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秩春秋流转,烽火记忆永存。80 年前,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赢得近代以来首次反侵略完全胜利。莆田儿女亦未曾缺席 —— 从沿海哨所的浴血坚守到山区密林的游击抗争,从文化阵线上的呐喊到寻常巷陌的支援,这片土地的每寸肌理都镌刻着不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
山河铭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画展优秀作品展播
八秩春秋流转,烽火记忆永存。80 年前,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赢得近代以来首次反侵略完全胜利。莆田儿女亦未曾缺席 —— 从沿海哨所的浴血坚守到山区密林的游击抗争,从文化阵线上的呐喊到寻常巷陌的支援,这片土地的每寸肌理都镌刻着不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市政协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山河铭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书画展”,以笔墨为桥,重现那段民族救亡的壮阔岁月。此次入选优秀作品98 幅,是创作者们深掘本土史料、触摸历史温度后的心血凝结。这些佳作,书法笔锋藏锋露骨,似见当年金戈铁马;丹青或写意军民情深,或写实战场硝烟,更有借壶兰山水映照和平之珍贵。它们以艺术语言浓缩历史瞬间,更以莆田视角诠释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抗战精神。
驻足观展,既是赏艺术之美,更是与历史对话。本公众号将分五期陆续展播,愿这些作品唤醒共同记忆,让铭记化为前行之力,激励我们在 “和美莆田” 的建设中,续写先辈用热血铺就的家国华章。
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苏东坡词八首》康 洁 | 书法
《湄屿潮音》罗中凡 | 国画
作品聚焦湄洲岛人文与自然。画面中,两位身着特色服饰的湄洲女和惠安女,是妈祖信仰的承载者形象。环绕她们的海鸥,在当地与妈祖信仰紧密相连,寓意着对妈祖的追随与信仰的庇佑。背景潮水翻涌,更添湄洲岛屿的氛围。
构思上,以湄洲女、惠安女为视觉焦点,海鸥、潮水与之形成动静结合的节奏。技法运用传统写意,服饰纹理细腻勾勒,精准呈现特色;面部表情细致,传递出人物的神态与情感。海鸥和潮水以豪放笔墨、墨色浓淡变化,展现出灵动与磅礴气势。
创作意在借国画,结合妈祖信仰元素,展现湄洲岛独特地域和妈祖和平女神文化与自然景观,唤起人们对传统信仰、生活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珍视。
郑骏寒 | 书法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感怀》 周升雄 诗
柳畔烽烟夜未眠,冰河铁马战云连。八年驱寇擎丹纛,万里长征续赤旃。弹雨枪林忠骨铸,腥风血火壮心镌。山河重整开新宇,再振长鞭逐晓天。
《雄关漫道》傅振文 | 国画
作品构思上,将巍峨险峻的山峦作为主体,山间瀑布飞泻、林木葱郁,还融入了行军的队伍与飘扬的红旗,既展现山河壮丽,又凸显抗战征程。技法运用传统山水画的笔墨,以皴法表现山石质感,设色淡雅且富有层次,营造出雄浑壮阔又略带沧桑的氛围。创作理念旨在通过对雄奇山水与抗战元素的融合,致敬革命先辈在艰难险阻中奋勇前行的精神。
《毛泽东诗词·西风烈》黄键彬 | 书法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万里深蓝》李 明 吴克强 | 国画
钢铁羽翼,护佑和平,画面以战机列阵、航母昂首,恰似当年抗日烽火里,先辈们以热血为羽翼护家园。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看今朝国防重器,传承的是不屈抗争魂,守护的是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先辈之志,后辈以钢铁力量续写!
《毛泽东诗词摘抄》蔡秋斌 | 书法(小楷)
《天路》黄玉坤 | 国画
作品以“中国高铁”为主题,通过描绘动车在崇山峻岭间飞驰穿梭的画面,展现我国交通基建的重大成就。画面中,一列动车穿越险峻山川,象征科技与自然相融、天堑变通途的现代奇迹。左下角点缀边远地区村庄,生动表现以往“飞鸟难越”之地如今也已通达高铁,体现了国家交通事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整幅作品以国画手法传递出民族奋进的时代精神与建设成就。
《毛泽东论持久战》摘抄 曾先模 | 书法
《红色足迹》林永林 | 国画
作品以仙游上官第一党支部为主题背景,通过国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革命历史中的关键场景与精神内核可视化。作品不局限于单纯的复刻,选取三个标志性的场景作为画面主体:支部旧址(象征革命萌发),廊桥(象征闽中地域特征),高速公路(象征精神传承与发展);画面以青绿为主调,强化闽中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以党旗雕塑强化红色主题,让画面兼具传统意境与时代感。
《闽海烽烟录》陈春恩 | 书法
岁在戊寅孟夏,鹭岛陷落,倭氛炽张,裂我闽海清平。然东寇铁蹄,安能摧折八闽刚骨?
时海疆烽燧连天,渔舟列阵,衔尾自沉于港道,以血肉之躯,锁沧溟而遏艨艟!侨乡闾里,“番客婶”日日引颈沧波,盼云外雁书。夫海外赤子,血汗所积之银帆,于宗邦危殆之际,顿化洪流,载家国至情,奔涌汇入御侮救亡之巨川。闽北层峦深处,省府机枢默守武夷之怀,游击星火,燃于林樾,其志坚韧,其光不灭。
嗟乎!闽山苍苍,作天然之雄障;闽水泱泱,本无形之金汤。八闽子弟于抗战之岁,以性命书就不屈之章:或挥汗如雨,或呼号震天,或创痕遍体,此皆无声之霜刃!八闽大地上,贩夫走卒,妇孺耆老,孰非未披戎衣之甲士?
当是时也,烽烟蔽野,九州同忾。岂有袖手旁观之人?唯见山海之间,崧岳巍巍,沧溟汤汤,挺立者皆中华之脊梁!
《英雄太行》洪祖杰 | 国画
作品以巍峨太行山为背景,通过刚健的斧劈皴法塑造出大面积嶙峋巨石,象征太行山的坚不可摧与革命斗争的艰难险阻。画面左上与右下点缀鲜明而克制的红色,喻示革命火种深植山川、生生不息。
山石缝隙间隐约可见民居数椽,一面红旗傲然挺立其间,昭示八路军多次重要战役在此发生,军民同心、共御外侮。
全幅以墨色为基,略施赭石,突出山体的厚重与历史的沧桑,红色虽少却尤为醒目,传递出英雄精神永存、信念不灭的主题。作品致敬太行军民的英勇与牺牲,展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崛起的磅礴力量。
《李白诗选抄》陈菲儿 | 书法
《冲锋陷阵》朱清忠 | 油画
作品以革命战争为主题,通过刻画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英勇姿态与坚毅神情,突出战场紧张激烈的氛围。画面以浓烟弥漫、红旗飘扬为背景,强化动态叙事的张力与革命精神的传奇色彩。
在技法上,融合厚涂法与透明画法,结合刀笔并用的表现方式,以强烈的笔触与层次变化塑造画面的厚重感和现实主义力量,传达出战争的悲壮与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陈冠涵| 书法
《胜利的荣光》魏向华 | 油画
三角形的画面构图,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强烈的色彩对比...作品通过描绘在硝烟散尽后,一名抗日战士紧握钢枪、远眺长城的背影形象,象征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赢得巨大的胜利。创作理念旨在展现民族坚韧与集体胜利的史诗性,诠释人民战争的永恒荣光。
陈 进 | 书法
卢沟石狮化烽烟/八载干戈血侵川/赤县同仇驱虎豹/青山埋骨壮山河/降旗坠处欢声动/捷报传来泪雨涟/八十春秋风过耳/初心未改忆英贤
《西厝会议》陈国英 |油画
作品聚焦1934年9月莆田党团联席会议在莆田灵川西厝村的历史现场,主要参与人员包括王于洁、潘涛、郑金照、林阿郎、陈建新、黄国璋等领导干部,会议主题聚焦于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整编游击队以及开辟新区工作。
作品以油画具象表现手法刻画会议关键瞬间与人物神态。通过厚重油彩堆叠塑造立体感,冷暖色调对比增强张力,还原历史庄重感,旨在以视觉语言唤醒记忆,传递事件的时代精神与历史意义。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赋》陈明洪 | 书法(篆书)
夫日寇犯华,铁蹄肆虐,山河破碎,黎庶蒙尘。卢沟烽火起,金陵血雨寒,九州大地,哀鸿遍野。然华夏儿女,同仇敌忾,浴血疆场。平型关前,歼敌扬威;百团大战,破寇震敌。血肉筑长城,丹心照汗青。
今逢胜利八十载,抚今追昔,当铭记先烈之遗志,传承抗战之精神。以史为鉴,砥砺前行,振兴中华,护我山河永固,佑我万民长安。乙巳夏陈明洪书
《柏林会战》于浩鑫 | 油画
1945年4月30晚,苏联红军攻克柏林,22时40分由拉西姆然·科什卡尔巴耶夫等士兵将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顶,象征纳粹德国覆灭。该事件标志着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在欧洲战场的最终胜利,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及整个二战的象征。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