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明上坟时间三月初五是吉日吗?能上坟烧纸吗?早看早知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20:37 1

摘要:有时候,家里的长辈一到三四月,就开始念叨清明快到了,问我哪天能抽空回老家祭祖。说实话,这事儿咱中国人心里都看得挺重。可你要细想,为啥非得清明当天去上坟、烧纸?我小时候也傻傻地问过,结果奶奶眯着眼说了句大实话——“啥日子合适,是门学问。”这门“学问”可全凭代代相

有时候,家里的长辈一到三四月,就开始念叨清明快到了,问我哪天能抽空回老家祭祖。说实话,这事儿咱中国人心里都看得挺重。可你要细想,为啥非得清明当天去上坟、烧纸?我小时候也傻傻地问过,结果奶奶眯着眼说了句大实话——“啥日子合适,是门学问。”这门“学问”可全凭代代相传,有的人家遇上赶集、外出、谁生病了,就得提前或者顺延,总之,务必选个心里踏实日子。

其实,我家这几年也常碰到类似情况。比如叔叔常年在外地工地,清明前后很难赶回去。有人说,不能提前,非得4月4号、5号上坟才灵验。我觉得吧,这真不必较真。记得我外婆晚年刚去世那年,刚好遇上“闰月”,村里好几户人家都提前了几天去坟头烧纸,说是只要在清明前后、气候转暖、地皮不太泥泞就行,说到底,图的是心安。从咱老祖宗留下的规矩看,合适的日子总比硬碰清明当天人挤人强百倍。

今年农历三月初七正好撞上清明,日子算是赶巧。昨天我妈打电话问我,三月初五能不能先把爷爷奶奶供一供,“不差这两天吧?”村头刘婶还说,早两天去坟地,还能捡个安静,不用躲着别家的烟火。其实,这背后讲究的不仅是孝敬,还有避开禁忌的用心,啥能做啥不能做,弄明白了不就得了?

三月初五这一天,可真不是个普通日子。每年到这天,老家附近都有村民在村口挂个红绳子,说是纪念“禹王爷”。你说这大禹,到底牛在哪里?大家书本上都学过他“拖着铁锨扛着锄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说他挽救了万千百姓水灾。可那只是冰山一角。前些年我去浙江看亲戚,正赶上当地“禹王庙会”,村民可热闹了,说禹王除了治水,还留下了分洪、筑堤方法,至今不少水系还沿用他的办法。咱这民族最讲究一个“源远流长”,祭祀祖先,其实多少也有点沾禹王的光,怀念那个开天辟地敢和天斗的人。

三月初五到来,不少老人自言自语,“今天真是个好日子。”为啥这么说?说实话,这套说法不是一两年才有的。有一年我跟着父亲看老黄历,翻得心烦意乱,他突然指着日历跟我说,“你看,这天写着‘开日’,但凡沾了‘开’的日子,都意思吉祥——开门见喜,开怀畅饮啥的。”据说古时候,正是“开日”最宜祭祀和诸事顺利,就算有点迷信,那也是老百姓给自己找点心理支撑。话糙理不糙,谁家大事小情不讲究个好彩头?

我还记得,前年邻村的赵婶子,原本清明节要领着小孙子去上坟,结果提前两天去烧纸,说正好赶上个“吉日”,一家人心情舒坦。事后那小孙子还问,“烧纸为啥非得挑好日子,要是碰上下雨咋办?”赵婶子竟一乐,说咱不是烧纸图啥神灵显应,就是愿在天上的先人收点念想,“挑个顺心的日子,自己也踏实。”其实现在不少年轻人,哪管那么多规矩了,工作忙得脚不点地,只要回家一次,能补上一柱香就谢天谢地。

有趣的是,每年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却一反常态。还记得有一回,大姑在家熬了一锅冷面,说是那天“戒烟禁火”,小孩子也只能啃点凉菜。老人边吃边叮嘱:“今天不可生火,更不能在坟头点纸。”有一次表弟忘形点火,被大人唠叨了一路。寒食节的来历其实挺有意思,传的是纪念一个忠义之人介子推,为避俗当年野火丧身,从此人们便祭冷食、忌烟火,也算为本分。只是每每聊起尸骨未寒、烟火一点不能冒这些忌讳,还是会让人心里一紧。

像今年,三月初五正好落在清明前两天。小区好多外地务工的叔叔阿姨都商量着,明天抽空赶去墓地,避过高峰,人少路顺。而一些年轻人更随心,朋友圈里晒着最忆故人的“纸钱火”,时常配上一句家里秘籍:“别等到节日当天人挤人,又怕赶不及祖宗收不到心意。”有人还特意选择凌晨或者傍晚去,说那会安静清凉,能和天地神明“私聊两句”。

说到这里,其实我一直觉得,选哪天哪小时烧纸献祭,未必全是为了合规矩、图吉利。更多是个心意问题。往上一代的老人们信天命,讲究天时地利,但现在好多事,转一圈还是落在情感和念想上。大禹治水,洪流挡路他不躲;咱们这些后人,奔波劳累一年,一炷清香、一把纸灰也不过是和亲人隔空叙叙旧,求个心安。

谁家又敢拍胸脯说,选了“七十二吉日”祭祖就一定一路顺风?老人常说,花好月圆能碰上的日子终究不多,反倒是心里怎生安顿,总让人在日常里多了些牵挂。三月初五,烧不烧纸,祭不祭祖,到头来,也是一个让人在忙碌、人情稀薄的日子里,给亲人也给自己留点温柔的方式。

真要追根究底,清明上坟这事儿——选的明是日期,藏的是百年沧桑、人情冷暖和家族的余温。我们在山头风里一跪,磕两下头,心头那点眷恋就安分下来了。说到底,吉日好日,不过是一道坎,咱自己能迈得过去,心里没愧,就比啥都强。

来源:巴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