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清朝,州县官常被叫“父母官”,别看官品不算高,可管着一县一州的民生治安,压力不小,当年有个叫王植的县令,在《尝试语》里头就说过:县令管什么?管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里头狡猾的当胥吏差役,有的玩法坑民,有的舞文骗官,得好好管着;优秀聪明的进了学堂,要怎么教他
在清朝,州县官常被叫“父母官”,别看官品不算高,可管着一县一州的民生治安,压力不小,当年有个叫王植的县令,在《尝试语》里头就说过:县令管什么?管的就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里头狡猾的当胥吏差役,有的玩法坑民,有的舞文骗官,得好好管着;优秀聪明的进了学堂,要怎么教他们走正道、讲风气,也得费心;至于普通百姓,怎么勤俭、守礼俗、别犯法,更得时时提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见这基层官员,活儿多责任重,也正因如此,读书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依靠和实务帮手。
那他们到底都读些什么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既然是官,第一要务就是把官当好,这不只是升迁的问题,更关系地方安稳、百姓日子,所以排在书单第一类的,往往是“官箴书”。
“官箴”,说白了就是做官的规矩和劝诫,教你怎么治理、怎么自律,这种东西先秦就有,《左传》襄公四年提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即周朝太史辛甲命百官作箴辞,规谏君王的过失,到了秦朝,就有了更具体的为官准则,比如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里面强调:做官要清白正直、谨慎无私、赏罚分明、别轻易动怒。
唐宋以后,官箴书越来越实用,唐朝武则天亲自编《臣轨》,讲忠、守道、公正、诚信等等;宋代以后更接地气,比如北宋陈襄写的《州县提纲》,就从廉洁、勤政、谨慎讲起,再到审案、管人、收税、监牢这些具体事,全是干货。
清代是官箴书最发达的时期,数量多、种类全、内容细,因为清廷刚得天下,急需提高官员水平,加强管理,顺治、雍正、乾隆都推过这类书,民间官员也纷纷编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具体来说,清代官箴书分好几类:
第一类是综合型的,像百科全书。比如郑端的《政学录》,从中央六部到地方州县,从选官到审案、收税到救灾,全都覆盖。堪称清代公务员的“全能宝典”。
第二类是专门写给地方官的“实操手册”。最出名的是黄六鸿的《福惠全书》,全书三十二卷,内容极细——怎么上任、怎么接待上司、怎么写公文、怎么收税、怎么审案、怎么办典礼、甚至怎么管理驿站和漕运,全有交代,可以说,一册在手,办事不愁,当时不少官员把它当作上岗必读。
第三类是工具书。比如《满汉六部成语》,是满汉双语对译的术语书;《衙署名目》记录各级衙门名称,还有更专业的,像《名法指掌》讲大清律例,《疏河心镜》讲治河,《救荒政略》讲救灾,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政务需要编写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官箴,基层官员还必须熟读法律和经典,《大清律例》《六部处分则例》是审案和处理政务的根据;《洗冤集录》(简称《洗冤录》,宋代宋慈编撰)讲验尸查案,是处理命案的重要参考;《农桑辑要》(元代官修农书)、《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编撰)讲农业技术,也都是常用书,可辅助指导地方农务。
另一类重要的是地方志,这相当于一地的“数据库”,记载户口、赋税、疆域、风俗、名人等等,早在宋代就有地方官读方志的传统,明朝起,地方官上任前读当地旧志渐成常规;到了清朝,这一做法已普遍推行,有些官员甚至自己主持修方志。
比如顺治年间,汝宁知府金镇一上任就赶上了巡抚要求修志,他找旧本、访老乡、跑田野,最终编成了《汝宁府志》,后来他调任扬州,又主持修订《扬州府志》,读方志、修方志,让他很快掌握了当地民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的基层官员,很多是文人出身,哪怕整天忙钱粮审案,心里仍留着诗文情怀,所以他们也会读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当作精神慰藉。
比如曾在江西泰和当知县的徐迪惠,常在工作之余读《史记》《汉书》,抄唐诗自娱,尤其喜欢高适、岑参的边塞诗,说读起来“金戈铁马,与窗外山风相和答”。
对他们来说,读书不只是实用,也是一种排遣,现实琐碎,升迁不易,只能在书中找共鸣、寻安慰。
此外,除诗文外,史书、小说与戏曲也流行于官员之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很多人爱读,书中虽多为狐鬼花妖的志怪故事,少见实际刑侦破案方法,难以借鉴破案思路,却仍因文学性受青睐;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纪传体正史)也常被翻阅,官员可从中借鉴历史经验以辅助治政;还有《红楼梦》(章回体小说)、《桃花扇》(清代孔尚任创作的传奇戏曲)等,都是常见的休闲读物。
有些官员怕被人发现看闲书,还得遮遮掩掩,比如广东四会知县杜凤治,偷偷读《品花宝鉴》(清代狭邪小说)时,上面盖一本《律例全书》“打掩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来说,清代基层官员的书单很丰富:官箴手册助他们理政,律例农书帮他们办事,地方志让他们了解民情,而经史诗文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甚至小说、戏曲等闲书,也给他们带来片刻快乐。
读书对他们来说,既是工作需要,也是生活寄托。
来源:荔枝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