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关于杭州一名37岁女性确诊艾滋病的报道在医学界引发强烈关注。她在采访中坦言,身体早就出现异样信号,但因为种种误解和忽视,导致延误诊断。
一则关于杭州一名37岁女性确诊艾滋病的报道在医学界引发强烈关注。她在采访中坦言,身体早就出现异样信号,但因为种种误解和忽视,导致延误诊断。
这一案例再次警示公众:艾滋病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潜藏在你我身边的日常中。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最初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感染,极易被忽视。
中西医在对该病的认知、治疗和预防方面虽各有路径,但彼此融合正是当前医学发展的关键方向。
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淋巴细胞,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功能,从而无法抵御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超过150万人,且呈现出感染人群年轻化、传播途径多元化的趋势。
多数患者在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类似感冒、乏力、皮疹、口腔溃疡等轻微体征,极易被忽视。
正如这位37岁杭州女性所经历的,她曾有反复低热、淋巴结肿大和体重减轻等异常现象,但因对艾滋病缺乏足够认识,未能及时筛查,错失早期干预的机会。
西医角度,艾滋病治疗重点在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ART通过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抑制HIV复制,有效延缓病程进展。
202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指出,坚持ART治疗的感染者,其病毒载量可被抑制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大大降低传播风险,并延长寿命至接近正常人水平。
中医学则强调“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温疫”之说,虽非现代意义的病毒病,但其“外邪袭正”、“正虚邪中”的理论与HIV发病机制颇为契合。
《中医杂志》2021年发表的临床观察指出,中药联合ART在改善患者食欲、睡眠、疲乏等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能降低ART引起的肝肾毒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但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存在难点。目前中药干预缺乏统一方案,药效周期长、个体差异大,且部分草药与ART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需谨慎搭配。
作为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结合临床观察,建议:在患者确诊后,应首先采取标准化ART治疗稳定病情,再在专业指导下,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辅助调理。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交方式的多元化与性观念的开放,无保护的性行为成为感染高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HIV、减少多个性伴侣是最基本的干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PrEP(暴露前预防)和PEP(暴露后预防)是现代医学防控艾滋病的重要进展。
《柳叶刀》2020年研究证实,规范使用PrEP药物可降低HIV感染风险超过90%。但在实际推广中,公众对PrEP认知度低,使用率不高,需加强宣传与可及性建设。
而从中医角度看,艾滋病属“虚劳”、“温病”范畴,主张“未病先防”。日常调理中,注意情志调和、起居规律、饮食清淡、避免过劳与纵欲,是中医防病的重要法则。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在疫情防控和个体免疫力提升层面仍具现实指导意义。
艾滋病的社会隐性危害不容忽视。很多患者因恐惧歧视和社会排斥,选择隐瞒病情,甚至拒绝治疗。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显示,超过40%的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这不仅影响疾病控制,也加重社会医疗成本。
因此,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医患信任,协助患者融入治疗与社会支持体系。
在医生的职业实践中常见的误区包括:过度依赖化验指标、忽视体格检查与病史询问;对艾滋病的“刻板印象”导致漏诊;对中医干预的不信任等。
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均需反思与改进。以本案例为例,患者长期就诊于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却始终未进行HIV检测,反映出基层医生在传染病筛查意识方面的薄弱。
建议在高危人群中推广HIV常规筛查制度,同时更新基层医生培训内容,提升其对艾滋病早期非特异性表现的识别能力。
如出现反复发热、体重减轻、长期腹泻、皮肤异常、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尤其是多项检查无明确诊断结果时,HIV检测应列入常规筛查列表。
从疾病防控角度看,艾滋病防治需要“医、防、管、教、研”多维协同。医学界应不断推动疫苗研究、优化药物组合、加强健康教育,打造“零歧视、全覆盖”的防控网络。
教育系统应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纠正对艾滋病的偏见与误解。社会层面,应建立对感染者的心理支持和就业保障机制,为其提供尊严与希望。
艾滋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与冷漠。这位杭州女子的经历,是一次沉痛的提醒,也是一次医学警钟。
任何一个人、一个医生、一个社会机构,都不能忽视艾滋病的危害与防控责任。
医学的使命不只是治病,更是守护生命的尊严与完整。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为了让治疗更全面、方案更个性化、患者更有希望。在艾滋病防治的战场上,科学、责任与人文关怀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
1.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第44卷第10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