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车,到底有多“聪明”?雨中见分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1:22 1

摘要:To be or not to be?莎士比亚的终极之问,在智能汽车时代有了新的回响——当车辆逐渐接管方向盘,我们该如何信任它?

To be or not to be?莎士比亚的终极之问,在智能汽车时代有了新的回响——当车辆逐渐接管方向盘,我们该如何信任它?

这不是哲学命题,而是每一位智能汽车用户真实面临的“存在性焦虑”。

你的车,到底有多“聪明”?是营销话术里的“智驾天花板”,还是真能应对马路上的一切突发?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9月6日,湖南湘江新区,一场堪称“智能驾驶高考”的全民挑战赛——第二届IVISTA智能辅助驾驶挑战赛拉开大幕。10款顶尖智能车型直面12个日常场景+全国首创的“淋雨动态测试”,在极端天气中见真章。

这不是表演,而是一次极限压力测试。

9月6日,智驾“封神榜”-第二届IVISTA(C-IAC)湖南全民智能辅助驾驶挑战赛举行。

全国首创场景,哪家智驾最“靠谱”?

Here we go之前,我们需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智能驾驶技术的本质,是人类将“存在”的权力部分让渡给算法的过程。

传统驾驶中,驾驶员通过方向盘直接印证自身存在:每一个转向、每一次刹车都是主体意志的具象化。

智能驾驶则构建了全新的出行范式,人类逐渐从“驾驶者”转变为“乘客”,从决策执行者变为决策接受者。

驾驶员能甘于接受角色的逐渐改变,是基于一份莫大的信任,用通俗的话讲,智能辅助驾驶的“靠谱”程度,与安全系数成正比,而安全永远第一。

这场特殊的全民智驾挑战赛,自今年8月18日启动后,面向全国发出“最强车脑”召集令,最终遴选出10款代表车型参赛。

比赛分为两大竞赛单元:基本赛和附加赛。

基本赛设置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包括环岛通行、前方静止轻型卡车目标物、智能倒车入库、儿童遮挡横穿场景响应等12个测试场景。

基本赛设置12个日常经常遭遇的测试场景。

附加赛则更为刺激,是全国首创的淋雨动态广场测试,模拟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驾驶挑战。

亲身感受一下,当遭遇障碍物横置前方,当暴雨模糊视线、行人突然横穿、弯道遭遇事故车,你的爱车“大脑”能否临危不乱?

车“聪明与否”只是基础要求,想拿高分“夺魁”不仅要求技术过硬,还兼顾乘车的舒适性,这两方面充分结合才能体现智驾辅助系统的用户体验是不是真的“No.1”。

“我就是想看看我家爱车智驾的‘极限’在哪?”——这不仅是参赛选手的心声,更道出了广大消费者的共同期待。专业、极致的挑战场景,全面检验着各车型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实际性能,高额的现金奖励,吸引着广泛车主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赛事始终突出“全民性”,让消费者“零距离”感受最专业的测试“全家桶”。

前方静止轻型卡车目标物场景。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挑战赛,我给它(车)打95分。”阿维塔车主刘先生很顺利通过了基本赛12项中的11项测试,但在淋雨动态测试时感受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反应能力还有待提高。智界车主王先生也表示,整体感受相当不错,但也清晰认识到在特殊天气环境下,还是无法完全放心信任系统。

经过这样一场特殊的竞技,车辆不仅仅是冰冷的参数和性能,而化为强烈感官冲击力的亲身体验,也为消费者提供选购参考意见,推动行业技术持续革新。

越测越安心,第三方评价体系凸显价值

近年来,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据《中国智能驾驶商业化发展白皮书(2025)》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已达11082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5万亿元。

智能驾驶技术的社会价值也日益显著:L2+级别可降低40%事故率,L4技术更有望消除90%的人为失误事故。

“智能驾驶近两年飞速发展,但任何事情发展太快都会有一定弊端出现。”业内人士的研判也透露着隐忧。

“我的车有自动驾驶,我以为它会自动刹车。”在某地一起追尾事故中,驾驶员张某回应民警事故原因时如是说。

上述事故只是一个缩影,这类事故充分暴露了行业快速发展中的测试风险、宣传误导和功能滥用等问题,民警对此类问题的回应十分明确:“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藉此,工信部召开了相关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范性要求。政策层明确释放出辅助驾驶监管“加码”的信号,在这种背景下,第三方评价体系的价值就愈发凸显。

早在2023年1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前瞻性布局,推出了国内首个基于特殊道路环境、特殊气象环境和特殊交通参与者的智能驾驶危险场景测评体系——智车信心度(C-IAC)。

全国首创的淋雨动态广场测试。

本次全民挑战赛正是基于这一评价体系持续实践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参考标准,帮助消费者认清智能驾驶汽车在真实使用场景下的功能水平。

“认知提升了,也将会倒逼厂商查漏补缺,拿出更安全的产品。”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湖南)公司研究人员认为,这将推动行业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迈进。

以赛促研,测试的“魔力”加速释放

这样的测试体系建立,并非朝夕之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初步探索,与长沙也深有渊源。1987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发了中国首辆自动驾驶小车。2003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与一汽集团合作,研发了红旗旗舰CA7460自动驾驶平台,标志着中国首辆自动驾驶汽车落地。

自2016年起,长沙在湖南湘江新区落子,前瞻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到2018年,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开园,再到2025年长沙开启“车路云一体化”先行区的全域实践,这座中部城市斩获5块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国家级牌照”,产业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回顾往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要逻辑就是从测试验证转入技术快速演进,最终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湖南)公司也构建起覆盖全球的NCAP标准的完整测试能力体系,为70余家企业开展测试10000余场,并在全球范围内累计完成上百万公里的测试数据采集。

测试,不是为难车企,而是为用户扫雷,更是倒逼技术进化。

“以赛促研、以评促优,推动车企加速技术突破与产品升级,助力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的汽车加速驶入千家万户。”正如中汽院智能网联(湖南)公司副总经理姜维所言,湖南持续做强智能网联测评国家级品牌正帮助更多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近年来,湖南正持续做强智能网联测评国家级品牌。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大王山试验场。

我们正在步入人车共驾的时代。信任,不是盲目托付,而是建立在一次次极限测试之后的真正安心。

每一次谨慎地验证,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每一个缺陷的暴露,都是通往安全的阶梯。

智能驾驶没有神话,只有不断迭代的真实。

而测试,是我们唯一能相信的“照妖镜”。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