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口嚼石膏”嚼出了一个新网红:干噎酸奶碗。一勺舀不下去、噎出三里地——种种热议成就了它的话题度。的确,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酸奶碗的“噎”。这种挑战性特质似乎自带某种“门槛”,就像IPA的苦、威士忌的泥煤、手冲咖啡的酸,能承受干噎的人,仿佛获得了某张隐秘的入场券
“空口嚼石膏”嚼出了一个新网红:干噎酸奶碗。一勺舀不下去、噎出三里地——种种热议成就了它的话题度。的确,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酸奶碗的“噎”。这种挑战性特质似乎自带某种“门槛”,就像IPA的苦、威士忌的泥煤、手冲咖啡的酸,能承受干噎的人,仿佛获得了某张隐秘的入场券……
“噎”出来的新物种
酸奶碗的确是个“新晋网红”,它真正走红不过这两年。2024年11月,干噎酸奶(即过滤乳清后浓稠的酸奶)电商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345%;同期,这种酸奶碗在外卖平台上的表现同样不俗,成为不少店的新爆款,甚至出现了一大批专门店。2024年5月,酸奶碗专门店LUNABERRY在上海开出首店,一跃成为上海大众点评静安区热门榜首位,但部分产品超过100的定价也受到不少质疑;同期长沙、成都、郑州等也出现了以酸奶碗为主打产品的线下空间。可以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酸奶碗这个新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市场。
位于上海太古汇的LUNABERRY,相对高昂的定价也曾一度受到质疑 / 图源网络
其实,酸奶早年已经衍生出不少爆款,比如“一只酸奶牛”的紫米奶昔和blueglass拥有超长食材表的酸奶饮品,但我们今天谈论的酸奶碗,之所以说它是一个“新物种”,根本上源于它和前者不同的干噎口感。酸奶碗可谓“成也干噎,败也干噎”——社交媒体上,干噎给它带来了大量话题,有人享受,有人拒绝。不过,
这种“空口嚼石膏”的口感,真的适合国人习惯吗?做酸奶碗的店能否培养稳定复购?
社媒对酸奶碗的吐槽和表白 / 图源网络
从一个噎门人的角度,干噎带来的并非不适而是上头。推己及人,我们可以管窥到“干噎酸奶门”人的一些画像:首先,ta们多是奶制品爱好者,酸奶过滤后的稠密厚重十分接近奶酪奶味重而偏酸的味觉体验;其次,ta们是健身爱好者或有身材管理需求,追求甜品“代餐化”,即饱腹又少负担、满足但不油腻。所以不会选择轻盈但高糖高脂肪的甜品,而是会偏好干噎酸奶、干巴面包这种低脂又能饱腹的食品。而从商业化与群体认同的角度看,酸奶碗的“干噎”口感,可以类比泥煤威士忌、苦味 IPA、酸味咖啡等。它们都属于“大众赛道中的小众选择”——啤酒人人都能喝,但苦到极致的 IPA 却自带筛选性;威士忌不稀奇,但泥煤的烟熏味却能迅速划分出所谓的“懂行”人群。
这些“高而窄”的门槛,既激起大众的好奇心,也为小众群体提供了认同感与社交符号,方便品牌在定价上拉开层次。
当然,对酸奶来说,干噎也不只是现代小资的玩味,它或许与北方干巴奶制品的乡土记忆呼应,而相对简便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让人在家轻松复刻。但无论如何,干噎这份口感,既是如今酸奶碗招牌亮点,也是争议焦点,它成就了酸奶碗的个性,同时设置了它的门槛。
(左)直观感受干噎酸奶的质地;(右)可以自己过滤乳清、制作干噎版酸奶的工具 / 图源网络
而在网红、热议的另一面,我们也发现,从2024年,一些酸奶碗专门店开始走向线下、营造空间、打造品牌。这让我们好奇,继面包咖啡店后,酸奶碗店是否会成为都市里新的生活方式空间?如果“活”下去,它会产出怎样差异化的内容?
酸奶碗店,下一个生活方式空间?
酸奶碗最早的源头是南美洲的巴西莓碗。亚马孙流域盛产一种紫红色的果实——巴西莓(Açaí),当地人习惯将果实打成浆,与燕麦、坚果、蜂蜜混合,补充能量,又清爽解暑。这种巴西莓碗,凭借其健康标签和热带风情,在2000年代被推向北美与欧洲,很快成为健身圈和早午餐文化的明星。
巴西莓与巴西莓碗/ 图源网络
2000年代,随着西式餐饮进入一二线城市,麦片+酸奶+水果的组合开始被少数健身和早午餐群体接受。2015年前后,健身、瑜伽博主在微博、小红书上晒出进口希腊酸奶、蓝莓、奇亚籽组合的酸奶碗,价格高、食材依赖进口,属于典型西式轻食。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原本就存在多样的酸奶传统:青海的酸奶疙瘩、内蒙的奶酪块,都有酸奶+小料的雏形。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干巴酸奶”,通过滤干乳清制成浓稠块状,既方便保存,也口感扎实,这与希腊酸奶的思路意外契合。
“乐在草原”是一个分享内蒙奶食的账号,在平台已有过百万粉丝 / 图源网络
正是在这样的基因,酸奶碗在中国完成了真正的二次生长。于是,蓝莓、牛油果不再是必需品,本土水果如火龙果、杨梅,乃至黑芝麻、红豆等传统食材,都被纳入组合。以上海酸奶碗社区店NIBU yogurt为例,它最初是一家开在街边的社区小店,2024年,其主理人辞职后正式投入酸奶碗创业,选择了“蒙古酸奶碗” 这一卖点切入市场。从单店运营逐渐积累人气,再到2025年进入北京开设分店,NIBU如今已经实现了跨城扩张。NIBU产品差异化特征十分显著:除了常见的水果、坚果搭配,还融入了奶皮子、炒米、咸奶茶等具有地域色彩的元素,让酸奶碗摆脱千篇一律的ins风,呈现出更具在地感的风味与文化叙事。其中“姥姥的蒙古鲜奶茶碗”一度爆火,成为排队王。
NIBU名字源于主理人姥姥,她回忆“从小跟着她长大 每天的早餐都是她做的蒙古酸奶碗(炒米 十奶皮子 十 酸奶)还有一杯热热的红砖茶”。右图为门店爆火单品“姥姥的蒙古鲜奶茶碗”/ 图源网络
NIBU开设于2024年,而2024-2025这一年正是国内社区型酸奶碗店的第一批开店热潮。2024年夏天,我去到了成都金泉街上新开业的COWCOW,作为成都首批主打酸奶碗的线下空间,整体气质上,它和许多轻餐饮店有相仿之处,装修新潮、空间明亮,适合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区间内,和朋友聊天、拍照。COWCOW的主理人是选择裸辞创业的Amber和Chuck,Chuck过去做地产投资,而Amber学的是化学。创业对两人都是第一次的挑战,而在2024年夏天,还鲜少见到做酸奶碗的门店。也就是短短一年,COWCOW在成都已有一定的消费认知基础:相继走入了万象城、ifs等成都核心商圈,线上的外卖销量长期居于部分平台的酸奶碗榜首;还与如BACI帕尼尼、炉坂等本地品牌联名;且视觉、周边等品牌体系也在持续完善。
在成都落地的COWCOW,2024年7月在金泉街落地第一家门店 / 图源COWCOW
(左)COWCOW与BACI帕尼尼联名的餐食;(右)设计的勺子周边 / 图源COWCOW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型酸奶碗空间开始出现在城市的街巷:郑州的Boon、长沙的福的fOoode、厦门的福見……都更关注空间营造而不是外卖扩张。福的 fOoode在开业不久便在社交媒体上因“排队”话题走红。长沙的饮食氛围本就喜欢新奇与尝鲜,这家店的走红带动了当地其他轻食与甜品品牌的效仿。
(左)位于郑州的BOON,(右)位于长沙的福的fOoode / 图源网络
今年八月,福建,一家名为“福見”的酸奶碗店开张,是厦门第一家线下酸奶碗空间。“我发现,大家目前过来可能打卡比较多吧,觉得是个新鲜事物。”空间主理人yan告诉我们。试营业那几天,因为一篇小红书,给店里带去不少人流量。yan选择酸奶碗的理由很简单,自己喜欢吃酸奶碗、正好想做一个空间,就选择了主营酸奶碗这个品类。在调研一番后,她把店里酸奶碗定价在市面上比较共识的30–40元区间。如今,40元目前是酸奶碗一个普遍定价标准,这与甜品店相仿。但和甜品相比,酸奶碗相对契合低脂高蛋白的健康需求,能更好满足健身、都市白领等群体的健康诉求,与面包咖啡店和甜品店形成差异化竞争。
位于厦门的福见是城市里首批酸奶碗店,于今年八月开业
当然,运营酸奶碗店也存在不小的挑战。yan告诉我们,最首先是口感和食材稳定性问题:福見目前的酸奶都是自发酵再过滤的,因此酸奶的粘稠度、酸度和水果的新鲜度容易受影响,影响消费体验;其次是饱腹感有限,价格与量之间仍有争议;再加上同质化严重、店铺运营成本高等等。无论如何,酸奶碗更强的在地化潜力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它更明朗的未来。借助社交媒体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它也可能容纳更多差异化的文化内容,成为下一个让人们小坐一会儿的都市生活空间。
康普茶到酸面包,发酵食品的新潮与“尴尬”
几年前,和酸奶碗同源的食品康普茶、酸面包,在国内也火过。而它们都同属一种类别:发酵食品。发酵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人类定居与农业文明初现时,人们就懂得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改造食物:谷物酒曲、腌制蔬菜、奶制品等等。在中国,有腐乳、酱油,泡菜;在地中海,则是面包、葡萄酒和奶酪。发酵一直都是最古老也最普遍的食物处理方式之一,却一度因为工业化食品的普及,被“快餐文化”掩盖。
(左)葡糖酒发酵过程,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转化有机物的过程。常见的是酵母、乳酸菌等在无氧或缺氧环境下分解糖分,产生乳酸、醋酸、酒精和二氧化碳;(右) 常见发酵食品/ 图源网络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十年间,发酵走近消费舞台,并被赋予了健康、手作与慢生活的价值。发酵之所以走红,与当代年轻人对健康的关注紧密相连——康普茶因“肠道友好”和“零负担”在欧美流行,酸面包则因长时间发酵带来的低麸质、低糖特性,被视为比工业面包更天然的选择。而基于希腊酸奶的酸奶碗,一向是低脂高蛋白的代名词。
(左)海外知名健康饮食品牌 GT's Living Foods的康普茶产品;(右)酸面包,采取了天然“酵头”,包含乳酸菌和野生酵母的混合群落,且发酵时间更长,因此相比其他欧式面包保留了更多酸感 / 图源网络
发酵文化的再兴离不开品牌与商业化的推动。以康普茶为例,美国的 GT's Living Foods曾在十余年间成长为年营收超5亿美元的企业。这几年,中国本土市场也迅速跟进,先后有山姆、盒马、屈臣氏等品牌推出康普茶饮产品;酸面包更强调日常化和健康主食,上海Pain Chaud 的传统酸面包被上班族称为“日常最友好主食欧包”,而胖东来也把橡树栗子酸面包、黑麦果干软欧包加入“必买清单”。
盒马与焙乐道合作,推出欧坦得系列酸面团面包/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发酵食品也逐渐从“吃什么”扩展到“在哪里吃”。在世界范围内,不少新兴的发酵生活方式空间都不只是卖食物,还承载着展览、选物、工作坊等生活方式内容。例如位于东京下北泽街区的食品店“发酵 department”,自称“日本发酵文化的储藏库品牌”,也是一个社区型的复合空间。它由发酵设计师小仓ヒラク主理。店内精选味噌、酱油、康普茶等多种发酵产品,同时提供相关书籍和资料,也定期举办发酵体验工作坊,让消费者不仅“买得到”,还能“学得到”。
发酵 department/图源网络
店内推出的发酵定食套餐/图源网络
消费主义?健康幻觉?
不过,当代发酵文化的迅速流行也伴随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在于,在大众尚未建立成熟认知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已走向“虚高”,缺乏在市场的沉淀和对话过程。以康普茶为例,这种起源于俄罗斯、在欧美走红的发酵饮料,凭借“低糖、低卡、益生菌”的健康卖点,在2010年代成为北美市场的新宠。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康普茶价格往往被进一步抬高:早期一瓶250毫升装售价可达 35–50元人民币,约为普通饮料的三至五倍。2020年前后,一批新锐康普茶品牌进入国内市场。作为一种舶来饮品,它的过程中并没有像在欧美那样迅速打开局面。早期代表品牌 PAPP'S TEA 2016 年进入国内时,选择从高端餐饮场景切入,与 Wagas、Moka Bros 等轻食空间合作。这种路径打开了局面,但也让康普茶始终停留在少数都市白领的餐桌上,未能真正走向大众。此后,酵真等品牌尝试通过盒马、山姆、屈臣氏等零售渠道推广,甚至与餐饮店联名自酿,试图打造更具“日常性”的消费场景,但由于口感偏酸涩、虽价格普遍在6元一瓶,消费者的接受度依旧有限;另有ZESTEA等新锐品牌,则试图以有机、天然的品牌故事取胜,但其受众依旧集中在小圈层的健康爱好者。
ZESTEA在上海门店开设的发酵课堂 / 图源ZESTEA
酸面包则处于另一种尴尬状态。作为西方最古老的发酵面包,它的优势在于低麸质、更易消化,同时带有独特的酸香。然而在国内,酸面包更多是小众、精致的定位。在一线城市,一条酸面包动辄售价40至60元,对大众而言价格偏高。人们享用酸面包的大多场景并非日常主食,而是在白人饭餐厅里作为一种餐品。
在香港颇具人气的Fineprint,主打融合了精品咖啡、烘焙面包与精酿酸面包(sourdough)文化,右图为其招牌产品Ricotta toast,95港币 / 图源网络
更值得注意的是,发酵类饮食的虚高价格往往来自叙事的附加值,而非产品本身:康普茶的售价常常是普通饮料的两到三倍,但是否真的能带来显著的健康收益,医学和营养学界仍有争议;酸面包虽被宣传为“天然”,但营养结构未必比普通全麦面包、馒头有绝对优势;酸奶碗也常被诟病“价格刺客”,部分定价达到了惊人的100出头,于是,这些舶来发酵饮食也不时被质疑是“消费主义包装下的健康幻觉”。
不过,在被质疑消费主义背后,发酵还有一张底牌:即作为古老而天然技艺的手作价值。这是许多食品无法比拟的。换言之,你可以在家体验自养酵种,等待面团膨胀,牛奶变酸;或者和老一辈学习做酸菜和豆酱。事实上,发酵的另一面,其实关于时间与等待。
个人来说,写酸奶碗的动机不是质疑,而是喜欢。的确,对于它常被诟病的“干噎”,我属于一来就能自然接受的那一批。当然,千人千味,就像苦口精酿爱好者并不比爱甜口的高人一等,如果尝试后你并不喜欢,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无论如何,作为月外卖有三分之一左右酸奶碗的爱好者,还是想说一句:酸奶碗值得一试,哈哈!很好奇,对你来说,干噎是享受还是诅咒?你觉得酸奶碗店和面包咖啡店有什么不同,愿意进去小坐一会儿吗?评论区见。
来源:幸福柑桔r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