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苑举正穿白衬衫,低头深吸一口气,和周围人握手,眼里红了。他说,“能参加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很自豪。”声音发抖,却不回避。“我们无论如何要来。”这句话分量重,许多人铭记下来。
飞机降落,人群里总有人沉默不语。去北京,想的却是那么多事。
有谁会觉得陌生?眼睛里有光,有人低声自语“欢迎回家”。山东的老家叫不清,心里还记着从哪里来。
九三阅兵,两岸学者同行,北京天安门广场。
有的人背后压力很大,有人担心被说三道四。可还是来了。不怕。怕什么?越是有人说不敢,心更坚定。交流就得面对面。避不开。
苑举正穿白衬衫,低头深吸一口气,和周围人握手,眼里红了。他说,“能参加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很自豪。”声音发抖,却不回避。“我们无论如何要来。”这句话分量重,许多人铭记下来。
洪秀柱提前到达,头发整齐,一言不发地站在队伍里。
她在北京城楼前站定,说抗战胜利大家都有责任记住。这不是自己的光荣,是整个民族的事情。她没有多说,用走过来的路说明了一切。历史的东西不能忘,不能随便换。
旺旺集团的蔡旺庭更新朋友圈。一行字:“人生第一次参加祖国阅兵仪式。” 晒照片,合照,有敞亮的笑容。他没说大话,也没喊口号,就一句感叹,像许多人心里藏着想说的话。每个人抵达这里的理由都不一样。
李乾龙没能成行。名单上最后一个名字划掉了。他身体不好,年纪大。这个老人在民族交流这件事上一直努力,没能过来心里不安。别人都还念着他,说他一直在坚持那些该坚持的东西。
有人为去北京做决定,有人却选择留下。想法不同,却都被别人议论。民进党当局有自己的算盘,怕人多见了会改变什么。取消荣誉,停发退休金,手段一个接一个。谁敢违抗?还是有人愿意站出来。
“绿色恐怖”这话有人嘴上说,大家心里懂得。不会太久,一些紧张的表面总会慢慢消散。第一次来的人发现,没什么可怕的,只有新鲜和真实。
阅兵不只是表面热闹,还是一种信号。
武器、队伍,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苑举正说,这种场面有力量。他认定,和平才是最重要的。装备再多,也只是保障。真想交心,真正看得清整个环境,得亲自来看一次。
洪秀柱登上天安门城楼,脚步慢。低头看下面,队伍整齐。她没急着发表感言,只在心里记住那一刻。有人觉得宏伟,有人觉得沉重。每个人记忆都不一样。蔡旺庭拍下每一幕。他恒久保存这些画面,日后会慢慢翻出来看看。
抗战纪念不光是节目和话语。有人远道而来,有人带着纠结。每一年,这样的日子都是一道新的印记。舞台上是风景,心底其实还有更深的东西在流动。台湾人在这里,见证了场面,也见证了人和人的联系。
没有专门的庆祝,也没有刻意安排什么。简单过来,简单合影,谈了谈想法就要回去了。活动之后,每个人思路不同。有人长叹,觉得一切都变了。
取消荣誉,停发退休金,这些威胁还会有。
外在阻力越大,有人反而走得更远。他们不是无路可走,只是不想屈服。有些名字记不住了,但做过的事还被人念着。那不是传说,是实打实的脚步声。
阅兵仪式看完,心里安静。没人鼓掌,场面里只有肃然。两岸有时候远,有时候又很近。纪念是大家的路,怎么走,怎么记,没人替你定。
两岸关系不是一张纸写出来的。有人说团聚,有人说疏离。习惯了就好。很多东西,不做不会明白。亲自来过之后,每一道门槛都不那么可怕。北京和台湾的距离,好像一下子变短了。
“和平”这两个字,不是标语。必须看到,才能信。岛上有疑问,岛上也有期待。洪秀柱的坚定和蔡旺庭的快乐,是心底最真的东西。队伍走过去,歌声响起,风吹过广场,都是纪录。
台湾同胞,每个人的选择都写在回来的路上!
有些变动是看不见的。人们会想,纪念过去,也是在谈论未来。短暂的聚首之后,生活还要继续。但这段记忆一直跟着,不会消散。
有的事,就是非做不可。回望天安门广场那天的阅兵,每一步路都难忘。能让人记住的不是声势,而是心里的那把劲。
来源:奇幻鲸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