
包揽了绝大多数企业
其中,北京公司擅长造“脑”
长三角企业擅于造“身体”
珠三角则涌现一批优秀的集成商
也就是造整机
广东上榜的11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中
有六家都主要在集成领域发力
占据全国上榜集成商的半壁江山
个中道理很好理解
广东有完整的制造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中国占据全球具身AI供应链38%的份额
而大湾区占据中国具身AI供应链的55%以上
所以广东来做整机是“天赋异禀”
广汽、小鹏、比亚迪为啥来造机器人
因为约60%的汽车零件
可直接用在人形机器人上
反过来,人形机器人又能进厂“打工”
完成汽车装配中的非标工作
像小鹏的IRON人形机器人已投入使用
自研的“灵巧手”技术
能在工厂实现高精度操作
广汽的GoMate
不仅能实现两轮、四轮灵活切换
还能在安防、康养等场景中快速响应
优必选的Walker S
也已经走进北汽和比亚迪的工厂
供应链和场景应用优势
一批明星企业
也相继到广东落子布局
产生科创独角兽“东南飞”的现象
也难怪何小鹏能自信地说:
不只是机器人“七剑客”
广东未来两三年可能会涌现“七十剑客”
随着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时代
未来一两年的“新同事”
现在也许就在广州、深圳的
某条产线上出厂自检
到时候我们能与它们打声招呼:
“Hello world,合作愉快!”
采用“监管沙盒”等
包容审慎监管模式
“监管沙盒”是个什么盒?
监管沙盒英文名叫“Regulatory Sandbox”,是一种创新的监管理念。
指在划定范围内,允许“盒子”里的企业,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展开创新,政府就在可控的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就是遇到风险不扩散,总结经验再推广,减少创新理念进入市场的时间和潜在成本。
具体到AI+机器人产业
现在AI已经成为中国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
也在重塑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发展必定会遇到新问题
例如AI和具身智能等
也会涉及数据监管和责任划定等问题
但并非遇到问题咱们就不发展了
而是先在试验田里解决问题
那广东是怎么做的呢?
就是探索“监管沙盒”的模式
营造鼓励创新、大胆试错的制度环境
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给AI和机器人划一个试验田
不仅要支持其安全性相关的检测认证平台建设
还要加快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
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感觉
你想到了什么?
是的,当年改革开放就是这么干的
先行先试先探索,给钱也要给政策
有了“监管沙盒”的创新机制
广东的AI和机器人产业
可以大胆创、放心闯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
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
《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
将在全省进一步凝聚共识、坚定信心
广东将秉持务实、高效的服务理念
以强企惠企为中心
努力营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帮助广大企业用好、用活、用足政策
让广大企业和科研人员
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也期待广大有志青年、企业家
科学家和投资者到广东投资兴业
推动更多好项目、好企业落户广东
共同助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广东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