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小米智驾车辆高速追尾”的新闻登上热搜,事故中车辆因智能驾驶系统未及时识别障碍物导致碰撞,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强烈质疑。作为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此次事件中罕见地表现出“慌乱”姿态——连夜发文致歉、承诺配合调查、紧急召开技术团队会议。这与其一贯冷静
近日,一则“小米智驾车辆高速追尾”的新闻登上热搜,事故中车辆因智能驾驶系统未及时识别障碍物导致碰撞,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强烈质疑。作为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此次事件中罕见地表现出“慌乱”姿态——连夜发文致歉、承诺配合调查、紧急召开技术团队会议。这与其一贯冷静的“科技大佬”人设形成鲜明反差。雷军的“慌”背后,究竟隐藏哪些法律与商业风险?张开律师从三个维度深度解析。
小米汽车是雷军“最后一次创业”的核心项目,而智驾系统被其称为“全栈自研”“行业领先”。此次事故不仅打击用户信心,更可能触发法律层面的连锁反应:
产品质量缺陷责任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6条,若事故调查证实小米智驾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如算法漏洞、传感器失灵),车企需承担民事赔偿甚至行政处罚。参考2021年特斯拉“刹车失灵”案,车主最终获赔车辆全损金额及精神损失费,市场监管总局亦介入调查。
雷军焦虑点:若被认定技术缺陷,小米汽车尚未稳固的市场口碑将雪上加霜,甚至影响后续车型上市。虚假宣传风险
小米智驾此前以“全球首例城市NOA零接管”作为宣传卖点,但事故暴露出技术落地的不确定性。根据《广告法》第28条,若宣传内容与实际性能严重不符,可能构成虚假广告,面临销售额10倍以下罚款。2023年某新势力车企因过度渲染自动驾驶能力,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3200万元。
雷军焦虑点:智驾宣传语是否踩中法律红线?一旦被认定误导消费者,小米品牌公信力将遭重创。高管连带责任
《公司法》第147条规定,公司高管因重大过失导致他人损害的,需承担相应责任。若雷军作为决策者被证实忽视技术隐患(如为抢工期压缩测试周期),可能面临股东诉讼或监管约谈。2022年某车企CEO因隐瞒电池故障风险,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雷军焦虑点:个人声誉与公司命运深度绑定,一步踏错或满盘皆输。
小米汽车承载着集团从手机向智能生态转型的野心,但资本市场对此次事故的反应已让雷军如坐针毡:
股价波动:事故曝光次日,小米港股股价盘中跌幅超5%,市值蒸发超200亿港元;融资压力:小米汽车前期投入超百亿,若事故导致消费者订单下滑,后续融资难度陡增;对赌隐患:传闻小米与部分投资方签订“2025年交付30万辆”的对赌协议,事故或打乱产能爬坡节奏。律师提醒:若因技术缺陷导致大规模召回,小米可能面临投资者集体诉讼。2020年德国大众“排放门”事件中,其因隐瞒风险向股东赔偿超1.5亿欧元。
从雷军快速回应的姿态看,小米显然希望将事故影响降至最低,但能否真正“转危为机”,取决于两大动作:
技术透明化:用数据自证清白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车企需依法存储并配合提供事故相关数据(如传感器日志、系统决策记录)。若小米能主动公开证据链,证明事故主因是用户操作不当或外部环境干扰,则可减轻责任。责任切割:用户教育是否到位?
法律上,车企是否在用户手册、系统提示中明确智驾系统边界至关重要。例如,若小米在每次启动智驾时强制播放“需全程手握方向盘”警示语音,并记录用户接管次数,则有望将部分责任转移至车主。
雷军的“慌”,本质是科技狂飙与法律监管碰撞的必然结果。当车企将“颠覆传统”作为卖点时,也必须准备好为技术的不确定性付出代价。
对小米而言,此次危机既是挑战亦是机遇——若能用坦诚态度化解纠纷、以技术升级重建信任,或能成为智能驾驶合规化的标杆案例。
来源:张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