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有事,就是“特斯拉们”有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15:16 1

摘要: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该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事件持续发酵,小米官方的回复、雷军个人的回复、事故遇难者家属接受的采访……一条接着一条。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角度,

愿逝者安息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该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事件持续发酵,小米官方的回复、雷军个人的回复、事故遇难者家属接受的采访……一条接着一条。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角度,本次事故所引申出的最大问题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到底如何保证?

关键词:激光雷达

现在看,小米汽车的这个“劫”还没有过去:一是事故调查还在进行中,小米后续应该负怎样的责任还有待观察。二是SU7标准版汽车不管是智能辅助驾驶还是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其实有外部供应商以及技术标准的影响,如何界定这些供应商或者技术标准的责任也是一个核心问题。

据小米的官方回复,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这无疑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顶在杠头上。

事故车辆残骸 | 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当前可以确定的是,本次事故中的SU7标准版汽车采用的智能辅助驾驶为“纯视觉方案”,并没有装配一些更高阶智驾才会有的激光雷达。

不要小看了上述这个论断,已经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中掀起了较大的“风浪”。

今日开盘,激光雷达概念股集体走强,截至午盘,港股速腾聚创涨超7%、美湖股份涨超8%、万集科技涨超4%,而禾赛科技美股在昨天更是日收涨近18%。

智能驾驶不仅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也是各大车企近期营销的重点“噱头”,不断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高级和精致的情绪价值。

然而在智驾技术标准的竞争中一向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依靠摄像头、超算芯片处理、海量数据以及超强算法进行的所谓“纯视觉方案”,而另一种则是在视觉基础上增加激光雷达等设备的“多传感器”方案。

前者以特斯拉FSD为主要代表。FSD主要依靠8个摄像头采集视频数据,依靠AI芯片和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实现自动驾驶。并构建了Dojo超级计算机系统作为支撑。

后者以华为智驾技术ADS为代表。主要依靠激光雷达采集数据以探索可行驶的空间,并通过AI芯片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自动驾驶。融合感知方案的上限较高,但同时对算力算法的要求也高。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报指出,在L3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中,配备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方案要比依靠纯摄像头和算法的方案有更大的安全性。尤其体现在不利于行驶的道路环境中,如眩光和黑暗,不规则小物体的突然出现和各类小转角的探测感知上。

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披露的一项研究表明,将激光雷达集成到车辆中可减少多达20%的严重事故,并将避免碰撞的整体能力提高多达9%。

当前各国对L3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法律规范还在酝酿的过程中,但安全性一定是最大的考量因素。这无疑对激光雷达的远期需求提供了较高的保证。研究机构Yole称,L3自动驾驶汽车单车平均需要1-2个激光雷达,L4为2-3个,L5则需要4-6个。

从比亚迪“天神之眼”体系区别可见,有没有安装激光雷达,安装几颗激光雷达确实成了区分平台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定位最高端的A平台(主要用于仰望)有3颗激光雷达,稍逊一筹的B平台有1颗或2颗,而入门版的C平台无激光雷达。符合上述研究。

可以说,装有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系统往往更加高阶,智能化更足,被视为高端和安全的代名词。

如果说汽车行业转型的下半场已经从电动化转移到了高阶智能驾驶,那么激光雷达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就好比自驾系统的“双眼”。

这就是中国车企加大力度将激光雷达纳入配置的底层逻辑之一——一种能让消费者掏钱买单的技术亮点,同时也可能是更安全智驾方案中的核心零件。

2024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迎来显著增长,装机量突破150万颗,市场主要由速腾聚创、华为技术、禾赛科技和图达通等厂商主导。

速腾聚创以约51.5万颗装机量和33.5%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华为技术以约42.1万颗装机量和27.4%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禾赛科技以约39.2万颗装机量和25.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图达通以约20.6万颗装机量和13.4%的市场份占据一席之地。其他供应商合计装机量的市场份额不足0.1%,凸显市场高度集中。

本次事故后续一旦出现有利于激光雷达的结果,则上述几家主要的激光雷达供应商势必将获重大利好。

而类似特斯拉FSD、比亚迪天神之眼C平台、小米SU7标准版、小鹏这样的“纯视觉”智驾系统或者整车,到底会受到此次事故多大的冲击,还有待后续官方事故报告的发布以及监管部门的定性。

特斯拉FSD能否在国内站稳脚跟?

马斯克是一个很坚定的人,这点从他义无反顾地做了很多事中可见清晰看到。

而在对智能驾驶的路线之争上,他也始终坚信“纯视觉方案”的FSD是更好的方向。

当然对于车企来说,“纯视觉方案”是成本更低的一种技术路线,主要原因在于少了激光雷达。

2024年,国内新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装配量达1098.2万辆,渗透率为47.9%。新能源车L2及以上渗透率达56.9%,高于燃油车。智能化已成为车企竞争焦点,主机厂加速推动高阶智驾系统量产,未能跟上智能化步伐的品牌可能逐渐失去竞争力。2024年底已有50多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地方性法规,推动技术试点应用。

去年比亚迪新能源车的销量远超特斯拉,即便其中很大比例是混合动力的。但特斯拉的危机感不可谓不强,尤其是其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这块最大的蛋糕。

在这个背景下,让FSD智驾成功入华,并完成本土化升级,站稳脚跟就显得格外重要。

FSD是特斯拉研发的最高级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除了前文提到的相关介绍,其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基于“独有”大数据的算法。据国元证券研报,到2024年底,特斯拉计划将FSD的AI训练能力提升至约9-10万个H100等效算力。

从Autopilot到端到端架构,特斯拉通过影子模式、HydraNet神经网络架构构建、数据自动标注、算法层面迭代(BEV+Transformer+占用网络等)、算力储备等布局实现了逐步迭代升级。

2024年12月,FSD V13发布,处理能力提升至36Hz原生清晰度,训练数据和算力分别提升4.2倍和5倍,延迟减少2倍。

这些技术优势无疑给了马斯克很大的信心,然而当前特斯拉FSD的入华之路并不平坦。

最新消息显示,此前暂停了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限时体验,官方的回复见下图。

即便没有这种监管问题,综合各类券商的研报,特斯拉FSD在华的体验还有一定的问题待解。

比如,光大证券最新研报指出,针对2月25日特斯拉中国官方发布的FSD软件更新,在北上广路测发现,当前的FSD系统无法识别中国特色的道路场景(比如公交车道、非机动车道等);容易偏离导航,自主择道过程中出现压实线变道;对行人过分礼让,行车效率低等问题。核心还是本土化数据不足,导致技术水土不服。

但该研报也指出,和国内智驾第一梯队产品相比,FSD在变道、超车、绕行等通用场景下的表现丝滑且稳定,更加拟人,超过部分国内车企的表现。

只不过在这“加速本土化”的关键时期,特斯拉FSD又遇上了小米汽车的这次事故,其“纯视觉方案”的相似技术逻辑,会否成为FSD失去国内市场的“一剂猛药”?

写在最后

本次事故到底会对智能驾驶产生何种实质性的影响,还需等些时候才能观察得出。

市场是消费者用钱“投票”来决定的。对于特斯拉等使用了“纯视觉”智驾方案的车企来说,一旦“有变”,就要在研发和技术布局上快速反应,而不是“一味自信”或者“独断专行”。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来源:财经下午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