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业绩腰斩,昔日“茅五洋”风光难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7:09 4

摘要:上个月,洋河股份交出了被市场称为“近十年最差”的半年度成绩单。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洋河股份营收147.96亿元,同比下降35.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降45.34%。

曾经与茅台、五粮液并称“茅五洋”的行业巨头,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半年净利润暴跌45%,市值较巅峰时期蒸发四分之三。

上个月,洋河股份交出了被市场称为“近十年最差”的半年度成绩单。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洋河股份营收147.96亿元,同比下降35.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降45.34%。

这份惨淡的财报显示了洋河股份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面临的严峻挑战,而曾经行业第三的霸主地位也已被山西汾酒和泸州老窖双双超越。

1

业绩全面下滑,核心数据亮起红灯

作为曾经与茅台、五粮液齐名的白酒行业“第三极”,洋河股份当前面临的业绩困境已从单一财务指标扩展到了全产业链层面。在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中,其各项核心经营数据均亮起了红灯。

其中,在生产端,洋河股份2025年上半年的白酒生产量仅为4.89万吨,同比暴跌51.63%,这一断崖式下滑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销售端同样呈现大幅萎缩,上半年仅实现7.82万吨的销量,同比下降32.35%。

这种产销双降的局面直接导致库存量减少至1.63万吨,同比下降33.96%。公司虽将原因归结为“市场需求下降”,但如此剧烈的收缩幅度表明,洋河正在经历市场份额的快速流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洋河在江苏省内市场的表现尤为疲软。据国信证券研报分析,5-6月江苏白酒市场动销下滑严重,商务宴请出现明显的“降频降档”现象。尽管宿迁、盐城、徐州等传统优势区域仍保持一定韧性,但整体来看,洋河长期依赖的“基本盘”正在松动。

省外市场方面,洋河采取了收缩策略,报告期内经销商数量净减少268家,以稳固重点市场为主,这进一步限制了销售规模的扩张空间。

与此同时,现金流状况的恶化也同样令人担忧。2025年上半年,洋河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6.16亿元,同比骤降69.85%。从财报来看,这一指标的大幅下滑主要源于两个关键因素:销售回款速度放缓和预收货款规模缩减。

预收货款作为白酒企业重要的“蓄水池”,其规模变化往往能提前反映市场信心和渠道状况。洋河预收款项的持续减少,表明经销商打款意愿降低,渠道信心不足。而销售回款周期的延长则增加了营运资金的压力,导致了公司账面利润与实际现金流入出现严重背离。这种“有利润无现金”的状况若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投资能力。

2

高端失守、大众溃退,洋河陷两面夹击

在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洋河股份正经历着“双线作战”的困境。

在高端市场,其旗舰产品梦之蓝M9官方指导价虽定为1999元,但在2025年淘宝618大促期间,实际成交价暴跌至741元,价格倒挂幅度高达63%。

这种严重的价格倒挂现象直接反映了洋河高端产品市场认可度不足的残酷现实。与茅台飞天、五粮液普五等竞品价格体系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洋河在千元价位段明显缺乏品牌溢价能力。

为扭转高端市场颓势,洋河虽推出手工班年份酒等战略产品,但采取“不追求短期销量”的保守策略,导致新品难以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数据显示,洋河高端产品收入仅占总营收的15%左右,远低于茅台、五粮液30%以上的占比。

此外,在400-800元次高端价格带,洋河主力产品梦之蓝M6+批价长期徘徊在550-580元区间,终端价格倒挂10%-15%,市场份额被汾酒青花系列快速蚕食。2024年,汾酒青花系列营收突破150亿元,增速达21%,而同期洋河次高端产品增速为负。

还有在大众消费市场,洋河同样节节败退。2025年上半年,洋河普通酒营收18.41亿元,同比下滑27.24%,远超行业平均降幅。尽管公司推出59元高线光瓶酒试图挽回颓势,但59%的毛利率水平明显低于中高端酒80%以上的盈利能力,导致“增量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观澜商业评论》认为,洋河当前的双线溃退,本质上反映了企业战略定位的模糊与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

在高端市场,洋河缺乏如茅台“国酒”、五粮液“浓香典范”这样清晰的品牌主张;在大众市场,又未能建立起如汾酒“民酒之王”的性价比认知。这种两头不靠的尴尬定位,使洋河在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首当其冲。

从产品生命周期看,洋河主力产品普遍面临老化问题。海之蓝、天之蓝等核心单品上市超过15年,虽经多次包装升级,但未能实现真正的品质突破和品牌焕新。相比之下,竞品如汾酒通过“玻汾引流+青花提价”的组合策略,成功实现产品矩阵的梯次升级。洋河在品质创新上的滞后,直接导致其在消费升级浪潮中被边缘化。

尽管面对双线溃退的严峻形势,洋河已开始艰难转型,但想要在短期内取得相应的效果,也非易事。白酒行业分析师肖竹青指出,洋河亟需建立“品质筑基+文化赋能+数字驱动”的三维竞争力体系,方能在行业洗牌中重获生机。

3

渠道体系失灵,全国化战略受阻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洋河股份经销商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减少257家,其中省外市场更是净流失268家经销商,直接导致省外收入暴跌42.68%至73.9亿元。这一系列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洋河赖以生存的渠道网络正走向“失灵”。

洋河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创的“深度分销”模式——通过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实现市场全覆盖,以薄利多销策略快速扩张。在白酒行业高速增长期,这一模式确实创造了奇迹,帮助洋河从区域品牌迅速跻身行业前三。

然而,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过度依赖传统渠道的弊端暴露无遗。

山东市场的情况极具代表性。当地经销商反映,洋河核心产品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因价格过度透明,经销商单箱毛利不足200元,扣除资金成本和仓储费用后几乎无利可图。“现在改行做社区团购,卖矿泉水都比卖洋河赚得多”,一位山东经销商如此感慨。

这种渠道利润微薄的状况直接导致经销商积极性严重受挫,大量渠道商选择“躺平”甚至退出。

还有就是,洋河长期实行的“压货式”销售进一步恶化了渠道生态。2024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已飙升至898天,远超行业健康水平。

为消化库存,经销商不得不降价抛售,造成终端价格与出厂价严重倒挂,梦之蓝M9官方指导价1999元的产品一度跌至741元,价格体系近乎崩溃。这种恶性循环不断侵蚀渠道信心,形成“压货-降价-利润下降-经销商退出”的死亡螺旋。

与此同时,洋河的全国化战略推进也同样不容乐观。曾规划的“十亿级市场”目标多数未能实现,省外市场收入占比从高峰期的40%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35%。

这一方面源于白酒消费的地域特性——各区域都有强势地产品牌把守,如河南的仰韶、山东的景芝、湖北的白云边等,这些品牌凭借深厚的本地化优势构筑了坚固的市场壁垒。

另一方面,还在于洋河在全国化过程中未能有效解决产品适应性问题。其主打的“绵柔型”口感在部分区域市场接受度有限,而竞品如山西汾酒则通过“玻汾+青花”的双轨策略,成功突破区域限制。

相比之下,洋河产品矩阵在省外市场显得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导致其在与地方品牌的竞争中节节败退。

总之,在行业深度变革之下,洋河股份当前的发展处境的确不容乐观,这就可能需要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维,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如果稍有不慎还有被今世缘偷掉大本营的可能。

来源:看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