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朝中期,诞生了一名女诗人,她六岁就能出口成诗,却遭到了父亲的嫌弃。
在唐朝中期,诞生了一名女诗人,她六岁就能出口成诗,却遭到了父亲的嫌弃。
父亲认为她如此早慧是不祥之兆,便让她出家为尼。最后她被皇帝杖责而死……
她在这一生中到底做了什么,会让她遇到诸多不顺?
这位诞生于唐中期的女诗人,她有一个极其“中性化”的名字,叫做李冶。
因为在我们现代人眼中,多将这个“冶”字和“冶炼”联想在一起,颇有几分“钢铁洪流”的意味。
不过在古文中,“冶”字却有华丽美艳的之意,而李冶这个名字正是说她容貌美艳。
比起这个名字,历史上大多称她的字号,为李季兰。
她出生在江南苏浙一带,父亲是当地豪绅士族,学识非常高。
可能受父亲的耳濡目染,李季兰三、四岁就能读书认字,五、六岁时便可行诗作赋。
见女儿如此聪慧,李父自然非常高兴,经常带她出席各种场合。
有一次,夜逢骤雨,院中的蔷薇花因为没有提前用竹竿架好,被拍打得凌乱交错。
经过一夜风雨,第二天李季兰见到此景,便随口作了一首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这首诗正好被李父听到,他觉得女儿小小年纪,竟然如此慧黠,长大后肯定会惹出乱子的。甚至,他还生出了让女儿前往寺庙,孤守一生的想法,但这也仅是最后的办法。
从此之后,李父便对女儿严加管教,希望她能重回正道。
可能有些读者觉得李父反应有些过激。
如果是自己五、六岁大的女儿能写出如此诗句,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担心呢?
这主要还是因为古今文化差异造成的,如果换一种说法,或许很多读者就能心领神会了。
比如家中小孩子去学校读书,晚上放学归家时嘴里哼唱的不是“床前明月光”,而是各种“谈情说爱”的流行歌曲。
这时候不用多想,家长就知道孩子在学校大概率没好好读书。
而李季兰随口脱出的这首词,其中的“经时未架却”,里面暗含着“未嫁”之意。
而下面一句“心绪乱纵横”,则有女子独守深闺,一“心”思念夫“婿”的意思。
如果此时的李季兰十五六岁,这或许也可以理解,毕竟少女情愫暗动,这是人之常情。
关键此时她才五、六岁,这很明显,这首诗并不符合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情感,肯定在书房看了什么文章。
令李父没想到的是,在他严加管教下李季兰反而更加叛逆,十一、二岁时就如同成年女性一般,对男女之事多有谈及。
于是,李季兰就被父母送到山上道观,希望在道观中她能收敛几分……
李季兰来到寺庙中,她拜寺中僧尼为师,每日吃斋念佛,读书识字,有时候还会做接待香客的工作。
因她行为洒脱,样貌美艳,再加上自幼聪慧,所以深得寺庙僧尼喜欢,更是深受往来的香客的喜爱。
在这些香客中,自然有精通琴棋书画之人。
而李季兰在这些香客身上,逐渐学习了古琴和书画,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才女。
身为女子的她,偏偏不爱与女子同游,而喜欢混迹于男子之中。
她这种行为,难道不会招致寺庙僧尼的指责吗?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李季兰肯定会惹上不少骂名,但这是唐朝,未婚女子和男子往来密切并不会有不妥的说法。
毕竟著名的太平公主和玉真公主都曾经出家为尼,也和一众男性臣子和文人走得亲近。
尤其是玉真公主,大诗人王维和李白都给她写过很多诗词,表示愿意亲近她。
而在唐宋时期,寺庙说是清修之地,其实里面更像一个交际场所,文人墨客百无聊赖之际就会去寺庙聊天喝茶。
比如宋朝大诗人苏轼,就经常找僧人佛印插科打诨,用来排解心中苦闷。
相对保守的宋朝都如此,更别说思想更开放的唐朝了。
李季兰虽然身在寺庙,但经常和一众男性香客谈天说地,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僧人皎然和茶圣陆羽。
僧人全名释皎然,因为长相清秀,文采斐然,所以深受李季兰的喜欢,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赏月。
而当时年纪更小的陆羽,则是所谓的“电灯泡”,经常出现在两人之间。
如果回到那段时期,就能经常看到一僧一尼一少年,三人借着月光坐竹亭,品茶赏花聊风情。
结果聊着聊着,李季兰便对释皎然暗生情愫。
面对李季兰的“芳心暗度”,释皎然用“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婉拒了对方。
对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李季兰只好长叹,说自己是“禅心已如泥沾絮,不随东风任意飞”……
对于初次感情的失利,李季兰并未悲痛太久,没过多久,她又和年幼的陆羽走得亲近。
陆羽因为相貌丑陋,幼年被父母遗弃,成为一名弃婴。
后来,他被寺中僧侣抱回寺庙抚养。
所以,陆羽虽然是在寺庙中长大的,但他并不是僧侣。
他最开始与年长几岁的释皎然相熟,后来才认识了在寺中做尼姑的李季兰。
两人皆喜欢品茶,所以成为至交好友。
而在李季兰表白皎然无果后,她便和陆羽走得更近了。
只可惜陆羽无父无母,身无长物,且样貌又不得李季兰心意,两人便一直以挚友的关系相处。
过了一段时间后,李季兰又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人便是唐朝诗人朱放。
朱放年少有才,而且样貌英俊,自然深得李季兰的喜爱。
两人一度交往甚密,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可朱放出身豪门,又考取了功名,日后是要官至高位、迎娶大家闺秀的,自然不肯与李季兰厮守终身。
见自己是一厢情愿后,李季兰选择彻底放飞自我,开始频繁与男子往来。
为此,李季兰又结识了一众文人,其中就有阎伯钧和李长卿等诗人……
她和这些文人墨客经常坐在一起饮茶作诗,如同男子一般畅谈风月。
而她的文采和美貌也深得天下才子的崇拜,在口口相传下,她的名声竟然传进了唐玄宗耳中。
最终,李季兰竟然接到玄宗圣旨,邀请她入宫面圣。
来到皇宫后,她不仅让李隆基为之神魂倾倒,还让一众臣子刮目相看,都说她有天仙之姿。
可惜好景不长,天下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只顾自己逃亡,将她留在长安城内。
这段时期,她先后依附于叛军,为了活命,还给叛军头领写了不少诗词。
可是,没过几年长安城内的叛军又被唐德宗赶了出去。
唐德宗进入长安城后,得知李季兰曾为叛军写过诗词,便命人将其处死。
于是,一代才女便殒命于乱棍之下。
来源:兜兜历史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