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经济十万亿市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10.5万亿元,同比+5.9%,占GDP比重7.8%。其中,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压舱石作用持续显现。此外,近期我国在海洋制造业领域出台了较多鼓励政策,例如2
作者:满在朋、房灵聪
摘要
投资逻辑
海洋经济十万亿市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10.5万亿元,同比+5.9%,占GDP比重7.8%。其中,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压舱石作用持续显现。此外,近期我国在海洋制造业领域出台了较多鼓励政策,例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将深海科技首次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2025年广东省提出支持发展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洋装备,支持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向好发展。同时产业端,2024年我国海洋装备技术取得较多突破,例如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在完成4000米级海试。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海工装备、水下作业装备和海底新基建三个细分领域有望迎来加速成长。
海工装备:海工周期景气上行,政策发力助推龙头收入增长。1)周期上行:目前全球海工装备处于周期上行阶段,IHS Markit预测2025年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资本开支持续提升,利好钻井平台、FPSO等设备需求上行。2024年全球成交海洋工程装备272亿美元,同比+85%,创十年新高。同时由于全球产能紧张,钻井平台和海工船新建估价均超过2014年高峰水平。2)中国竞争力强:2024年中国承接106艘海工装备订单,合同金额116亿美元,占全球订单总量43%,继续位居全球第一。3)行业集中度高:我国海工装备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份额集中在振华重工、中集集团、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等头部企业。伴随着政策端不断发力,中国海工装备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我们看好中国头部海工装备企业收入持续提升。
水下作业装备:“水下长城”+“深海锄头”,助力海权维护与资源勘探。1)为什么发展水下作业装备?第一,水下装备是海洋主权的“技术防线”,助力国家海权维护;第二,深海资源丰富但环境恶劣,需要水下作业装备辅助探测开发。2)有哪些常用的水下装备?常用的是载人/无人潜水器(HOV/UUV), 根据是否有脐带缆和母船连接,无人潜水器UUV分为遥控无人潜水器ROV和自主无人潜水器AUV,目前ROV是行业主流。2023年全球UUV市场570亿元,预计2028年提升至850亿元,CAGR为8.32%。中国UUV市场高增,2021-2023年分别为87/110/140亿元,CAGR为27%。3)竞争格局?全球竞争格局相对集中,北美和欧洲占据主要市场,2023年Oceaneering等前五大国外厂商全球份额52%。国内主要上市公司包括中国中车(水下遥控作业机器人)、振华重工(水下作业机器人)等。随着国内“深海科技”相关鼓励政策的密集出台,看好国内主要公司水下作业装备业务订单持续提升。
海洋新基建:海底观测网+海底数据中心,赋能深海科研和低碳算力。1)海底观测网:海底观测网可对海洋水文气象要素、海洋地质灾害等数据长期高精度观测,助力海洋科研和维护国家海权。按照中美海岸线长度对比和美国的投资测算,我国海底观测网年市场规模约202亿元。中国海底观测网领域的研究起步比国外略晚,但进步快,目前已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例如2016年建成的南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国产化率达90%。2)海底数据中心:和陆上相比,海底数据中心在网络传输性能一致的情况下,还具有节能高效、低成本、低时延的优势。国内布局海洋新基建业务的公司包括海兰信等。海兰信在海洋观测网领域布局有接驳盒系统,在海底数据中心领域研发建设了全球第一家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并投入商业应用,技术领先。
投资建议
随着海洋经济、深海科技相关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行业技术进步,我国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有望加速发展,建议关注中集集团(钻井平台、养殖船)、中国船舶(钻井平台、FPSO)、中国中车(水下机器人)。
目录
一、海洋经济十万亿市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1. 什么是海洋经济?
2. 为什么当前时点关注?
3. 关注哪些海洋高端装备?
二、海工装备:海工周期景气上行,政策发力助推龙头收入提升
1. 海工周期景气上行,中国海工企业竞争力强
2. 头部海工企业各有所长,政策端发力有望拉动收入增长
三、水下作业装备:“水下长城”+“深海锄头”,助力海权维护与资源勘探
1. 载人潜水器(HOV)
2. 无人潜水器(UUV)
四、海洋新基建:海底观测网+海底数据中心,赋能深海科研和低碳算力
1. 海底观测网:海底观测综合平台,助力实现“智慧海洋”、“透明海洋”
2. 海底数据中心:微软最早实验成功,中国率先开启商业化应用
五、投资建议
六、风险提示
正文
1.海洋经济十万亿市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1.1 什么是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依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海洋经济活动分为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和海洋下游相关产业。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以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油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主要产业为核心,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和服务业为支撑,以材料生产、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等上下游产业为拓展的海洋产业体系。
图表1:海洋经济活动分类
来源:自然资源部,国金证券研究所
海洋经济十万亿市场,未来有望贡献经济增长新动能。根据自然资源部《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达到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pct,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图表2: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
来源:自然资源部,国金证券研究所
海洋制造业“压舱石”作用持续显现。2024年,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182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其中,海洋船舶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以修正总吨计的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回暖,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保持全球首位,全年实现增加值超过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图表3:2022年以来,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持续提升
来源:自然资源部,国金证券研究所
图表4:2022年以来,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持续提升
来源:自然资源部,国金证券研究所
1.2 为什么当前时点关注?
当前时点,海洋经济在政策端和产业端均出现重要边际变化。
政策端,2025年3月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海洋经济相关的发展规划或政策。例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将“深海科技”首次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此外,2025年广东省提出要支持发展深潜器、无人船艇、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洋装备,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支持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上海近期也规划出台《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并印发《关于推动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意见》,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向好发展。
图表5:2025年各地政府密集出台“海洋经济”发展支持政策
来源:中国政府网,上海水务海洋官微,蓝色青岛,广州人大官微,国金证券研究所
产业端,2024年我国海洋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海洋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级海试,成功采集多金属结壳与结核样本,攻克了深海复杂地形高机动行进、智能精细控制等技术。
我国自主研发的“璇玑”钻井系统第二代旋转导向在南海首次应用,标志着我国高端油气钻井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
图表6:2024年11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来源:央视财经,国金证券研究所
1.3 关注哪些海洋高端装备?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将深海科技首次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两会期间,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建议:加强国家海洋科技力量建设,布局一批深海大数据中心等公共平台。围绕海工装备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海洋未来产业方面,聚焦深海感知,推进发展海底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水下组网等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打造海洋未来产业先导区。
此外,2025年广东省出台的海洋经济政策中也提出支持深远海渔业工程装备、海洋油气探采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发展,支持发展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洋装备。
根据上述政策的指向性,结合我国近年来在海洋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我们认为海工装备(钻井平台、施工船舶等)、水下作业装备(载人潜水器、水下机器人)和海洋新基建(海底观测网、海底数据中心)三个细分领域有望迎来加速成长。
图表7:海洋高端装备分类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2.海工装备:海工周期景气上行,政策发力助推龙头收入提升
2.1 海工周期景气上行,中国海工企业竞争力强
海工装备指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主要包括油气开发平台、海洋工程作业船和配套设施。其中,油气开发平台包括钻井平台、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和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船舶);海洋工程作业船包括起重船、铺管船、油管船、调查船、疏浚挖泥船、打捞船等;相关配套设施包括锚链、系泊链等。
图表8:海洋工程装备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国金证券研究所
海工装备制造业上游环节为装备设计和原材料供应,所用材料主要是钢材。海工装备设计是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目前欧美国家在海工装备设计领域占据垄断地位。中游海工装备制造包括钻井装备制造、生产装备制造、辅助船舶制造等,代表性企业有振华重工、中集集团、中国船舶等。下游油田服务中,代表性企业有中海油服、海油工程、杰瑞股份、中信海直等。
图表9:海洋工程产业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国金证券研究所
全球石化资本开支扩张,海上勘探开发资本支出持续增长。根据中海油服官网援引IHS Markit预测数据,2025年及未来几年,全球上游CAPEX支出保持上升趋势,支出增量主要来自于海上和陆地非常规区域勘探,表明当前海油勘探景气度较高。
图表10:预计2025年全球上游勘探资本支出持续增长
来源:中海油服官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伴随着2025年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资本开支持续增长,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等设备需求有望持续上行。
2024年海工装备订单总额创出十年新高,装备价格已超过2014年上轮顶峰。2024年全球共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215艘/座、272.2亿美元,金额同比+85.1%,创十年新高。同时,由于造船市场持续火爆,多数船厂将产能投入到船舶建造领域,船厂承接海工装备订单的意愿较弱。有限的建造产能对海工装备新建价格形成持续支撑,钻井平台和海工船新建估价均超过2014年水平。其中,超深水钻井船和恶劣海况半潜式钻井平台新建估价分别为7亿美元和7.5亿美元,分别同比+12%和15.4%。
图表11:2024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成交额创十年新高
来源:海事早知道,克拉克森,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国金证券研究所
图表12:近年来全球海工装备新建价格稳步提升
来源:海事早知道,克拉克森,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国金证券研究所
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竞争力强,2024年订单份额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累计承接106艘海工装备订单,总合同金额约116亿美元,占全球订单总量的42.6%,继续位居全球第一。尤其在生产平台领域,目前全球50%以上的生产平台在建订单由中国船企建造,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竞争力强。
图表13:2024年,中国承接海工装备订单全球份额42.6%,保持全球第一
来源:海事早知道,国金证券研究所
2.2 头部海工企业各有所长,政策端发力有望拉动收入增长
我国海工装备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份额集中在振华重工、中集集团、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等头部企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海工产品方面各有所长。
中国重工: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深海养殖工船行业领先。公司下辖大连造船、武昌造船、青岛北海造船三大子公司。
(1)根据大连造船官网,大连造船擅长建造FPSO和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领域,公司是国内设计建造FPSO船体及上部模块数量最多的船厂。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公司是我国首家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系列产品并实现市场突破的总装企业。
(2)根据武昌造船官网,武昌造船具备深海渔场、深水三用工作船、深潜水工作母船、4000马力LNG动力守护供应船等海工装备制造能力。
(3)根据青岛北海造船官网,青岛北海造船擅长建造FPSO,曾建造交付“齐鲁第一船”——10万吨级“海洋石油115”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轮FPSO、中海油公司首座自营开发的“海洋石油119”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轮FPSO、国内最大的座底式海洋钻井平台——“中油海33”等10余座平台。目前,公司正在批量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俄罗斯大型浮船坞和3500吨起重船。
中集集团:国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制造龙头。公司在海工领域主要业务包括:钻井平台、油气生产平台、风电安装船、深远海渔业装备(海洋牧场平台、深水养殖工船等)、以及特种船舶(起重铺管船等)。其中,在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公司已交付9座深水半潜式平台,占中国78%市场份额。正在建造5座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占全球23%市场份额。其中3座GM4-D是全球少数、中国唯一可以在北极圈内作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2座D90是全球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振华重工:国内海上施工船舶龙头。根据振华重工官网,公司是全球三大起重船装备制造商之一。在海上施工船舶方面,公司可以建造起重船、疏浚船、铺管船、风电安装船等船型。其中,起重船是振华重工海工船舶核心产品,目前已成功交付起重能力从1000吨等级至12000吨不等的系列起重船。此外,振华重工还拥有其他工程船(抛石整平船、管节沉放船、油田守护船、潜水支持船、海鱼养殖平台等)、以及钻井平台,和核心配套件(栈桥、锚绞机、起重机等)的制造能力。
中国船舶:具备FPSO等高端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公司是国内民船制造龙头,在海工装备方面,公司子公司外高桥造船可以生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海工辅助船等。
中铁工业:具备起重机、海工吊机等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公司的工程施工机械可以用于海工装备领域,公司拥有桥式起重机、海上风电安装专用起重机、海工吊机、全回转船用起重机等海工装备产品,2024年,公司在湖北中标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设备采购及安装、起重设备等订单。
2025年政策端发力,看好海工装备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此外,两会期间,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建议,围绕海工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艾学峰建议全链条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海洋牧场、海上风电与海洋生物等融合发展。伴随着政策端不断发力,中国海工装备行业景气度提升,我们看好中国头部海工装备企业收入持续提升。
图表14:国内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公司介绍
来源:各公司官网,ifind,国金证券研究所
3.水下作业装备:“水下长城”+“深海锄头”,助力海权维护与资源勘探
为什么要发展水下作业装备?
第一,从国家海权维护的角度看,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相关规章,最先探测到海底资源并提供相应数据和资料的国家可以获得优先开采权。此外,潜水器可执行海底地形测绘、界桩布设、管线巡查等任务,为海洋划界提供法律依据。因此,水下装备是海洋主权的“技术防线”。
第二,从资源勘探的角度看,近年来,全球约70%的重大油气发现来自水深超1000米的海域。海底锰、镍储量都可供人类使用近两万年。制造锂电池的核心金属钴,海底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以上。深海可燃冰里蕴藏的天然气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数十倍。由于深海环境恶劣、人类能够到达的下潜深度有限,需要潜水器来辅助深海探测开发。
因此,发展水下作业装备既是维护海权的“水下长城”,也是获取战略资源的“深海锄头”。在大国竞争向海洋纵深延伸的背景下,水下装备能力直接决定国家在“蓝色圈地运动”中的生存空间。
潜水器是一种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重要载具,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员活动的水下作业基地,是深海探测与开发的重要工具。按照作业方式,潜水器一般分为载人潜水器(HOV)和无人潜水器(UUV)。
载人潜水器(HOV)是一种能够搭载人员进入水下的装置,主要用于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例如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它能够执行多种复杂任务,包括通过摄像、照相对海底资源进行勘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检测等。
无人潜水器 (UUV)是一种在不搭载人员的情况下运行的水下装备,主要用于水下作业,如科研、军事应用等。当前,UUV因其自主、灵活和多用途性,可代替人在恶劣环境下执行枯燥和危险的任务,具有机动性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高、无人员伤亡风险、制造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UUV根据是否有脐带缆和母船连接分为AUV和ROV。
AUV是无人无缆潜水器,也称为自主无人潜水器,能够在没有人工实时控制的情况下,依靠预设指令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主要用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海底地形测绘等需要大范围自主探测的任务。
ROV是无人有缆潜水器,也称为遥控无人潜水器,通过脐带电缆与母船连接,由操作员实时遥控操作,适用于需要精细控制和实时反馈的任务,如海洋石油开采、水下维修、搜救任务等。
3.1 载人潜水器(HOV)
载人潜水器(Human Occupied Vehicle,HOV)是可装载潜水人员深入水下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打捞救援等作业的潜水装置。
国外在载人潜水器领域研发较早,技术成熟,中国起步晚,但是技术进步快,目前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深海科考第一梯队。
美国:“阿尔文”号是美国早期的载人潜水器产品,1964年开始建造,最初设计工作深度为2000m。1974年改装后,工作深度达到4500m,长度23.3ft,宽度8.1ft,高度12.0ft,空气中重量17t,可搭载3人,正常水下工作时间6-10h,采用铅酸电池为动力。2014年“阿尔文”号升级,更换了直径更大的载人球,最大下潜深度可达到6500m。
日本:1989年完成了深海SHINKAI 6500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该潜水器最大曾下潜到6527m深的海底,产品空重26t,长9.7m,宽2.8m,高4.3m,最大工作水深6500m,可搭载3人正常水下工作时间8h,最大生命维持时间高达129h,最大航速2.5kn,在技术性能上已超过了“阿尔文”号。
图表15: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
来源:《载人潜水器发展现状及趋势》,国金证券研究所
图表16:日本深海6500载人潜水器
来源:《载人潜水器发展现状及趋势》,国金证券研究所
我国载人潜水器经历了7103救生艇、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四个阶段:
7103救生艇:我国于1980年代开始开展载人潜水器研究工作,1986年开展了首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的研制,该潜水器长15m,重35t,最大下潜深度600m。
蛟龙号:在7103救生艇基础上,国家科技部联合国家海洋局、中船重工、中国科学院等几个部委单位全国约100家单位,在国家“863”专项下立项开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历经2002年立项,2006-2009年设计建造、总装集成、水池试验,2009-2012年海试等4个阶段。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大深度海试,成功下潜最大深度7062m,打破了日本SHINKAI 6500号保持了长达23年的下潜记录,创造了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新世界记录。
深海勇士号:在“蛟龙号”的基础上,2009年,我国启动第二台4500m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2017年6月完成了海试,2017年11月完成了对“深海勇士”号中国船级社入级检验。
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图表17:中国主要载人潜水器
来源:智慧海洋公众交流平台,国金证券研究所
参考国外知名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参数,我国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进入深海科考的第一梯队。
图表18:载人潜水器构造参数和装备性能比较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微,国金证券研究所
3.2 无人潜水器(UUV)
无人潜水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是没有人驾驶、靠遥控或自动控制在水下航行的器具,主要指那些代替潜水员或载人小型潜艇进行深海探测、救生、排除水雷等高危险性水下作业的智能化系统。因此,无人潜航器也被称为“潜水机器人”或“水下机器人”。
全球无人潜水器UUV市场规模持续稳健提升,中国市场高速增长。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3年全球无人水下航水器(UUV)市场规模570亿元,预计2028年提升至850亿元,CAGR为8.32%。根据中研网,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高增长,2021年达87.4亿元,2022年进一步增至110.2亿元,同比+26.1%。2023年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至140亿元,保持高增。伴随着中国市场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未来中国UUA市场规模有望保持高增。
图表19:预计2023-2028年全球无人潜器UUV市场规模持续稳健增长
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国金证券研究所
图表20: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高增长
来源:中研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行业竞争格局相对集中,北美和欧洲占据主要市场。
根据Global Info Research和QYResearch,全球海上能源无人潜水器核心厂商有Oceaneering、Kongsberg Maritime、Lockheed Martin、SAAB Group和TechnipFMC等,前五大厂商占有全球大约52%的份额。其中,Oceaneering在2023年的市场占比最大,达到了18.07%。其次是Kongsberg Maritime,占比为12.68%。
从区域来看,2023年北美地区的市场份额较大,占42.87%。其次是欧洲市场,占市场份额为29.64%。
5、投资建议
随着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及将深海科技列入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后续板块有望持续迎来政策端的催化。我们建议关注海洋工程领域的振华重工、中集集团、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船防务、润邦股份、中铁工业、亚星锚链、巨力索具等;水下作业装备领域的中国中车、中天科技、东方电缆等;以及海洋新基建领域的海兰信和亨通光电。
6、风险提示
政策推动不及预期。如果后续缺乏更进一步政策或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那么海洋经济或深海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放缓,国内主要参与企业的相关订单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主要代表公司的业绩增长。
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和国外的成熟技术相比,目前我国在水下作业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仍处于追赶阶段,如果后续技术提升不及预期,可能会导致我国深海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影响龙头公司的接单能力。
竞争加剧风险。随着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各地区之间的海洋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沿海地区纷纷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力度,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措施,推动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果后续行业竞争加剧,可能会影响行业内主要公司的盈利能力。
《海洋经济风起,关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
报告日期:2025年03月31日
作者: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