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前夕,云南剑川县20余名干部因违规聚餐被中央纪委“揪”上通报,网友直呼“大快人心”!这场“酒局”的代价不仅是纪律处分,更让群众看到作风建设“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从整顿“舌尖上的腐败”到破除“酒桌上的应酬”,八项规定始终是碰不得的高压线。十年间,
2025年春节前夕,云南剑川县20余名干部因违规聚餐被中央纪委“揪”上通报,网友直呼“大快人心”!这场“酒局”的代价不仅是纪律处分,更让群众看到作风建设“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从整顿“舌尖上的腐败”到破除“酒桌上的应酬”,八项规定始终是碰不得的高压线。十年间,这张“金色名片”如何改变中国?答案就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十年前,某国企干部把茅台灌进矿泉水瓶的“发明”,曾是官场应付检查的“潜规则”;而今,湖南省在全国推行的“公务用餐监督子系统”,让每顿饭都晒在阳光下——扫码支付、菜单上传、智能预警的监督闭环,把“四菜一汤”的标准刻进数字基因。这背后,是党中央“徙木立信”的坚定决心:从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每年听取八项规定落实情况,到连续137个月公布查处数据,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歪风邪气再无藏身之地。
在湖北监利,乡镇会议经费从人均200元降至38元,省下的钱变成17公里排灌水渠;在上海长宁,“一网通办”让群众跑腿次数从年均3.4次降至0.12次。这些数字的变迁,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不舒服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
二、数字赋能:监督从“人盯人”到“云碰撞”
当江苏纪委监委通过ETC数据比对揪出12起公车私用,当浙江“浙里办”平台让群众投诉处理缩至1.8天,作风建设已悄然进入“算法时代”。江西赣州87岁的刘奶奶通过手机追回被冒领的养老金,感慨“过去翻山越岭见干部,现在动动手指讨公道”。云端监督不仅让“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现形,更倒逼干部作风转型——在四川凉山,“悬崖村”驻村干部从“填表60%”变为“跑田80%”,考核表变成地头的“工作照”,群众的扫码评价成了政绩的“度量衡”。
数字治理的背后,是刀刃向内的勇气。正如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隐形变异问题”。从“茅台倒进矿泉水瓶”到“一朵云管住一顿饭”,技术赋能让监督既有“铁面无私”的精度,更显“为民守护”的温度。
三、民心所向:当“金色名片”遇见“幸福账单”
在河南郑州“7·20”暴雨中,党员干部肩扛物资徒步进灾区的画面,让网友直呼“这才是真公仆”;在浙江义乌,农村流水席通过“阳光厨房”直播,村账本成了“明白账”。这些点滴变化,累积成国家统计局94.9%的群众满意度。作风建设的刻度,从来不在通报文件里,而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中。
十年淬炼,八项规定早已超越制度本身,升华为一种政治品格。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与村民围坐鼓楼共话振兴,到辽宁洪灾后辗转火车汽车直奔灾区,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让“无我”境界照进现实。正如大别山老区农户门联所写:“八项规定春风化雨,十年耕耘福满人间”,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认同。
结语:化风成俗方见深.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当党中央部署开展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十年不够就二十年”的战略定力,更是“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的政治智慧。从剑川“一杯酒”到悬崖“一架梯”,从“文件上的规矩”到“血脉里的自觉”,这场跨越时空的作风革命,正以“徙木立信”的初心、“化风成俗”的恒心,书写着新时代的“人心政治学”。
来源: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