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网9月9日讯初秋的微风凉意渐染,酷暑的热气依旧未退,在泰安肥城市安临站镇贺庄村,饱满的豆荚随风起伏,恰似一片涌动的绿色海洋。田埂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锐蹲下身,剥开一枚豆荚,仔细观察。“鼓粒期水分管理是关键,今天再补一次微喷,亩产量还能再提高。”刘锐
鲁网9月9日讯初秋的微风凉意渐染,酷暑的热气依旧未退,在泰安肥城市安临站镇贺庄村,饱满的豆荚随风起伏,恰似一片涌动的绿色海洋。田埂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锐蹲下身,剥开一枚豆荚,仔细观察。“鼓粒期水分管理是关键,今天再补一次微喷,亩产量还能再提高。”刘锐对身旁的种植大户范加明叮嘱道,为实现今年大豆丰产保驾护航。
大面积种植大豆是安临站镇党委政府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的最新答卷。
“以前一提种大豆,大家都摇头。亩产不过两三百斤,卖价又低,忙活一季还不如出去打几天工。”站在田埂上,种粮大户范加明感慨着,“可镇里的干部把账本往炕头一摆,咱们心里立马亮堂了。”
面对乡亲们种豆意愿低的现状,为了让“不愿种”变成“抢着种”,安临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把“炕头算账会”开成了流动课堂,农技员、“土专家”带着计算器、对比表和示范田的实景照片,一村一村地跑,一户一户地聊:在灌溉条件一般的岭坡地,夏大豆扣除成本后亩纯收益比夏玉米高150-400元;如果算上每亩的相关补贴,再加上订单收购溢价,一亩豆能多挣400-600元。数据一出,观望的农户纷纷报名。
除此之外,各类政策不断推出,为农民种粮增收保驾护航。刘锐介绍到,为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泰安市针对全市范围内的从事大豆种植的各类种植主体实施补贴,大豆与其他作物间作的,也可比例计算折实大豆面积。在政策“红包”的鼓劲下,全镇的种植面积不短增加,种植版图不断刷新。
针对产量问题,“土专家”赵衍辉摸索出“窄行密植+化控防倒+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亩产连续稳定在500斤以上,镇农业中心带着赵衍辉的种植经验走街串巷,把更好的种植技术推广给农户。今年,中心积极探索建立试验田,集中展示临豆10、中豆63、安豆203等耐密耐旱新品种,配套精量播种、种肥同播、无人机一喷多促等新技术,预计示范区亩产可达550斤,比传统种植提高10%。
同样困扰农户良久的,还有“花而不实”的现象。近年来,每到开花季眼看花开满枝,收获时却空荚、瘪荚一捏一把,亩产直跌六七十斤。针对这个问题,镇里立马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明确缺钼、花期高温干旱是主因。找到原因便对症下药,今年安站镇首次大面积推广大豆花期钼肥飞防与微喷灌水一体化技术,无人机掠过初花田,两遍0.1-0.2%硼砂水均匀盖满叶面,荚鼓了起来,农户们的钱包也鼓了起来。
站在田头,种植大户范加明望着连片的豆海信心满满:“我在贺庄村和冯杭村都种了豆,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据了解,今年安临站镇全镇纯作大豆播种面积达3000亩,预计总产可达150万斤,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成为乡村致富路上的一抹亮光。
“接下来,安临站镇将锚定‘智慧农业’赛道,不断优化种植模式和管理技术,让每一亩地都装上‘智慧大脑’,让每一粒粮都自带‘绿色基因’,让小小黄豆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豆子。”安临站镇副镇长姬芳慧信心满满地表示。
夕阳下,千亩豆田正翻着浪,一层层刷去盛夏的浓绿,迎来金黄的丰收,安临站镇的大豆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通讯员 刘锐 孔飞飞 尹亚辉)
来源:今日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