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系统思维的智慧之梯

B站影视 2024-12-03 12:36 2

摘要:如何围绕为战育人的主线,从技巧、知识、思想三个层面让学员理解系统工程,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军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系统工程人才?作为今年的校级示范教学团队之一,《系统工程原理》教学团队潜心耕耘40载,不断为这个问题提供更深入的答案——

如何围绕为战育人的主线,从技巧、知识、思想三个层面让学员理解系统工程,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军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系统工程人才?作为今年的校级示范教学团队之一,《系统工程原理》教学团队潜心耕耘40载,不断为这个问题提供更深入的答案——

初冬时节,在长沙校区三号院305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讲授《系统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员孙建彬抛出一个问题:“在开始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能真正看懂这个世界、读懂历史演进的底层逻辑呢?”

“是哲学家!”“是历史学家!”“是科学家!”学员们纷纷抢答。讨论声渐渐平息后,孙建彬在黑板上写下“高维智慧”“系统思维”8个字。

“一个拥有高维智慧的人,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而一个人是否具备高维智慧,最重要就在于是否掌握了系统思维。”从这个话题引入,孙建彬正式开始了课程讲述。40年来,每次开课,教员们都会用不同方式引导学员踏上攀登系统思维之路的第一级阶梯。

“不少思考都是在日常授课中积累的”

《系统工程原理》课程作为全国院校中最早开设的同类课程,是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指控信息系统工程等10 多个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核心基础课,对学员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如何秉承钱学森“理工结合,注重基础,落实到工”的系统工程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军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军事系统工程人才,这对授课教员来说是个挑战。为此,团队骨干发挥各自特长、展开教学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孙建彬的课堂安排紧凑,知识点连贯,严谨的同时也会故意留下“漏洞”,供学员们课后思考;杨克巍则以幽默风趣见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学员们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无论何种风格,教员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学员的系统思维。

优秀的课堂呈现,离不开厚积薄发的教研功底。

团队充分吸纳了国内外数十年来的教研成果,将“切克兰德法”“综合集成法”等不少方法优化得更简洁自然。“这些方法和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可以让学员们对系统工程有更好的认识。”陈英武教授介绍。

交流研讨是提升教学水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好好栽培一棵树,但也更应该看到树和林的关系。我们需要让学员知道,他身处森林的什么地方。这样一来,学习的目的才能明确。”一次研讨会上,谭跃进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孙建彬听后犹如醍醐灌顶。他曾苦恼于学员对系统概念内在的原理、规律、逻辑理解不透不深。会后,他决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每次引导学员做例题时,他都会顺着学员的思路故意掉进自己早就设计好的“陷阱”中,在一片“对、对、对”的附和声中,孙建彬再把一个个陷阱的“真面目”揭开,重新推演。每当这种时候,学员们总会恍然大悟,获得跳出陷阱、纵览全局的全新感受。

“不少思考都是在日常授课中积累的。”谭跃进每次授课完毕,都会及时更新他的教学日记,厚厚的小本子写满了对课程的思考——“课堂要以学员的问题开始,以教员的问题结束”“欣赏每个学员的精彩观点”“按照知识个性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团队成员看来,教研工作的意义不但在于提升授课效果,更在于给学员提供新的系统思维。“时常有学员表示,在《系统工程原理》课程中学到的新东西,在他们日后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希望这门课程‘烙’上学员的成长印记”

“每次我交了作业就会期待教员的反馈。”学员郑松凌说,“有一次教员正在出差的高铁上,我在微信上询问教员我的报告还要怎么改进,十几分钟后教员就给我发来了批改文档。”

团队成员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作业篇篇有批注、问题个个有回音。

教员杨克巍的微信提示音总是响个不停,不少学员都收到过杨克巍凌晨发来的解答。程志君则常常在课后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记下哪里还可以改进、哪里还需要增加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哪怕为此要花上比课时多四五倍的时间备课,她也希望这门课程能“烙”上学员的成长印记。

培养系统工程人才需要高度重视实践。但是如何使课程实践适应不同专业学员的特点和岗位需求?团队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决定采用项目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分班设计针对性的课程案例与实践项目选题,设置了“装备技术体系结构分析”等12个课程设计题目。

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怎样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学员的研究积极性?根据以往经验,学员们自由组合,容易导致小组之间实力不均衡,产生两极分化。于是,在本次教学中,教员尝试根据学员特点,基于“优势互补、均衡分配”的思路,生成“结构平衡、特点突出”的分组方案。

学员汤皓宇动手能力强,擅长程序设计;孙英杰思维活跃,擅长理论研究;王梓嘉细致严谨,擅长文稿撰写。针对3名本科学员的特点,教员将他们编入同一个研究小组,分别量身定做“数据挖掘程序设计”“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和“总结报告撰写与成果展示”3项具体任务,既有效推进了课题研究进度,也为学员创造了施展才华和提升自我的舞台。

此外,针对有进阶需求的学员,团队还多次开设“实践创新讨论班”,侧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员们认为,“像老师一样地学习”以及“做别人的老师”是一条很有效的学习途径。

团队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系统工程相关的实践创新项目,近年来,由团队指导的学员共获国家级创新项目资助30余项,20余人次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或一等奖。

“想带给学员的不仅仅是系统原理”

“当年钱学森在总结我国‘两弹一星’组织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办系统工程专业。宗师引路,40余年无数前辈筚路蓝缕、闯创笃行,在系统工程领域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课堂上,教员姜江见缝插针,讲述了系统工程学科的建设故事,引起学员强烈共鸣。

“我们想带给学员的并不仅仅是系统原理。”在该团队看来,系统工程原理的教学过程也是强化课程思政的过程。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主席从新的实际出发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作出的新概括、新提升。系统工程就在我们身边,‘节粮减损’是系统工程、‘一带一路’是系统工程、‘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在课堂教学中,孙建彬结合时政进行讲解。

“一个动人的励志故事,一段感人的历史佳话,就是一堂精彩的课程思政。将历史典故、科研趣事和科技前沿等话题合理穿插于专业课程里,不仅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还能培塑敢于探索钻研、勇于担当使命的精神品格。”谈起对课程思政的感受,教员刘天宇表示,要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潜移默化滋润学员心田。

团队常常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国家重大工程以及装备研制等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让学员懂得系统思维的实践意义。团队要求每位授课教员提炼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着力打通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培养学员系统思维与主动创新精神的同时,增强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担当,培育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精神。

此外,团队还积极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搭建交流互动平台,鼓励教员共同完善和更新案例册,促进教学资源与经验共享。多年来,团队秉承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6年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23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培养出一大批军队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研工作和团队建设,帮助一届又一届有志于系统工程的学员攀登高峰。”团队负责人程志君说。

文字 | 庹铁闯 孙佳圆

图片 | 朱梦莹

编辑 | 夏雨萱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