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语的力量》一书中有句话很经典:“生命与死亡的能量,就在你的唇舌之间。”
《话语的力量》一书中有句话很经典:“生命与死亡的能量,就在你的唇舌之间。”
深以为然。
说话看似很简单,但把话说好,让语言胜过千军万马的力量,却并非易事。
话说好了,是加分项;话说不好,是要命项。
一个人,怎样说话,就有怎样的人生。
01
一句话,成人之美
《论语》一书中有句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睿智的人,懂得成人之美是一种境界。
同样一件事,因说话不当可能会让别人成为众矢之的,而换个词语,则可以让他人闪耀光芒。
尚可喜,为建立和巩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六年,获封“平南王”。
皇上赏赐金册金印。
皇太后也恩赐一件花绸锦袍给其母亲,以感谢尚母的养育之劳。
这本是一件大好事,可是,尚可喜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愁上心头。
因为,他家庭情况有点特殊,有两位母亲,亲母是二房,养母是大房。
两位母亲听闻后,都想得到锦袍,毕竟这是皇太后的奖赏。
生母和养母无论谁得到都无可厚非,但只有一件袍子。
想来想去,干脆一退了之,谁也不得罪。于是尚可喜写了奏章,说明两位母亲“争执不下”,只好退回。
他的属下获悉后,建议把奏章修改一下,将“争执不下”改为“礼让不迭”。
皇太后收到奏章,大为感动:“两位母亲高风亮节,难能可贵。”旋即又赐了一件同样的锦袍。
此后,尚可喜两位母亲的贤德之能,传为美谈。
假如当时尚可喜把“争执不下”的奏章交上去,那么就会坏了两位母亲的名声。
就因一句话,家丑变成了美谈。
同样一句话,高下立判。
会说话,成人之美;不会说话,成人之恶。
一言之间,影响人的一辈子,或美名或恶名,就在我们说话的一念之间。
说话会润色,是一种能力。
02
一句话,成己之美
很喜欢一句话:“树直有人喜,人直没人喜。”
说话别太直,把直话拐着说,把冷话热着说,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话要像水一样柔,就像清泉流过对方的心田,既解决了问题,又传播了自己的美名。
明朝的海瑞,在浙江淳安县任知县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总督的儿子胡公子在东南一带招摇撞骗,所到之处吃山珍、收红包,无恶不作。
有一次,胡公子到了淳安县,负责人却只是简单的饭菜招待,胡公子不悦,将负责人倒挂在树上,吊起来毒打了一顿。
海瑞听到消息,带着衙役到现场,只见屋中摆放着几个箱子,箱子里全是金银。
海瑞先是把胡公子教训了一番,又把其携带的不义之财没收了。
最后,对着围观的群众说:“这厮可恶,竟敢假冒总督家人。”
随即给总督写了一封信:“您常常教诲各地勤俭节约,可此人奢侈浪费,更可恨的是冒充您的儿子,败坏了您的名声,请您处置。”
总督哭笑不得,也不好意思对海瑞处罚。
海瑞这一招果然高明,让总督不仅不敢偏袒儿子,也让自己免于受罚。
说话不可随心,行事不可任性。
话到嘴边停一停,三思而行再出口,委婉有序远比指责更易被人接受。
曾国藩曾说:“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
纵使话说得再有道理,若把指责砸到别人脸上,只会适得其反。
把责备的话,经过加工再说出来,是一种高情商。
03
一句话,化敌为友
不知你发现没有,很多时候,一句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也可以加深矛盾,毁掉一段关系。
愚者树敌,智者和解。
很多人都是“你给我初一,我给你十五”,冤冤相报,仇气越结越大,最后结果是两败俱伤。
而真正明智的人,懂得化解怨仇,路才能越走越宽。
唐朝名将郭子仪,战功赫赫,被封为汾阳王。
但随着地位的不断升迁,也招来了别人的嫉妒。
权倾一时的宦官鱼朝恩,竟然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墓。
很快,朝堂一片哗然。
郭子仪麾下的几名将军,为他打抱不平,想去找鱼朝恩算账,但他却制止了。
后来回京后,郭子仪不但没有与鱼朝恩撕扯,反而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领兵打仗,不知毁了多少人的坟墓。如今自家坟墓被毁,这是报应。”
鱼朝恩听到这句话后,深感惭愧,感觉自己做的事太不地道,而郭子仪却胸怀坦荡,自此不再与郭子仪为敌。
为了表示对郭子仪的敬重,还邀请郭子仪同游章敬寺。
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也就至此了结。
林肯有句名言:“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是把他变成朋友。”
想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就要收起怨恨,用内心的豁达包容对方。
只要真心抛出橄榄枝,用温暖的话语传输给对方,相信一定会呈现出广阔的天地。
毕竟,冤家宜解不宜结。
化解怨仇,其实很简单,只需一句温暖的话语足矣。
化敌为友,是一个人了不起的能力。
《小王子》一书里有句话:“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
永远不要小瞧了语言的能量,它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助力你走得更高更远。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归根到底,每个人的人生或悲或喜,都由语言编织而成。
余生,愿我们都能利用好语言这颗能量武器,打造出崭新的世界。
来源:书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