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作家丁玲有多美?与2个男人同居,狱中怀孕,主席曾写诗给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5:49 1

摘要:两个男人曾为她所倾倒,甚至听从了她三人同居的建议,后来她被捕入狱后,还在狱中结识了第三位追求者,并为其在狱中诞下一女。

著名作家丁玲的一生到底有多传奇?

两个男人曾为她所倾倒,甚至听从了她三人同居的建议,后来她被捕入狱后,还在狱中结识了第三位追求者,并为其在狱中诞下一女。

侥幸逃脱出狱后,成为一名共产党,还收到了毛主席为她写的诗。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后来还与一位比他小13岁的男子成了婚......

1904年,丁玲出生在湖南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知名人士,家境优渥。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突然而残酷,5岁那年,丁玲的父亲突然离世,为了生存,母女俩不得不寄居舅家。

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丁玲逐渐认识到,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

而且她的母亲余曼贞也是个进步女性,在那个年代,夫婿去世后,不顾世俗眼光,毅然决然地重返校园,开辟新天地。

母亲的榜样深深影响了年幼的丁玲,也激发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学校里,丁玲的才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她酷爱阅读,沉浸在中外名著的海洋中。

每当语文课上,老师总会朗读她的作文,作为全班的范文,这些赞美和鼓励,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丁玲幼小的心灵,让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9年,15岁的丁玲剪去了长发,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五四运动的洗礼。

她的思想也如同她的短发一样,清爽利落,充满了革命的热情。

然而,传统的枷锁并未完全松动,当舅父提出要为她安排婚事时,丁玲毅然拒绝了这门亲事。

在母亲的支持下,18岁的丁玲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

这趟旅程,不仅是地理上的远行,更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

在上海,她先后就读于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开启了她追求自由、探索人生的新篇章,也开启了她的文学生涯。

文学创作初始

1923年夏末,怀揣文学梦想的丁玲来到了上海,在瞿秋白等人的引荐下,她进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初到上海,丁玲租住在青云路一处小巧的阁楼里,虽然环境简陋,却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上海大学,丁玲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俞平伯、田汉、陈望道等名师的教导让她如沐春风,文学素养日益精进。

课余时光,她常与同学王剑虹畅聊文学,两人结下深厚友谊,然而命运弄人,王剑虹与瞿秋白相恋成婚后不久便离世,这让丁玲倍感悲痛。

1925年,丁玲曾短暂对电影产生兴趣,虽未能如愿进入影视圈,但这段经历却为她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在好友胡也频的鼓励下,丁玲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笔端,创作出了处女作《梦珂》。

1927年底,丁玲鼓起勇气,以“丁玲”为笔名将《梦珂》寄给了《小说月报》。

令她惊喜的是,主编叶圣陶对作品赞赏有加,仅改动一个错别字就将其作为头条发表。

但更让她想不到的是,《梦珂》一经问世,便立即在文坛引起轰动,丁玲也由此一举成名。

《梦珂》的成功不仅为丁玲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也让她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1924年,丁玲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时邂逅了胡也频,交谈间发现,两人志趣相投,随后,胡也频也向丁玲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但丁玲并没有接受他的告白,她无法将自己的心交给一个只见过几面的男人。

然而,还不等丁玲处理好这边的事情,她便突然接到了家中的噩耗,弟弟不幸病逝。

伤心和迷惘之下,丁玲选择了逃避,从北京回到了常德,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胡也频竟然也追随她来到了常德。

这一次,丁玲被打动了,随后他们二人一起回到了北京,结为了夫妻。

婚后的丁玲和胡也频过着清贫但幸福的生活,他们常常为了一顿饭而奔波,却乐在其中。

两人都热衷于文学创作,经常彻夜长谈,探讨文学理想,在这段时期,丁玲创作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在这期间,丁玲在学习日语时结识了冯雪峰,并逐渐被他渊博的学识所吸引。

而冯雪峰也对丁玲心生好感,但三人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让丁玲陷入两难。

一面是热情的胡也频,一面是有好感的冯雪峰,这两者让丁玲无法抉择。

为了平衡这种感情,丁玲甚至提出三个人一起生活,看看谁是最适合的哪一个。

很显然,这种办法是不可行的,这段经历不仅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也成为她日后被诟病的“污点”。

最终,丁玲选择了拒绝冯雪峰,和胡也频继续生活。

1930年,丁玲和胡也频的儿子出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胡也频就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并遇害。

这个打击对丁玲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将幼子送回老家,独自回到上海继续丈夫未竟的事业。

在上海,丁玲积极投身左翼文学运动,她主编《北斗》杂志,为进步文学事业贡献力量,并且结识了第二任丈夫冯达。

然而,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天,1933年5月,丁玲便和第二任丈夫冯达一同被捕入狱。

狱中的日子艰难而漫长,丁玲常常在深夜独自站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思念胡也频,担忧自己的命运。

但她始终没有屈服,拒绝为敌人做事,在这段时期,丁玲依然保持创作,完成了《母亲》等作品,而且还在狱中生下了她和冯达的女儿。

但两个人并没有长相厮守,而是在出狱后分道扬镳,而在这之后,丁玲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毛主席为她写诗

1936年深秋,丁玲终于摆脱了国民党的囚禁,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漫长旅程。

当她抵达陕北保安时,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她面前展开,作为第一位到达中央苏区的知名作家,丁玲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的热烈欢迎。

在延安,丁玲积极投身革命文艺事业,她主持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创作。

同时,她还满怀激情地参与到红军的实际工作中,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

毛泽东为她写下了著名的《临江仙》词,称赞她“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首词极大地鼓舞了丁玲,激励着她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华。

后来,抗战爆发后,丁玲组织了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前线慰问将士,在这期间,丁玲结识了一位叫陈明的年轻团员,也是她后来的丈夫。

但有趣的是,初次相遇时,丁玲并未对这个比自己小13岁的青年多加注意,两人是在共同的革命工作中慢慢熟悉起来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两人决定在一起的方式,那是一天的午饭时间,在战地服务团的简陋食堂里,陈明突然对丁玲说:“主任,您该有个终身伴侣了。”

丁玲愣了一下,随即反问道:“你看我们两个怎么样?”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陈明内心的波澜。

之后,陈明曾在日记中写道:“让这种关系从此结束了吧!”他既惶恐又困惑,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感情。

后来,丁玲无意中看到了这段日记,温柔地对他说:“我们才刚开始,为什么要结束呢?”

尽管两人的结合引来诸多非议,但丁玲和陈明还是选择了携手相守。

他们的爱情跨越了年龄和身份的鸿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峰,她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生动描绘了土地改革的波澜壮阔。

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还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让丁玲的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这之后,丁玲更是频频创作出佳作,尤其是在其晚年的时候。

星星的陨落

晚年时候,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丁玲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作品,总字数达百万之多。

她还不遗余力地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为新秀作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她虽然身体日渐衰弱,但她的思考从未停歇,她关注社会变迁,思考文学创作,并始终保持对妇女解放事业的热忱。

在她最后发表于《中国妇女》杂志的文章中,丁玲回顾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历程,呼吁新时代的妇女同胞继续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的家中逝世,享年82岁。

丁玲的离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一个重要时代的落幕。

丁玲去世后,陈明倾注心血整理她的遗作,他编辑出版了《丁玲文集》,整理了丁玲在延安时期的作品集,还撰写了回忆丁玲的著作。

这些工作不仅是对丁玲的深情纪念,更为后人研究丁玲及其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丁玲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她的晚年岁月,虽然充满挑战,却依然闪耀着文学的光芒。

她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文学的无限可能。

结语

丁玲的一生如同她笔下的文字,炽烈而跌宕。

这位从封建桎梏中破茧的女子,用反叛与才情在文学史刻下深深印记:她敢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直面女性欲望,也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拥抱时代洪流。

三段惊世恋情不是猎奇注脚,而是乱世中知识女性寻找生命坐标的挣扎实录。

她坐过国民党的牢狱,也受过时代的误解,却始终保持着湘妹子的倔强——在延安窑洞挥笔如剑,在风雪人间书写真实。

当我们褪去“美女作家”的标签凝视丁玲,看到的是一位用生命践行“活着就要燃烧”的传奇,在枷锁与自由间突围的时代镜像。

1、她是毛泽东眼中的“文小姐”“武将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19年9月12日发布

2、丁玲与上海:爱情、革命与文学交织的青年时代 澎湃新闻 2015年11月8日发布

来源:静枫听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