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诸暨浬浦纪略|马伯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23:20 1

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夏承焘先生在杭州大学任教,随工作队到当时的浬浦公社参加为期7周的社教活动。在浬浦期间,除了做好正常的社教工作外,夏先生经常流连于浬浦的山山水水,寻访过大岩寺,流连于浬浦铜矿、浬浦大桥、外庄、西山等地。浬浦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朴实的民风给“一代词宗”

浬浦一轮洁

——夏承焘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诸暨浬浦纪略

马伯成

上世纪六十年代,夏承焘先生在杭州大学任教,随工作队到当时的浬浦公社参加为期7周的社教活动。在浬浦期间,除了做好正常的社教工作外,夏先生经常流连于浬浦的山山水水,寻访过大岩寺,流连于浬浦铜矿、浬浦大桥、外庄、西山等地。浬浦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朴实的民风给“一代词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曾作诗填词多首,赞美浬浦。同时,在工作间隙,还进行词学研究,或与同好面对面交流,或通过书信形式与同道交流。

2022年3月,400多万字的《夏承焘日记全编》正式出版发行。我探迹觅踪,查阅多种资料,并寻访了几位知情人士,进行补充印证。现根据书中的记载与本人寻访结果,将夏承焘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诸暨浬浦的有关生活状况、寻访活动及词学研究创作等作简要概述,以求教于方家。

夏承焘先生于1965年2月28日下午乘车辗转抵达浬浦,4月16日下午乘班车离开浬浦,晚上到达杭州,前后49天,刚好7周时间。与夏承焘先生一同下乡到诸暨搞社教的杭大教师,还有孙席珍、刘操南、胡士莹、张仲甫等教授,学生有吴熊和、任铭善等,这些人在当时或后来都是赫赫有名的学者。

夏承焘先生当时下榻在浬浦中学后面的木器厂楼上(现木器厂已拆除)。简易厂房,四面通风,山区气温比杭州要低,初来乍到,夏先生感觉到特别寒冷。杭州带来的一床绵被显然抵御不住如此寒冷的天气,就向孙席珍借了一件棉衣,还让吴熊和、袁丰俊、徐贤德糊了床后风缝,这样才得以睡下。夏先生这样记载辗转达到浬浦与当夜入睡情况的:

2月28日,上午晴,下午四时雨。今日与中文系孙席珍、胡士莹、张仲甫同往诸暨浬浦大队……十时乘小汽车离校。十一时半上快车,下午一时到诸暨,与陈立、段铮下车往大街吃点心,二时上包车。教育系诸君直放璜山,中文系诸君中途在浬浦镇下车,行五分钟,在浬浦中学即旧暨阳中学分部后面木器厂楼上下榻。五时余饭于浬浦中学……九时寝。初盖单条棉被,殊冷,席珍借予棉衣一件,加盖脚下。吴熊和、袁丰俊、徐贤德为予糊床后风缝。

夏承焘先生当时已经66岁,患有疾病,身体状况不好,住宿条件较差,加上春寒料峭,时有雨雪,在浬浦期间经常失眠,夏承焘先生多次腹泻。夏先生在以后的日记中多次提到浬浦的“冷”,因腹泻感冒服药,加上天气寒冷一直睡不好。在3月4日的日记里写道:阴,冷。终夕不得睡,以甚冷也。3月5日日记:下午雪,甚冷。日来甚冷,今日以七元七角余买得一棉制毯。3月23日日记:夕眠仍不安。3月26日日记:感冒,夕发寒热。4月4日日记:阴,冷,雨。感冒已十二日,仍未复原,体弱可惧。

夏先生在浬浦一个半月时间里,几乎夜夜难得安寝。在查阅日记时,只发现在4月12日写了三个字“夕眠安”,这时距离活动结束离开浬浦也只有三四天时间。

夏先生几乎每夜失眠,除了身体不适,天气寒冷外,还有一个原因时当时山区农村卫生条件差,居然夜夜被臭虫所扰。4月8日日记:夕一时半醒,浑身觉痒,不得安寝,不知何疾。4月9日日记:夕十一时后为臭虫所扰,至今始知月来夜眠不安之故。被窝底下有臭虫、跳蚤之类,现在是很难想象的,但在当时是农村普遍现象。

夏先生的失眠除了天气、身体、卫生等因素外,勤奋创作、夜以继日地研究词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3月13日日记:下半夜醒,为改词又失眠。

夏先生离开家人,到诸暨乡下浬浦进行社教活动,生活是辛苦的,除一日三餐到浬浦中学用餐外,衣服、被单之类还得自己洗。这些生活事务,夏先生在日记中也有所记载,3月14日“午前洗衣二件,觉劳累,自惊孱弱”,4月13日“上午洗被单”。

住宿条件差,身体不好,生活艰苦,但夏先生还能坦然面对,其中不乏幽默,表现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贯的宽容与淡定。如3月28日日记:雨,仍服银翘解毒片及地霉素。上午体温三十六度八,晚上三十七度五。夜未发热,但睡眠少。上午杨招棣同志来,为予糊床头风缝,此楼六面通风,可名六通楼。

夏承焘先生在浬浦搞社教活动,白天除了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外,还要走访农户,写调查总结,工作很繁忙。然而,农村的住宿条件又不好,初春的天气,时雨时雪,寒冷至极,导致感冒了十多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当代词学先锋,夏先生还一直坚持着研究与创作,在浬浦短短的七周时间里,见缝插针,完成了许多重要论述,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在词学研究方面,这期间夏承焘先生继续研究词的声律、词谱以及写作词学体会。如3月8日的日记:晴,转暖。枕上思作《声律通考新注》。3月18日日记:晴,晨仍有霜。灯下作王仲闻复,告《月轮楼词论集》校样四五月间可全部改过。作伯辰函,嘱作《声律统考注》,暑前寄来各年谱,寄去一诗。3月22日日记:雨。拟《唐宋词易读浅说》及《词谱易读浅说》两书纲目,前者附《唐宋词警句索引》,以韵分编,并作词韵借鉴。后者附《五种词书索引》,即《词谱》《词律》《历代诗余》等。3月29日的日记:雨。得仲闻廿五日函,谓中华书局先寄《词论集》校页已看毕部分,并插入增加篇什。4月3日的日记:夕大雨,闻雷。阅《花庵词选》,圈点名句,尽数卷。预作《唐宋词韵句索引》。4月9日的日记:午雷雨,至夕雨不停。写《作词体会》数行,坐雨甚闷,无意兴。4月10日的日记:晴,夕甚冷。得上海中华书局函,嘱改《辛弃疾》小册,谓年内出版。4月4日的日记:晴。写《学习毛主席诗词和写作诗词体会》。4月7日的日记:阴。雨仲甫散步过桥,谈作姜白石小说计划。午后睡醒作《诗词创作体会》。

夏先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主持东南词学讲席近半个世纪。他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研究词学,并以他的通博与明识,大大开拓和革新了词学传统,他的词学已扩展到对词乐、词律、词史和词的体性的全面研究。夏先生开一代词学研究风气,这与他的才情与勤奋是分不开的。在浬浦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专心于学术研究,孜孜勤勤,不舍昼夜,值得后人敬仰。

夏先生在浬浦的日子里,在学问方面,除了学术研究,或即兴而作,或酬答友人创作了许多诗词佳作,这些作品无疑丰富了夏先生的诗词宝库。据粗略统计,夏承焘先生在浬浦期间共创作了诗7首,词13首:差不多两天一诗词。3月6日“寄《单调酷相思》四首与《光明日报》”,3月12日“昨夕成二词”,3月13日“上午在寓改数词,下半夜醒,为改词又失眠”,3月16日“晓枕改《清平乐》二词”,3月19日“昨夜眠不安,枕上成二诗,即寄与昭淑”,3月20日“上午作《清平乐》一首,即寄真佳”,4月4日“昨夕不寐,已欲作一诗词赠何、陆”,4月6日“上午写出《清平乐》,午发《听东京本事乐曲词》二首与问西”。4月4日日记里提到的“何”“陆”是一对情侣,其姻缘由夏承焘先生促成,可见夏先生的古道热肠。

浬浦位于东白山下,陈蔡江蜿蜒而过,山川秀丽,景色优美,近处有大岩寺,稍远有斯宅千柱屋等胜迹。夏先生浬浦期间,在深入山村农户进行社教途中与工作之余,经常徜徉于浬浦佳山水。许多次越过浬浦大桥,约几位同事,到距浬浦村五里地的西山游览;有几次还趁着月色,在月下散步,吟诗作词,唱和应答。3月4日日记:午后休息,二时与孙、胡、张三君散步至风临村,唔心叔、维贤、荣初、寿强,过贫农三家参观,四时归。3月10日日记:枕上成二小词,午后会上遇到刘操南,示一诗,约游西山村。归与宛春、仲甫共成一诗答之。3月18日日记:晨仍有霜。傍晚与仲甫步至大桥水电站,坐水阁坛龚定庵诗。夕与三君出待月,未出,即归。3月17日日记:晨冷,夜月甚皎。上午与胡、孙、张三君,杨招棣、陆坚游西山村,距浬浦六里,溪水颇好,有竹林。晤刘操南、张颂南诸君。十一时归,殊倦。午后假寐久久。夕与仲甫步月浬浦桥,光景甚美。4月10日日记:午后无会,散步至五美铜矿,四时归。五美风光不下于西山。4月11日日记:午后步奎来,云五泄秋时风景尚不及大岩寺。4月13日日记:遇孔镜清,邀游楼村。4月15日日记:夕八时与仲甫步月至浬浦大桥,光景甚美,九时半归。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先生与胡士莹、张仲甫同游大岩寺的经历。夏先生这一天的字数特别多,记载十分仔细。夏先生没有详尽描绘寺院周围景色,而是较详细地记载了“俞樾藏书之所踪”。作为一位词人,千岁禅寺石窟中的词学大家、清代大儒俞樾藏书,自然会特别关注。俞樾藏书去向,通常说法是浬浦村民从石壁上的石窟里取下后,交给诸暨市图书馆,后来上缴到浙江省图书馆。夏承焘先生这一天回到浬浦后,咨询了诸暨著名画家浬浦中学蔡雪亮先生,蔡雪亮先生详细告知夏承焘先生书籍的种类与数量,并明确俞樾藏书的最后结果是“校中不知宝爱,置之潮湿地,尽为白蚁蛀尽”。《夏承焘日记全集》的发布,纠正了通行的错误说法。

4月11日,晴,冷。晨祖怡来邀游大岩寺,宛、甫同行。入山行一小时,经过两水库即到。一巨岩下覆盖一寺,一老尼(姓斯,斯宅人)谓寺建于明嘉靖时,四十年前已圮,此尼为建今址,今七十岁矣。或传俞曲园尝读书于寺,今尼指山岩上下堕一石碑,刊“德清俞氏藏书”,下署“光绪三十一年门下士知诸暨县事云南张善友题记”,知曲园藏书于此。尼谓一九五五年有蔡区长者,偕浬浦中学学生廿余人捶开此藏书石屋,取书一箱共两大叠去。午后归,询之浬浦中学蔡雪亮翁,云尝见此二叠书,其一部分是四书,殊可怪。问有抄写本否,云似无有。问其后下落,云校中不知宝爱,置之潮湿地,尽为白蚁蛀尽矣。又谓取书者实中学吕姓校长云。

更有意思的是,蔡雪亮先生于夏承焘先生也有书画交契。一代词人夏承焘先生到浬浦,自然会引起当地文艺界人士的关注,日记中记载了与蔡雪亮先生的书画往来。3月20日日记:蔡雪亮翁又赠画竹一幅。夏承焘先生不仅是诗词大家,而且书画俱佳,书法学习黄道周,善于画荷花。蔡雪亮先生于夏承焘先生的交往,自然是一段佳话。

夏承焘先生一行于4月16日离开浬浦返回杭州,过了一个半月时间,已是春暖花开,从浬浦到诸暨“沿途杜鹃花满山,苜蓿花满田”,心情自然是高兴的。这天“上午陆坚来收拾行李,下午十二时半在汽车站,待至一时四十分,璜山汽车来。开往诸暨。沿途杜鹃花满山,苜蓿花满田。二十余到诸暨,晤吴熊和。四时半上福州来火车,六时余到杭州站,取出行李雇三轮车,七时抵杭大。离家恰七周。”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浬浦的49天时间,给人文渊薮的浬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这个文化“富矿”知之者甚少。现概述其事,供研究者参阅。

夏承焘先生在浬浦期间所作诗词选

答刘操南游西山

闻道西山好,佩环鸣竹溪。

相望霞以外,倘似瀼之西。

教战编新话,访贫寻旧蹊。

他时应酌我,新韭剪春畦。

赠何、陆

何处说春心,暨山万花发。

何以澄坚盟,浬浦一轮洁。

月龙村步月

四野千山绝点尘,虹桥不见跨龙人。

月龙村上今何夕,万里霜天一月轮。

寿鸣石六十

一笑风光次第来,森森兰玉绕阶栽。

十分寿酒黄花畔,云海鹏程万里回。

李志曹蜍笑彼曹,孱躯不碍气象豪。

一笻挑得乾坤起,健步何知泰华高。

清平乐

青天作纸。掷笔虚空际。作健谁甘绳墨里。气短簪花格子。

砚池连夜灯花。为君携梦还家。同看秋庭星汉,爱他道道横斜。

清平乐

听春吩咐。莫负春抬举。禁得番番风又雨。来为韶华作主。

落红休怨啼鹃。飘飞仍是春边。便化春泥何悔,来年花胜今年。

清平乐

阴霾万里。看放东风洗。揩眼为谁夜中起。雪月交广天地。

孤山梦路天涯。高枝空仰横斜。教汝千生俯首,这回平视梅花。

马伯成 浙江诸暨人,中学教师 ,喜爱诗词。

来源:小楼听雨诗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