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练太极的朋友,十有八九都听过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这八个字 —— 可真要落到拳架里,不少人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把 “气宜鼓荡” 练成了 “硬憋肚子”,练完胸口发闷;要么把 “神宜内敛” 做成了 “没精打采”,打拳像应付差事。
练太极的朋友,十有八九都听过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这八个字 —— 可真要落到拳架里,不少人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把 “气宜鼓荡” 练成了 “硬憋肚子”,练完胸口发闷;要么把 “神宜内敛” 做成了 “没精打采”,打拳像应付差事。
其实这八个字是太极内功的 “金钥匙”,既管身体气血,又管精神状态。今天咱们就像和拳友聊天一样,把 “气怎么鼓”“神怎么敛” 说透,让你练拳时既有 “内劲” 又有 “精神头”。
先搞懂 “气宜鼓荡”:不是硬鼓肚子,是 “气遍身躯不稍滞”
很多人一听说 “气要鼓荡”,就使劲把肚子往外挺,练完腰还酸 —— 这其实错把 “鼓荡” 当成了 “硬撑”。太极里的 “气”,从来不是单指鼻子喘的气,而是 “呼吸气 + 内气” 的结合:呼吸气是基础,内气是身体里跟着意念走的 “活劲”,就像湖水里的波纹,轻轻一动就能连成片。
1. “鼓荡” 到底是啥感觉?
老拳师常说 “气如湖中之水,随微意而鼓荡”,你可以想象:肚子像个软乎乎的气球,吸气时不是硬撑,而是气从鼻子进来,慢慢沉到丹田,气球轻轻鼓起来,连带着脊背、胳膊腿都有 “胀润” 的感觉;呼气时气球慢慢收,气顺着四肢沉到脚底 —— 这就是 “鼓荡”,是 “有次序的轻动”,不是 “蛮劲的硬顶”。
还有个更形象的例子:就像你抱个刚充满气的皮球,球里的气是满的,但不僵硬,轻轻按一下能弹回来。咱们身体里的气也该这样:满而不滞,动而不散,打拳时不管是起势还是掩手肱捶,气都能跟着动作 “节节贯穿”,不会断在腰上或胳膊上。
2. 怎么练才能 “气鼓荡”?
不用刻意找 “气感”,从简单的动作和呼吸配合开始就行:
先调呼吸:别追求 “深呼吸”,就练 “自然腹式呼吸”—— 吸气时肚子轻轻鼓(像婴儿睡觉那样,不用使劲),呼气时肚子慢慢收,呼吸要 “细、长、匀”,别憋气。刚开始可以站桩练,每次 5 分钟,找到 “腹随息动” 的感觉。
再合动作:打拳时记住 “起吸落呼、开吸合呼”—— 比如起势时,双臂慢慢抬起,同时轻轻吸气,气沉丹田;双臂按落时,慢慢呼气,气顺着手臂沉下去。重点是 “动作跟着呼吸走”,不是 “呼吸硬凑动作”,练熟了就有 “气托着动作走” 的感觉。
避个坑:别刻意鼓肚子!有人练 “气沉丹田”,就把肚子挺得硬邦邦,结果气堵在胸口,打拳还僵硬。其实 “气沉丹田” 是 “松沉” 出来的,不是 “挺” 出来的,只要你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自然会往下走,这才是 “腹内松静气腾然” 的真状态。
说完 “气”,再讲 “神”。不少人把 “神宜内敛” 理解成 “发呆”,打拳时眼神涣散,胳膊划圈像做广播操 —— 这可不对!“神” 是咱们的精神头、注意力,“内敛” 不是 “散”,是 “收”,是把向外飘的注意力拉回来,藏在身体里,外表看着安逸,内里却很专注。
1. “神内敛” 是什么样子?
你观察过猫吗?没事的时候,猫眯着眼睛,懒洋洋的,看着没精神,可一旦发现老鼠,瞬间眼睛亮起来,动作又快又准 —— 这就是 “神内敛” 的样子:平时养神,用时发力。
练太极时的 “神”,就该这样:
眼神别 “散”:别打拳时东看西看,也别刻意瞪眼睛(有人觉得 “瞪眼睛有气势”,其实是神外散)。试试 “垂帘观鼻”—— 眼皮像门帘一样轻轻垂下来,眼睛似闭非闭,目光落在鼻尖附近,这样眼神不飘,神也能收住。就像关二爷的画像,眼睛半睁,看着温和,却有股内敛的劲。
心思别 “乱”:打拳时别想 “今天吃什么”“等下要干嘛”,就把注意力放在 “呼吸” 和 “动作” 上 —— 比如练 “云手” 时,心思跟着重心左右转换,跟着呼吸轻轻动,杂念来了别管它,慢慢拉回来,这就是 “神敛”。
2. 老拳师的故事:“神内敛” 藏着真功夫
之前听陈家沟的拳友说起过,有位老拳师七十多了,平时戴个草帽,眯着眼在街上拾粪,看着和普通老农没两样 —— 这就是 “神内敛” 的日常。有次一头惊牛冲过来要踩小孩,老拳师瞬间眼睛亮得像电,几步上去用太极 “靠劲” 把牛撞倒,小孩救下来了。
但可惜的是,老拳师回家后没多久就走了 —— 不是因为累,是 “神” 太耗了。太极讲 “养神为要”,平时练拳就是 “养神”,不到关键时候不轻易外放,这才是 “神宜内敛” 的根本:养好了神,才能有真劲,也才能养身。
关键:气和神是 “搭档”,少一个都不行
有人练 “气” 不管 “神”,气鼓荡得挺足,可打拳时神散,气也跟着散,发劲没根;有人练 “神” 不管 “气”,神是敛了,可气没鼓荡,打拳像 “蔫黄瓜”,没活力。
老拳论说 “神为帅,气为旗”—— 神是统帅,气是士兵,统帅稳了,士兵才会整齐;士兵足了,统帅才有底气。比如推手时:
1.对方推过来,你得 “气鼓荡”—— 吸气时肚子轻轻胀,像皮球卸力,把对方的劲化掉;
2.同时要 “神内敛”—— 心思放在对方的重心上,用余光看他的胯,辨他的虚实,这样才能找机会反击。
要是只气鼓荡不神敛,你就不知道对方要往哪动,气也白鼓;只神敛不气鼓荡,你想化劲也没底气,神也撑不住。这就是太极的 “阴阳”:气是 “阳”(动),神是 “阴”(静),动静相合,才是真太极。
给拳友的小练习:每天 5 分钟,找 “气鼓神敛” 的感觉
不用特意抽时间,每次练拳前花 5 分钟就行:
1.站好无极桩:双脚与肩同宽,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双手自然放体侧;
2.调呼吸:轻轻吸气,感觉气沉丹田,肚子轻轻鼓(别硬撑),气好像贴在脊背上;
3.敛神:眼皮垂下来,目光落鼻尖,心思跟着呼吸走,吸气时想 “气沉丹田”,呼气时想 “气顺四肢沉脚底”;
4.轻轻动:慢慢抬双臂做 “起势”,动作跟着呼吸走,气鼓着动作动,神跟着动作收,别快,别急。
刚开始可能没感觉,练上几天,你会发现打拳时不那么累了,动作也顺了 —— 这就是 “气鼓神敛” 在起作用。
最后说句实在话: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不是 “玄学”,是太极前辈从练拳和实战里总结的 “身心规律”:气鼓荡,是让身体里的 “活劲” 转起来,气血通了,身体才好;神内敛,是让心思静下来,精神足了,功夫才稳。
不用求 “快”,也不用求 “气感强烈”,每天练拳时多琢磨 “别硬鼓肚子”“别散神”,慢慢悟,慢慢找,这八个字自然会融入你的拳架里 —— 到时候你会发现,不仅拳打得有劲儿,连心态都平和了,这才是太极的真好处。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来源:明中聊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