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的女大日记(刘革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6:34 3

摘要:笔者最近有幸见到一本80多年前的日记,这本日记的作者甘露,于1940年5月进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以下简称“延安女大”),在日记中甘露详尽记录了在延安女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可以说是了解中共中央创办的这所早期妇女干部学校的一份难得历史资料。与此同时,也让人们

笔者最近有幸见到一本80多年前的日记,这本日记的作者甘露,于1940年5月进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以下简称“延安女大”),在日记中甘露详尽记录了在延安女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可以说是了解中共中央创办的这所早期妇女干部学校的一份难得历史资料。与此同时,也让人们穿越时光隧道,切身感受到当年那些奔向延安的年轻革命者的热血青春。

甘露的第一篇日记写于1940年5月14日,这一天对于她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

甘露1940 年5 月14 日日记部分内容

应该纪念的加入革命熔炉的一天。二年来的希望在今天才实现。人生当以希望给望到了为最快乐的一回事的话,那么今天即是最快活愉乐的一天,因为我走入了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

来延安不觉已27天了,这中间有许多变化,有快乐的也有使人伤感的,十分伤感的事,可是我都过去了,这里难免要有忍耐的心。这27天生活在组织部招待所,有快活、紧张、活泼、欢乐,有难堪、悲伤、痛哭、烦恼、现在好了,我换到了一个安定的美满的学习环境,我将有无限欢乐、安慰,我要警惕我自己说:努力学习,安心学习吧,受难的人。

甘露原名蒋德良,1920年生在浙江海宁的硖石镇。甘露刚出生时,家境还算殷实,她后来回忆说自己“出生前后数年中,父亲乃硖石商客权威”,然而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破产之影响,父亲的事业逐渐破产了,从此我家也陷入比较困难之境……”家道中落,并没有阻挡甘露求学之路,9岁时,甘露和姐姐蒋义良进入硖石小学,不过在正式上学之前,姐妹两人就在哥哥和姐姐的教导下识字,习读幼稚课本。

甘露女大日记的封面

由于家境困难,甘露初入小学,是身为海宁县县立中学教师的堂兄向硖石小学申请的免费名额。硖石小学明文规定,年级考试前三名者学费全免,从二年级开始,甘露年年期末考试都是第一名,直到1934年小学毕业。

1935年,15岁的甘露考入浙江省立蚕桑学校,前往杭州上学。浙江省立蚕桑学校不但免除学生膳食费,而且保证毕业后分配工作,这对于当时家庭条件不太好的甘露来说颇具吸引力。15岁正值花季,然而甘露这一代人身处中国最动荡的时期,内忧外患叠加,社会变革风起云涌。在“蚕校”进步教员的影响下,甘露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有鲁迅、巴金、郭沫若、丁玲等作家们的文集、著作,以及苏联作家高尔基、法国作家莫泊桑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于甘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1937年夏天,甘露从“蚕校”毕业,恰在此时,全民族抗战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面对这样一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战争,甘露和同学们毫不犹豫投身其间。三年之后的8月13日,身处延安女大的甘露在日记中,记录了当年的心路历程。

与父亲分别三周年纪念日。大前年的今天,我与父亲在杭寓分别,前年我在浙江金华轰轰烈烈地参加了金华县的化装晚会,演出《中国女队》。去年在仁和过太平日子。今年我来了延安,这革命的策源地,开始在熔炉中锻炼自己。世事无常。但一年来的变幻,对我是在进步中的。写到八一三,也想到我父亲,不禁下泪。

八一三事变之后,日寇肆虐浙省,甘露辗转数地,最终在金华考入了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以下简称“青训团”)。“青训团”主要为浙江省各个机关以及新设置的各种战时组织培养干部人才。当时的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任团长,教育厅长许绍棣任副团长。

甘露和母亲甘氏

“青训团”有学生1800人左右,其中女生只有1/10,有一百五六十人。在“青训团”,甘露开始接受军政培训,在此她还结识了对她一生影响至深的一个人,这就是萧三的妹妹萧崑。也正是通过这一层关系,在西安辗转多时的甘露,最终才抵达革命圣地延安。

1938年5月,甘露从“青训团”毕业,应萧崑之邀,前往浙江金华,参与保育会浙江分会的筹备工作。保育会全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年3月10日在湖北汉口成立,旨在拯救在日寇铁蹄下亲人被害、无家可归的受难儿童,为中华民族保护培育未来人才。受刘清扬、史良、沈兹九邀请,宋美龄出任理事长,保育会的56位理事,都是当时妇女界的知名人士。

在当时,保育会浙江分会的会长是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的夫人蔡凤珍,秘书长萧崑,副秘书长戚铮音。甘露被分配到宣教组,组长程为昭。戚、程二人都是从延安抗大毕业后来到金华的,甘露与她们同居一室,常常谈到深夜。甘露后来回忆说,“她们给我讲革命圣地延安的情况,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国还有一个共产党,有毛主席,有朱总司令;在延安还有抗大、陕公等抗日救国的学校;使我懂得党领导的八路军是全国抗日最坚决,最可靠的力量。这一切,对于我这个正在寻求抗日救国道路的女青年来说,如同拨开迷雾见了光明。这三四个月的战斗生活,对于我走上革命道路却是一生中的关键时刻。从此,我日夜向往延安,暗自下定决心,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奔向延安。”

在那个时代,延安所洋溢着的团结、向上、热情、奋斗的氛围,展现出令人“着迷”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心向往之。不过抵达延安的道路漫长曲折充满了艰险。

1938年8月,随着战火蔓延至浙东,“保育会”浙江分会的难童保育院准备将300多名难童送到后方,甘露参加了戚铮音、程为昭领导的护送大队,安置好难童后,甘露前往重庆西充,1939年12月,经过一年多的辗转,甘露终于来到了西安,这里距离她心中的目标延安,可以说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过,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甘露却遇到了难题,由于无人介绍,办事处工作人员对于甘露前往延安的诉求也是爱莫能助。情急之下,甘露向远在重庆的萧崑求助,请她向在延安的胞兄萧三去信说明情况。焦急地等待了三个月之后,甘露终于得到了令她欣喜若狂的消息,“家中来信,要你速归”,意为甘露终于可以奔赴延安了。

甘露与萧崑

1940年4月14日这一天,甘露坐上了一辆开往延安的敞篷大卡车。一年零九个月之前,在浙江金华,甘露下定决心,要奔向延安,到了这一天,她终于实现了夙愿。

到达延安的第三天,在中组部秘书长邓洁的带领下,甘露见到了萧三。对于历时将近两年不畏艰辛投奔延安的甘露,萧三赞赏不已。在听闻甘露希望进入鲁艺学习的时候,萧三则提出,先不要去鲁艺,而应该先去中国女子大学学习马列主义。1940年5月14日,甘露正式前往中国女子大学报到。

甘露保存的延安老照片

今晨九时由招待所用马送我来女大,我入八班,现住二组中气氛甚为活泼、紧张,学习开始了。我一来就开始上《中国问题》,是讲康梁变法与义和团的二段,我就开始坐在地上抄笔记。……集体生活已经开始,这对我是最愉快的一回事,功课很忙,要快跟上不可。

关于延安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8月30日《新华日报》第四版曾经刊发了郁文撰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革命女战士的熔炉——延安中国女子大学》,这篇文章对中国共产党创办延安女大作了非常详尽的描述。报道开宗明义,就点出了延安女大成立的缘由。

“我们要培养几千几百个妇女英雄,几百几千个妇女运动的职业和博士。”当今年三八妇女节中共中央通过了开展全国妇女运动的决议后,中共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作了这样有力的呼吁;至倡议创办女大。这首先获得了中共中央同志的热烈的同意,于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筹备,女大于七月廿日在延安诞生了。

女大——“她是大时代历史的产物”正如王明同志所说的:“她有事实上的需要,专门办女子大学来培养革命的妇女运动的干部人才,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灿烂光辉的一页。”

中国女子大学的学员们

对于中国女子大学,我党投入了大量的物力支持,在学校师资配备上也精心安排。

“授课教授均选自延安各界名流:名闻全国的学者陈伯达,昔日创造社名将李初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副部长柯敬史(柯庆施)、新自苏联归来的艺术家赵毅敏、著名女作家丁玲、中国名作曲家洗(冼)星海、著名医生何穆等等同志均分任各科教授。”(引自郁文在《新华日报》报道)

延安女大三位主要领导——校长王明、政治部主任孟庆树、教务主任张琴秋,都曾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因此,延安女大的办学方式甚至机构设置,都借鉴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经验。甘露入学之时,延安女大已经运行了将近一年,生源也在不断扩大。

从延安女大一成立,学生中知识分子所占比例就一直很高,刚成立时甚至达到80%以上。学生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师资配备就要与之相适应。来延安女大上课的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在甘露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吴老同志真热心,他自愿就来教我们《新文学》。这些中国的文字是适当解除文盲最好的工具。吴老所以教我们,是希望以后我们这些女同学,撑起解除文盲运动的任务来。

从吴老的开头的里面,我们知道新文学是瞿秋白先生所首创,而为他和萧三等所共同研究而成的。吴老说,新文学是使日帝国主义所胆寒的,因为这能帮助中国之文化进步,普及教育使国家五千万同胞都自动的起来抗日建国,打退日本,这样还不使他们怕吗?同学们情绪很高,差不多全体都到了。

接着吴老即开始教我们廿八个字母,是六个母音字,廿二个子音,到下课,完全教了,决定在下星期日下午三时来再继续。

新文学,是我早想学的,今天能得机会,而且吴老(60余岁)亲自来教导我们,更加值得宝贵。吴老说在短期内教大家都学会,我希望成现实。

日记中的吴老,就是“延安五老”之一,杰出的教育家吴玉章。除了日常课程,不少高层领导都会为延安女大学生作报告,讲政治课。

晚饭被派为一组代表,去大礼堂听报告。

朱总司令的报告。“八一”节快来了,这是红军建立的第十三周年,今天讲的题目也是有关于新军的建立的。……一、军队的重要性,新军的建立要如八路军新四军才算重要;二、共产党的斗争历史与军队(红军);三、建军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在日记中,甘露还记录了王稼祥讲《目前中国抗战形势》,洛甫(张闻天)讲《新道德》,柯庆施讲《各党派问题》,康克清讲《华北三年来妇女运动的总结》等等。

来源:近代史飙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