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 :张瑞民先生所言,非独书艺之要诀,实乃人生之箴言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11:37 2

摘要:书道虽微,实载文脉千秋;墨池虽浅,可渡心航万里。张瑞民先生所言,非独书艺之要诀,实乃人生之箴言也。后学者诚能循此而进,则不仅得笔墨之妙,更可获生命之臻矣。墨海寻真数十秋,言深旨远启冥幽。临池须效古人法,运笔当随时代流。书外功夫修玉质,毫端气韵见刚柔。从来艺道通

编者按:

自《张瑞民部长谈书法学习》见刊,便以其深刻的学理与鲜活的体悟,收获各界广泛赞誉。

此刻,我们特刊登著名作家陈建平先生挥毫著评,其文思敏捷,点评精辟,于笔墨之间探幽发微,为书法学习之路再添一盏明灯,敬请品读。

张瑞民先生所言,非独书艺之要诀,实乃人生之箴言也

陈建平

书道虽微,实载文脉千秋;墨池虽浅,可渡心航万里。张瑞民先生所言,非独书艺之要诀,实乃人生之箴言也。后学者诚能循此而进,则不仅得笔墨之妙,更可获生命之臻矣。墨海寻真数十秋,言深旨远启冥幽。临池须效古人法,运笔当随时代流。书外功夫修玉质,毫端气韵见刚柔。从来艺道通心道,一片冰心在纸舟。

陈建平是靖远县一中语文教学高级教师,靖远县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原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书协会员、甘肃省政府文史馆特聘研究员张瑞民先生,接受媒体采访谈书法学习,现摘编于后。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书法尤其是业余学习书法,一是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使生活更丰富、更多彩、更有情趣,有了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二是遁书法之道,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即所谓“书外功夫”。三是为我们的文化建设还能做些贡献。书法既要十分讲究其自身的艺术性,又必须高度重视书写内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书中有情,书中有义,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法的学习和传播,就是这样一个传情、传义、传文、传道的过程。四是一些同志特别是刚从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都怀有贡献社会的情怀,而学习书法正是一个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很好载体和平台。

学习书法首先要敬畏传统。中国书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间更是"大家"云集,"高手"如林,他们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到了极致。学习书法必须从学习古人的艺术成就入手,这是不二法门。所以临帖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学习书法需广泛涉猎真、草、隶、篆、行,广泛涉猎历朝历代大家的艺术成就,广泛涉猎各种法帖名碑。如果是半道入行者,则会受时间和精力所限,若广涉贪多则难有所获,所以须有所侧重,要重点在某一种书体上下功夫,选好名帖名碑,集中攻关。还要临像、临透、临精,因为只有得其精髓方能有所得。其次,要学习一些书法理论,书法理论是前人和大家艺术实践的总结和精华。学习一些书法理论,对于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更好地理解运笔法、结字法、章法、墨法、风格,对于更好地理解诸如提按、方圆、曲直、欹正、开合、收放、疏密、伸缩、立留、虚实、仰俯、向背、藏露等等书法概念,并用以理解法帖名碑,指导学习实践,减少盲目性,大有裨益。 第三,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拜师。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技、艺、道高深丰盈,个人勤学苦思也难得几许。大家名师终其一生学习、体会、总结,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和经验,由他们指导会减少走弯路。第四,要潜心提高对书法的鉴赏水平和甄别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这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修行的漫长的过程。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感染力。书法艺术更是如此,但这必须首先要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否则创新就是空中楼阁。在全面地、深入地虚心接收传统书法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必须紧跟时代,把握时代脉搏,领悟时代精神,洞悉时代的审美变化来探索创新,追求自己风格,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面貌。这一点,与书法家自身对传统的理解与偏好,他的性格特质以及文化积累等方面都密切相关,一笔字写出来,是古拙、深厚、飘逸,还是空灵、豪放、宽博,或是圆润、华美,都是因人而异的。当然,这必然是一个艰苦而艰难的过程,但在对传统的继承上,总还是要有点新的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带给观者新的视觉享受和艺术感受,否则再好的东西终会变得司空见惯,也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李焕新整理)

来源:陇声editor李政魁鸿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