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土地兼并,而且都亡于此!为何古代皇帝不进行遏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20:21 1

摘要:其实古代的皇帝,一直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也知道自己可能会掉在这个坑了,他们也确实想过各种办法,来遏制土地兼并。

其实古代的皇帝,一直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也知道自己可能会掉在这个坑了,他们也确实想过各种办法,来遏制土地兼并。

但是没有用!

因为只要土地是私有的,土地所有权可以交易,兼并就不可能被遏制。

毕竟,老张想把自己的土地卖给老李,合情合法合理的交易,双方你情我愿,这让朝廷有什么办法呢?

可恰恰是这种你情我愿的交易,本质上就是土地兼并。而这种你情我愿,几乎就无法可解。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看一下历朝历代,到底都是怎么遏制土地兼并问题?或许就能很直观的理解了。

在古代历史上,土地兼并问题开始出现,其实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

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可以说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

因为在此之前,在春秋时期乃至更早之前,土地在名义上,归属于贵族管理,名义上归属于周天子。

在这种制度下,普通人的手里,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的所有权,本来就是高度集中的,已经相当于是兼并之后的结果了。

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明确承认了平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且允许土地交易。而这样一来,那些拥有更高地位和更多财富的人,就可以去买平民手里的土地。

所以,从这时开始,土地兼并问题,开始出现了。

不过,从商鞅变法,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在这期间,秦国的土地兼并问题虽然存在,但是矛盾却不太严重。

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底层的秦国百姓,就算他们手里的土地,被秦国的贵族给买走了,他们依然还有其他渠道,去得到新的土地。

手里没土地了是吧?简单啊!

去战场上,打其他国家!去抢其他国家的土地啊!只要打赢了仗,得到了新的地盘,秦国就会论功行赏,分给他们新的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对土地的渴望,恰恰就是秦国强大的基础,而且也是秦国人想要统一天下的原动力。

但是等到秦始皇灭了六国,彻底统一天下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已经无法扩张,秦国人也得不到新的土地。

反倒是有很多六国百姓,因为战争失去了可以耕种的土地,生活条件越来越差。

于是,在秦朝开国十几年之后,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后,秦朝马上就崩盘了。

再之后,就是秦末的大洗牌。

而经过了一场混战之后,到了西汉开国的时候,很多老百姓终于重新拥有了一些土地。所以接下来,到了西汉之后,历史第一次出现了温和的土地兼并。一些有权有势的西汉统治阶层,开始利用金钱,不断购买和置换耕地。

但这个过程,自然就比战争要慢的多了。

不过,在西汉开国之后,西汉的皇帝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后来,西汉的皇帝们,想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招数,来抑制土地兼并。这一招,叫做‘陵邑制度’。

在这套制度下,很多西汉的富豪,家产超过一定数目之后,会被强行迁移到关中地区的几座城市生活。而他们留在家乡的土地,则是会被卖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从而实现土地分配。

这一招,确实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到了西汉后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到办法,绕过这个制度。

比如说,富豪可以主动把自己的土地,卖给自己的族人。这样一来,富豪名下的土地,就不超过这个数目,自然就不用被迁移了。

而到了西汉后期,汉元帝在位时期,更是彻底废了这套制度。而在这之后,西汉的土地兼并,就再也无法遏制。

到了最后,各地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极其严重。很多失去土地的百姓,开始自发起义。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有些西汉高层官员,提出要设置一个红线。富豪拥有的土地和奴婢,都不得超过这个红线。一旦超过,必须拿出来分给其他人。

这个改革,叫做‘王莽改制’。

但显然,这种制度,实在是太过违背地主阶级的利益。于是后来不久,王莽就被推翻了。之后又是一轮洗牌,历史进入了东汉。

而到了东汉之后,刘秀在位后期,通过丈量全国土地,逼迫各地的豪强地主交税。然后通过税收条件,让这些地主,无法迅速购买更多的土地。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各地的豪强地主,实力已经太过强大。所以,东汉在遏制土地兼并问题方面,最多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再往后,到了三国和两晋时期,各地的土地兼并之风,依然盛行。而且,这期间的很多皇帝和当权者,也想不出能遏制土地兼并的办法。

而这样一来,当土地兼并的风潮,无法遏制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极为严重。所以在这期间,战争也是格外的多。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在这段历史上,战争其实就是调节土地分配的一种形式。

就这样,打了几百年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想出了一种新的遏制土地兼并的手段。

既然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因为土地买卖。正是因为那些有钱人,能用钱买穷人的土地。那我们直接下令,不允许有钱人买穷人的土地,那不就得了吗?

8

就这样,顺着这个思路,历史上著名的‘均田制’,正式出现了。

在这套制度下,北魏政府将各地的无主荒地,搜集起来,统一分配给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但是这些土地,所有权不归这些百姓,而是归朝廷。

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把土地租给百姓。到了约定期限之后,百姓需要再把土地还给朝廷。如果想租赁的话,可以再次租赁。

这套均田制,确实从很大程度上,遏制住了土地兼并的风气。而且从南北朝中期,一直推行到了唐朝的唐玄宗时期。

但这套制度本身,依然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

土地本身,确实属于朝廷,百姓需要按时租赁和交还。

但问题是,如果不是普通百姓进行租赁,而是那些在地方上拥有很大影响力的豪强地主租赁。而到了租期之后,他们不直接交还,而是直接继续续约,那该怎么办呢?

这样一来,到了后期,那些名义上属于朝廷的土地,又全部都被那些地主豪强,租到了自己的手里。而那些底层百姓,就租不到土地了。

于是,到了唐玄宗在位时期,均田制彻底玩不转了。

再之后,唐朝的社会矛盾,骤然突出。而最终形成的历史剧情,就是安史之乱。

从唐朝中期,一直到到宋朝时期,这期间各地再次战争频繁。在这期间,战争再次成为了调节土地分配的手段。

就这样,到了北宋时期,随着中原地区长时间稳定,历史再次进入了‘温和土地兼并’的时期。

而到了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的矛盾,再次开始成了大问题。

在这个时代,那些北宋的聪明人,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有了之前的经验,北宋的皇帝和官员,已经知道了禁止土地买卖,没什么用处。

于是最后,大家开始继续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土地兼并的本质,是因为穷人把土地卖给了富人,最后导致穷人无地可种。

那么,穷人为啥要把土地卖给富人呢?难道说,他们不知道土地的重要性吗?

在调查思考了一圈之后,北宋的聪明人发现:很多穷人之所以要卖地,是因为他们生活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比如说老婆孩子生病,家里没钱,然后急需一笔钱救命。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自然就只能卖土地了。

既然这样,国家直接借给穷人钱,让穷人不需要卖地,也能渡过难关,这不就可以了吗?

就这样,顺着这个思路,北宋开始进行到了变法改革。

而这场改革,就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

不过显然,这次变法,最后也失败了。至于失败的原因,大致就是在执行这套制度的时候,官员不愿意把钱借给穷人,反倒是愿意借给有钱人。然后那些有钱人,再把借来的钱,借给穷人。

这样一来,这套制度,非但没能遏制土地兼并,反倒是加重了底层百姓的负担。

于是最后,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

再之后,没过多少年,北宋就亡国了。

而到了南宋之后,南宋也曾经想过要遏制土地兼并。但是南宋的策略,不再侧重于帮助穷人,而是遏制富人。

简单来说,南宋想提高富人买地的成本,让这些能买地的富人多交税。同时,南宋也设置了类似于平均土地的政策,不支持富人拥有更多的土地。

但这显然会引起大量南宋富人的反对。

于是最后,南宋的一些政策,还没完全推行,就直接夭折了。而且,这也导致南宋的一些富裕士大夫,反对南宋的政策,甚至是反对南宋的统治,不支持南宋对外战争。

所以,南宋撑了一百多年之后,就彻底灭亡了。

再往后,到了元朝,情况就更特殊了。

元朝开国之后,元朝的统治阶级,对于土地兼并问题,几乎没有遏制的概念,也很少有遏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推行。

所以,就在忽必烈去世后,元朝才刚刚开国几十年,就开始出现农民起义。最后,元朝连一百年都没撑过去,就被明朝取代了。

而到了明清时期,因为有着之前朝代的经验,明清两代在限制土地兼并方面,都非常重视,而且也都明确制定了一些法律,限制土地兼并。到了清朝,更是将以往的人头税,全部转嫁到了土地上面,以此来限制降低底层百姓的负担,限制兼并。

但到了最后,这些手段,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兼并。

于是最后,到了近代,大家终于找到了答案。

只要土地还存在私有化,可以买卖,土地兼并这种现象,就不可能真正被解决。想要真正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只能是彻底消灭土地私有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来源:妖火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