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因高温天气,大白菜比往年种得晚了些。”8月28日下午,在胶州市铺集镇彭家庄村的一片田间,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胶河源公司)生产队长高焕日告诉记者,每年立秋后,种植户便开始抢种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一般在半月内完成。“今年我们种了430亩,
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8月中旬播种的白菜已经出苗。
青岛顺昌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加工“胶白”。(资料片)
“今年因高温天气,大白菜比往年种得晚了些。”8月28日下午,在胶州市铺集镇彭家庄村的一片田间,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胶河源公司)生产队长高焕日告诉记者,每年立秋后,种植户便开始抢种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一般在半月内完成。“今年我们种了430亩,播种已近收尾。”
放眼整个胶州市,“胶白”种植面积约6万亩,其种植历史已跨越千年。不同于按吨计价的大路菜,“胶白”身价不凡:早在唐代就成为贡品,如今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山东胶州大白菜栽培系统更是被列为首批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在市场上,单棵常年售价48元仍供不应求,“胶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金叶”。
那么,这棵“胶白”是如何从众多白菜中成功突围的呢?
滋味密码:
从风土孕育原生味
到后天匠心铸品质
提及“胶白”,胶州人总爱从贡菜的故事讲起。唐宋时期,“胶白”一直供皇宫御用,王侯将相偶得皇家恩惠,才会被赐予少许品尝,近几十年来,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这份千年美誉,源于其独特风味:外层翠绿,内芯如玉,生食脆甜,熟食软糯。“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便是对其极致鲜味的生动注解。
“胶白”的好滋味,首先源于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其核心产区紧邻三里河、墨水河、胶莱河等六大水系,清澈的河水常年滋养,使“胶白”自带一股水灵劲儿。加之胶州一带疏松的沙壤土,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丰富,堪称大白菜生长的天然温床。“同样的种子种在别处,味道就是差一些。”这是当地人常说的话。
好的出身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后天的匠心培育。如今,“胶白”种植早已告别了传统粗放的模式。在胶河源公司种植基地,一台播种机正匀速前进,将编有种子的细绳埋入土中。“编绳播种法可以保证出苗均匀,省去了人工间苗的环节。”早年间,高焕日靠纯体力,料理着家里的大白菜。来到胶河源公司工作后,他对比着新旧种植模式的差异,满是感慨,“这机器来回一趟,播种、铺滴灌带、覆土就全完成了,一台机器顶20个人工,用水量却是以前大水漫灌时候的一半。”
机械化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舍得投入。“‘胶白’每亩种植成本约2000元,比其他地区高出将近30%。”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园艺作物科科长迟秀丽算了笔账,成本大多花在肥料上。除了常规的复合肥,还要加足有机肥和豆粕,这些“营养大餐”在地垄里暗暗发力,成了白菜长得扎实、味道醇厚的底气。
为了让“胶白”的金字招牌更亮眼,胶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胶州市大白菜行业协会,对种植基地进行认证管理。“认证基地必须按照协会制定印发的《胶州大白菜基地管理规范》《胶州大白菜种植技术规程》来生产,一点都不能含糊。”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宣传科负责人刘炳美介绍,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让每一棵“胶白”的品质都有了保障。
有趣的是,这种对品质的坚守,还与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提到的各地白菜冒充“胶白”的情景产生了呼应。“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方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鲁迅笔下只能靠红头绳装点的“胶菜”,如今早已升级为有专属身份认证的正宗“胶白”。胶州大白菜行业协会规范商标标识和包装,只需扫码便能看到种植、采摘、包装的全过程;不经过质量检测,就不能使用胶州大白菜证明商标,更算不上真正的“胶白”。
目前,胶州市大白菜协会的认证基地已达82家,认证面积约7013亩。正是这份标准化,让千年贡菜的品质代代相传。
种业突围:
从一粒种子守家当
到十分天下有其一
白菜繁荣,种子先行。
在胶州,老一辈人留种,是在每年春天,把秋种冬收的好白菜挑出来当母菜,栽在菜园一角。等它开出细小的黄花,结出珍贵种子,一年一年如此传承。可这样的个体化的育种模式,根本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
1952年,转机来了。著名蔬菜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家文到胶州三里河、丁家庄一带调研。他走遍田间地头,收集优良品种,一一记录数据,最终将“胶白”分为大叶、二叶、小叶三类,为“胶白”的品种起步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青岛农科院开始尝试从“常规种”向“杂交种”转型,但新的痛点又出现了:当时的杂交种虽然产量高,却存在生长期长、整齐度差、不抗病的劣势。
想要把白菜产业做大,必须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在青岛、胶州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推动下,一个个种子企业相继成立,青岛胶研种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胶研种苗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8月29日上午,在胶研种苗公司的研究室里,两台低温保存箱嗡嗡作响。这是该公司的“种子银行”,放着的都是育种的“家底”。“这里面的种子,保存30年没问题。”胶研种苗公司董事长韩书荣指着其中一台温度设置在零下18℃的保存箱介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书荣白手起家,一头扎进了育种事业。在没基础、没经验、没种质资源的情况下,韩书荣自费跑遍全国,拜访近百名大白菜育种专家,白天在试验田里观察记录,晚上整理数据到深夜,那时候夜里12点前几乎没睡过觉,就想着能培育出好种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积累,胶研种苗公司收集了近3000份白菜品种资源,自主研发的白菜种苗中,75个品种获得登记或审定,9个杂交品种和亲本材料拿到植物新品种保护证书,培育出的“胶研5869”“抗热先锋”等品种,因产量高、抗病性强,成为当地的主栽白菜品种。
不止于“保品质”,胶研种苗公司还将目光投向了“反季节”市场和市场多样化需求。“春天种植,白菜过不了抽薹关,夏天温度高,又容易不结球。”韩书荣说,公司团队历经数年的组合测配和田间试验,推出了“胶春1号”等春栽品种和“夏星”“夏锦”等夏栽品种,推动了反季节大白菜国产化进程。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他们还不断改良品种:想尝老味道,就用“恢复系”研发怀旧品种;想快种快收,就培育成熟期40天、单棵200克的快菜。
如今,在胶州,像胶研种苗公司这样的大白菜育种企业有7家,对外主营品种上百个,每年销售种子约70万公斤,占全国大白菜用种总量的十分之一。从自主留种到领跑全国,胶州种业的突围,为白菜产业筑牢了“根”与“魂”。
品牌绽放:
从田间地头藏鲜韵
到扬名中外天下知
“菜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品质、好种子,还得让更多人知道“胶白”的好。而这份走出去的底气,早在1875年就已打下:当年,“胶白”在东京博览会上展出,一经亮相便艳冠群芳,被评为优质产品,从此名扬海外。
如今,胶州人用更丰富的方式让“胶白”品牌绽放新光彩。文艺创作成了重要载体:胶州剪纸里,拔萝卜、“娶白菜”的形象活灵活现,透着乡土气息;当地画家笔下的白菜,棵棵有灵性,既有贵族气质,又不失大众亲和力;就连当地有名的胶州秧歌,也融入了白菜元素,舞者裙摆一甩,仿佛一片翠绿的白菜叶在舞动。
除了文艺创作,胶州还通过节会经济为品牌造势。从2008年起,胶州市举办多届胶州大白菜节。节日里,新闻发布会、烹饪大赛、“白菜王”评选、田间订货会轮番上演,十分热闹。曾经一篇题为《胶州大白菜节“白菜王”拍出2800元天价》的报道颇为轰动,一棵11.67公斤的大白菜最终以2800元成交,“这一棵白菜,顶得上一亩地普通白菜的价钱!”现场一位村民的惊叹,成了“胶白”品牌价值的生动注脚。
此后,胶州大白菜节越办越火,还衍生出国际美食文化节、品牌发展论坛、“百菜宴”等活动。与此同时,胶州市各级部门主动走出去,不仅到各地市场举办推介会,受邀参加的展会,也几乎次次不落下。刘炳美介绍,通过连续多年借助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平台推介,胶州已有两家种植主体获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走出去的步子越迈越大,已跨出了国门。在青岛顺昌食品有限公司,刚从田间采摘的“胶白”,最多花费两小时便能在车间加工完成。经过清洗、切割、分拣,加工成白菜段后,送进零下35℃的冷库急速冷冻。“损耗率只有5%,即使经过冷冻,也能够锁住‘胶白’的水灵和鲜美。”公司总经理张钦娥介绍,冷冻白菜段主要出口日本,销售价格是内销鲜菜的一倍,年出口量超1000吨。
从千年贡菜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国内外餐桌,“胶白”用品质赢得了口碑,用品牌激活了产业。如今,这棵小小的白菜,已带动种植、加工、文创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年产值近15亿元的全产业链,成了胶州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