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前,小米开始造车时,官媒有两种评价。人民日报在点赞,央视网则给出了相当严厉的批评,警告雷军不要翻车。
三年前,小米开始造车时,官媒有两种评价。人民日报在点赞,央视网则给出了相当严厉的批评,警告雷军不要翻车。
3月29号晚上10点45分,一辆小米SU7载着3个刚毕业的花季女孩去参加次日的考编,在安徽境内的德上高速路段发生碰撞事故,车辆当即爆燃,三个女孩被活活烧死。
关于小米SU7事故引发的争议,结合技术、责任与舆论背景,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1. 智驾系统响应时间不足事故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系统在碰撞前2秒发出预警,但驾驶员接管仅1秒后即发生碰撞。技术专家指出,116km/h的车速已超出多数AEB系统的有效工作区间(小米AEB触发速度上限为135km/h),且标准版SU7采用纯视觉方案,夜间对锥桶等障碍物识别存在先天缺陷。
2. 车门锁死与逃生失败家属控诉车门因撞击或系统故障无法打开,导致三人未能逃生。小米称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事故中AB柱未变形,推测可能因火势蔓延或用户未掌握操作流程。
3. 电池安全与爆燃原因车辆碰撞后迅速起火,小米否认自燃,推测为撞击导致系统受损。但标准版SU7未搭载电芯倒置技术(高配版标配),电池安全冗余不足。
1. 危机公关延迟与矛盾
雷军在事故发生3天后才公开回应,被质疑“姗姗来迟”,而客服称“不知详情”,引发家属愤怒。
小米强调“警方指导”未直接联系家属,家属称“从未接到慰问电话”,舆论认为其推卸责任。
2. 技术解释的模糊性小米未公开EDR数据(行车记录仪),仅披露部分驾驶日志,公众对AEB是否触发、安全气囊是否弹出等关键问题无结论。
- 人民日报的肯定:曾强调小米造车的“创新精神”与“技术突破”,聚焦商业价值。
- 央视网的预警:三年前即批评小米“跨界造车风险高”,警示“技术积累不足可能翻车”。
此次事故印证了央视网的担忧,暴露了行业共性问题:车企为抢占市场夸大智驾能力,忽视安全冗余与用户教育。
1. 技术层面
智驾系统需明确“辅助”属性,避免用户过度依赖。
推动传感器融合(如增加激光雷达),提升复杂路况识别能力。
2. 安全设计
电池安全需纳入强制测试标准,如国标5分钟逃生时间与实际爆燃速度的差距。
车门应急机制应显性化,避免“纸上谈兵”的安全冗余。
3. 企业责任
建立透明化事故调查机制,公开数据接受第三方检测。
加强用户培训,普及智驾边界与紧急逃生操作。
小米SU7事故不仅是单一车企的危机,更是智能电动车行业狂飙突进中的“血色注脚”。
技术狂热与生命敬畏的失衡、商业利益与安全冗余的错位,亟需全行业重新定义价值排序。雷军的“不回避”承诺,既是回应公众质疑,更应成为推动行业改革的起点。
来源:尘辰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