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侄子从小调皮捣蛋,爸妈带他的时候真没少操心;每天被他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搞的晕头转向。
"哎呀,这孩子太调皮了!到底是随谁?"
"这孩子怎么总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这孩子怎么整天拆玩具、问问题?"
小侄子从小调皮捣蛋,爸妈带他的时候真没少操心;每天被他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搞的晕头转向。
到现在十来岁了,依旧还是保持小时候的“作风”,各种奇怪的想法和点子时不时都会冒出来,搞得全家人哭笑不得。
其实小侄子的情况,很多家长都见怪不怪,第一想法就是这孩子太“烦人”了!一天天竟不学好,只想着怎么搞破坏?
但其实并不是大家认为的这样!
很多小时候不好带,调皮捣蛋的孩子,你发现成人之后都会有自己的一番天地;所以那些让父母抓狂的"坏习惯",恰恰可能是高智商的“隐形”表现!
01
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和想法总是不断!
"为什么我的眼睛不是蓝得?"……
这样的问题估计大家都不陌生,甚至一天有时候能循环十几个回合,直到家长崩溃投降为止。孩子才能停下来。
但这种"连环拷问"看似烦人,实则是思维跃迁的“征兆”。高智商孩子就像移动的"问题发射器",他们的追问不是捣乱,而是大脑在飞速运转。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3-6岁孩子平均每小时要问75个问题。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实际上是孩子大脑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就如同建造高楼需先打好坚实地基,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在为思维的大厦添砖加瓦。
所以如果下次孩子再追着你不停地问这问那,家长一定要耐住自己的性子认真回答。不要随便敷衍一句:“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即便是被问得“词穷”了,也不妨和他一起查资料——这比直接给答案更能滋养他的智慧。
02
总爱和家长唱反调,事事都如"小杠精"一样!
有些孩子总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你和他讲什么,他总反着跟你来。
“老师说的就一定对吗?”
“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改吗?”
“为啥就要听你的,不能按我的想法来?”
表面上看这些孩子都是不听话,让干什么不干什么。但孩子的“抬杠”,本质上是独立思考的萌芽。他不是故意气你,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发出智慧的信号。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追踪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进行理性辩论的孩子,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平均高出15%。
他们不单一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且在每一次的“抬杠”当中,他们还会自我组织语言和观点叙述出来,自圆其说!
所以你会发现:
哪些爱唱反调的 “小杠精”,长大后往往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次当你的孩子又开始“杠”你时,不妨笑一笑,然后和他一起,去探索那个未知的答案
——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03
“爱拆家、折腾”,停不下来
有些孩子买回来新玩具,还没一会,零件就被拆得七零八落。甚至连家里的遥控器、闹钟、不用的手机、手表都被拆的稀巴烂。
很多家长上去就是指责,甚至还要遭到一顿“毒打”。
但殊不知,孩子在动手拆解的过程中,实则是在搭建属于自己的认知框架。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孩子拆解物品时,大脑会同时激活运动皮层、视觉皮层和前额叶皮层。频繁拆装物品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比同龄人高23%,这正是负责逻辑推理的核心区域。
邻居家的孩子从小就是这种“爱拆家”的调皮娃,没想到这孩子上小学后迷上机器人编程,去年还拿了市级比赛银奖。
所以下次再看到孩子把闹钟拆得满地都是,与其呵斥“不许拆”,不如提前准备工具箱和旧电器,和孩子划定“实验区”。
“你觉得这些零件是怎么配合的?”
“我们一起动手再把他组装起来。”
这种引导比制止更能激发孩子得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04
坐不住,总爱乱动!
上次朋友跟我吐槽:
“上次开家长会,老师点名批评我家孩子,上课时椅子像长了刺,一会儿抠橡皮,一会儿戳同桌,刚提醒完没一会,他又蹲到教室角落观察蚂蚁搬家。”
朋友愁容满面,总觉得自己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将来上学可怎么办?
但其实多动≠多动症!
现代家长常陷入一个误区:把"活泼"等同于"多动症"。
但医学上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严格诊断标准,需满足"持续6个月以上、在多个场景(家庭/学校/社交)出现、严重影响功能"等条件。
而很多孩子根本上只是活泼调皮,喜欢爬树,跳高;课间有事没事和同桌拉拉拽拽,坐凳子上扭来扭去,他们的"坐不住",有时候是身体与思维不同步的表现。
像另外一个朋友的儿子上学的时也是这样 ,但后来在机器人竞赛中拿了省级奖项。
所以家长遇到类似的孩子,不要一概而论;
无需非要强求孩子一直正襟危坐;可以将孩子得"多动"转化为他们的特长;
如果孩子喜欢跑跳,可以送他学武术、舞蹈或田径;如果爱动手,机器人、编程、木工都是好选择等等。
——当兴趣成为"多动"的出口,躁动就会变成光芒。
写在最后:
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模具铸造,而是家长和园丁对不同品种的精心培育。
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到孩子那些“烦人”的行为,别急着下结论,换个角度多观察观察,说不定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标签”;
你也会发现,他们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智慧和光芒。
最后还想和大家说一句
愿每个"烦人"的孩子,都能在包容的爱里,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石磊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