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确权典型实践案例汇编:破解纠纷、盘活资源的基层探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6:21 2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确权不仅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关键举措,更是规范农村土地管理、激活乡村发展潜力的重要抓手。然而,不同地区的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民俗习惯差异,让确权工作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本文梳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宅基地确权实践案例,剖析各地如何因地制

农村宅基地确权典型实践案例汇编:破解纠纷、盘活资源的基层探索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宅基地确权不仅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关键举措,更是规范农村土地管理、激活乡村发展潜力的重要抓手。然而,不同地区的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民俗习惯差异,让确权工作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本文梳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宅基地确权实践案例,剖析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破解难题,为更多乡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长沙县:专班联动破历史遗留难题,10天化解352户办证堵点

长沙县路口镇村民吴国武的宅基地确权难题,曾是当地一批村民的共同困扰。上世纪90年代,吴国武因家庭人口增加,在原有宅基地旁扩建房屋,后因“一户一宅”政策衔接问题,两处房屋的产权登记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手里没证,心里总不踏实,想翻新房子都怕不合规。”吴国武的顾虑,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意识到这类历史遗留问题的普遍性,长沙县委巡察组主动联合县自然资源局成立专项工作专班。不同于以往单一部门推进的模式,专班采取“档案追溯+实地复核+镇村联动”的工作机制:首先,工作人员翻阅镇政府、村委会保存的 decades 前的宅基地分配台账、建房审批材料,为每一户的宅基地权属找到原始依据;其次,联合村干部、老党员组成现场核验小组,对照档案信息实地测量房屋面积、确认四至边界,避免因记忆偏差引发争议;最后,针对部分村民对政策不理解的情况,专班成员上门宣讲“一户一宅”合并确权的具体标准,打消村民“办证后权益受损”的担忧。

仅用10余天时间,专班就成功化解了包括吴国武在内的352户村民的宅基地确权难题。拿到不动产权证书的那一刻,吴国武难掩激动:“以后翻新房子、流转宅基地都有凭证了,这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长沙县的实践证明,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打破部门壁垒、下沉一线解决问题,是提升宅基地确权效率的关键。

二、鄂托克前旗:20个月全覆盖确权,“三个一”宣传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托克前旗,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宅基地确权工作面临“范围广、户数多、沟通难”的挑战。自2011年启动确权工作以来,当地政府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基础工作抓起,用20多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旗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为后续农村土地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确权工作启动之初,鄂托克前旗就成立了由旗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明确自然资源、农牧、财政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将确权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人员、资金、设备“三到位”。考虑到农牧民对宅基地确权政策的认知不足,当地创新推出“三个一”宣传方式:向全旗1.6万多户农牧民发放《致广大农牧民一封信》,用通俗的语言解读确权的意义、流程和好处;通过运营商向1.5万多名农牧民发送政策解读短信,提醒大家配合确权工作;为嘎查村(行政村)干部、网格员发放1200多本《宅基地确权工作手册》,让基层工作人员成为政策宣传的“活字典”。

在具体确权过程中,鄂托克前旗针对牧区宅基地边界模糊的问题,采用“卫星定位+实地指界”的方式,精准确定宅基地范围;对于部分牧民因游牧生活导致的“人户分离”情况,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与牧民沟通,核实宅基地使用情况,避免出现“漏登”“错登”。截至确权工作结束,全旗宅基地确权登记率达到98%以上,为后续牧区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安置提供了清晰的产权依据。

三、西夏区:司法裁判定纷争,试点推动国有土地宅基地确权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的宅基地确权工作,曾因一起转让纠纷陷入停滞。2010年,村民张某将自家宅基地转让给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王某,双方签订了转让协议并完成交付。但随着宅基地确权工作推进,王某因不是本村村民,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书,而张某则以“转让行为无效”为由,要求收回宅基地,双方矛盾逐渐激化,最终诉至法院。

西夏区法院镇北堡法庭受理案件后,没有简单依据“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得购买宅基地”的规定判决,而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展开深入调查。法庭发现,昊苑村因靠近镇北堡西部影城,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旅游特色村,不少非本村村民通过转让、租赁等方式获得宅基地,用于经营民宿、餐馆。如果简单认定转让行为无效,不仅会引发大量类似纠纷,还可能影响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最终,法庭综合考虑宅基地转让已超过10年、王某已实际使用并投入资金改造房屋、且未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等因素,依法判决转让行为有效。同时,法庭向西夏区自然资源局提出司法建议,建议以昊苑村为试点,探索国有土地性质下的宅基地确权路径。这一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昊苑村被列为西夏区国有土地宅基地确权试点村。

在试点过程中,当地自然资源部门联合村委会,对全村宅基地的土地性质、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建立“一户一档”;针对非本村村民购买宅基地的情况,明确确权条件:一是转让协议合法有效,二是房屋实际使用满5年,三是未存在权属争议。截至目前,昊苑村已有31户村民(包括王某在内)顺利领到不动产权证书,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产权纠纷,还为当地旅游产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西华县:纠正确权错误,“纠错+整改”保障确权结果公平公正

河南省西华县在宅基地确权工作中,曾出现一起因测量误差导致的确权错误问题,村民李某的宅基地面积被少登记了20平方米,这一问题在确权证书发放后才被发现。“我家宅基地边界一直很清晰,怎么确权后面积反而少了?”李某带着疑问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希望能纠正错误。

接到村民反馈后,西华县自然资源局没有推诿,而是立即成立纠错工作小组,展开调查。工作小组首先调取了李某宅基地的原始测量记录,发现是测量人员在使用无人机航拍时,因树木遮挡导致边界识别偏差,进而造成面积少算。随后,工作小组重新组织专业测量人员,采用“人工测量+无人机复核”的方式,对李某的宅基地进行重新测量,并邀请村委会干部、相邻村民到场见证,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确认测量误差后,西华县自然资源局迅速为李某重新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并向其道歉。同时,针对这一问题,当地举一反三,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宅基地确权“回头看”工作,重点排查测量误差、权属认定错误等问题。截至“回头看”工作结束,共发现并纠正类似确权错误23起,为村民补发、换发不动产权证书31本。

西华县的实践表明,宅基地确权工作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注重质量。建立健全确权结果纠错机制,及时回应村民诉求,才能保障确权结果的公平公正,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五、各地实践带来的启示:宅基地确权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从长沙县的专班联动,到鄂托克前旗的广泛宣传;从西夏区的司法保障,到西华县的纠错整改,这些宅基地确权实践案例虽各有侧重,但都传递出一个核心理念:宅基地确权工作必须“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首先,面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平原地区与山区、农业村与旅游特色村的宅基地问题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地性质、产业发展、民俗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确权方案。例如,鄂托克前旗针对牧区特点采用“卫星定位+实地指界”,西夏区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国有土地宅基地确权,都是“因地制宜”的生动体现。

其次,宅基地确权的核心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无论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纠正确权错误,都要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诉求。长沙县专班上门宣讲政策、西华县及时为村民纠正确权错误,都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只有让农民感受到确权工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配合确权工作。

最后,宅基地确权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场景会不断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权属纠纷、政策衔接问题。各地应借鉴上述案例的经验,建立宅基地确权后续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及时解决新问题,确保宅基地确权成果得到巩固,为农村土地管理和乡村发展提供持续保障。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任重道远。相信随着更多地区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宅基地确权工作将更加规范、高效,为保障农民权益、激活乡村发展潜力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美丽古村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