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喜欢说,美元霸权像一道牢不可破的天网,把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命运紧紧攥在手里,不管你在北极种白菜,还是在非洲挖矿,大多数生活细节最后都离不开美元的影子。听起来挺吓人?但事情还真没那么绝对。别忘了,“铁桶”也是人做出来的,能砸出来,也总有法子能撬开条缝。
很多人喜欢说,美元霸权像一道牢不可破的天网,把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命运紧紧攥在手里,不管你在北极种白菜,还是在非洲挖矿,大多数生活细节最后都离不开美元的影子。听起来挺吓人?但事情还真没那么绝对。别忘了,“铁桶”也是人做出来的,能砸出来,也总有法子能撬开条缝。
讲到美元今天的盛世,那也不是一朝一夕变出来的局面。事情追溯回二战结束那会儿,美国靠着“拯救世界”的大旗,摇身一变,召集一众西方老大哥,在布雷顿森林小山村办了场“说了算”的金融大会。那时候,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黄金都睡在美国国库里,谁有金子谁话语权最大,美国顺理成章当了老大。各国允许美元和黄金固定兑换,你拿到手的美元,其实就是“可以随时换金子的小票”,彼时大家伙都挺服气,谁让你兜里都是实打实的黄金呢?
可稳定的日子没幾年,就出事了。经济好时,什么都顺,可风向一变,大家手里的美元多了,心里头就开始嘀咕:“这汇黄金还靠谱吗?”特别是法国那位戴高乐,脾气倔,动真格的——不过,原文里的飞黄金我这里不说了,因为历史上,别的老牌“金主”其实早有过类似举动。比如瑞士,60年代末那阵子,瑞士央行也开始大规模把美元兑换成黄金,甚至连储藏黄金的库房都一度告急。小国瑞士胆子不算大,但那种硬是挠出条道的劲头,放到谁身上都让美国人头疼。
美国一开始还装作大度,黄金兑着换吧,心里其实在打鼓。换着换着,里子见底,这才如坐针毡。最后,1971年尼克松一个“暂停”黄金兑换,干脆把金银里的夹芯抽走了。美元靠黄金做后盾的老把戏,也从那之后成了历史。
从那以后,美国印钱的活儿更顺手了,印出来就是全球流通券。你得承认,相当风光。全世界都离不开美元,跟古代盖教堂的“穹顶”似的,一开始土堆支着,后来一圈圈砖石抹上,就算你把泥巴挖掉,只剩砖顶也能牢牢撑着不倒。真要想拆,得把关键那道拱一起推翻,孤零零抽几块砖头,光热闹没用。
后来,也不是没人试着动手。苏联那阵,钢铁洪流压境,可拼不过美国的钞票机器。日本呢,八九十年代经济发达得让美国睡不着觉,结果广场协议一纸文书签下,日本的钱袋子全进了美国人的口袋,经济一蹶不振。欧盟也混了个中产地位,政治经济起码像样,可虎口里还是握着美军的安全伞。美元的皇冠,谁也撼不动。
这事儿荒唐到什么程度呢?美国财政部长有一年在罗马还公然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那个嚣张劲,试问哪个做生意的不憋屈?全世界等着那个能力最强的挑战者,可这综合国力的组合拳,一般国家真还打不出来。
中国的逆袭路子说来也长。上世纪末,国外随便卡个舶来品的价格,我们加起来工厂一通做,做多少袜子衬衫,也换不来一辆大卡车。那时候的中国,每出口一箱电子产品,定价权全在美国人手里,谁能忍得下这口气?但总有咱中国人能狠下心来,要争这口“气”。像联想“柳传志”,那会儿顶着合资外企打压,还硬是靠着技术突围,电脑风生水起;更别谈后来的华为、人家比亚迪新能源的路子了。在科创前沿,我们从“给人家打工”慢慢摸到了“领头羊”的座席。
但正当你以为苦尽甘来,美国又出怪招,华为禁令、通信芯片泛起波澜。新能源汽车出口刚有苗头,对方反倾销的帽子就迎头扣下。我们做全球基建,铁路、高铁、城市管网一条龙,可美国不是关起门不让进,就是拖着老旧基建烂尾也不愿给市场。于是大把赚来的美元外汇,原本盘算的是买来飞机、机床、原油,可到头来“花不出去”,美债砸在手里,只见一天天贬值。
老外不愿卖好东西,钱却回不来,你想想,这气谁受得了?中国人多少次在家族群里抱怨,说这时代太魔幻。那怎么办?天下大势总有新路。
要说中国人能吃苦,但也会找路。眼下,咱们数千年脉络里,真就找到个破局良方。你还记得“海上丝绸之路”吗?没有人规定丝绸只能驼到罗马,古代泉州可早就通船到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甚至东非那边。这条“船头对码头”的贸易长路,堆满了陶瓷、茶叶,也流回无数香料、宝石和金银。你想想,宋代时候,泉州码头一年要收多少关税,这后面多少人发家致富?
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升级版,不光是路上的“丝绸驼队”——工地铁锹、吊装机械、工程师都“杀”到现场。铁路、公路、电厂,一道道高质量项目铺到几十个国家去了。资源、矿物运回中国,人民币没声没响就在全球绕了一圈。美元以往玩那“我有你没”的套路,现在可不好使了。
顺着美元的“老路”来说,美国靠印钱收割全世界,让别人轮番踩“金融陷阱”。每逢全球危机,小国累死累活,成果全让美元一镰刀割了去。“石油美元”也好,“金本位”也罢,到头来都是只照顾美国自己。那些非洲、拉美、东南亚的苦主,多少次卖了资源,没卖个好价钱?
现在倒好,中国用手头的美元外汇,把贷款和基建一齐拉到全球。过去我们是求着美国换飞机,现在是上百个国家“账本对账本”跟美国讨公道。人民币一头接基建商品,一头换当地资源,慢慢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最“好用”的货币。你问这些国家穷不穷?实际上,他们资源、人口加起来,早就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块,只是按美元算账显得“矮”了一头。大家习惯了被美国压着,自然喘不过气。
顺带说一句,老外总说“这些国家乱”,治安差、社会矛盾大。其实很多病根,正是因为供应太短缺、经济被美元定价给卡了脖子。美国把冲突做成生意,收拾自家的不用心,往外头搅浑水可是一把好手。可一旦中国基建过去,工作机会有了,道路、住宅上来了,市场活气了,谁还愿意天天看着打斗流血?你看,中东北非不少国家,前些年要么战争绵延,要么制裁连连,可等中国基础设施打通后,当地生活水平、就业率真就是慢慢好起来。
风气一变,西方这才慌了。欧盟搞个“全球门户”,美国喊着“重建价值链”,想照搬我们的那套。骗小孩呢?早干嘛去了。如今地缘秩序早已大变——高铁、油气管道穿越欧亚大陆不再是传奇,而是家常便饭。按以前西洋人的思路,跑远航抢资源、绕开大陆中间商捞好处。现在哪轮得到他们耍滑头?合作、共赢反倒是“路子正”的新出路。
回看本国,这变局也像极了八十年代的深圳。一夜之间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吃到红利的只是一小撮人,因为能看准机会、敢拼那一票的太少。今天的格局大不一样,这次机会是在外——那些我们一直嫌“土”的国家,人家有的地辽阔,有的矿足、有的港口稀罕。最重要,老百姓一心想翻身,就像咱们当年一样,一点都不傻。
这局面下,不只华为、比亚迪、宁德这些靠内需起家的企业可能脱颖而出,将来在广袤的“一带一路”上,必有无数的“中国幸运儿”,更有阿拉伯、非洲、东南亚的“逐浪者”们,实现自己的跃迁。放眼这些新兴市场,孩子们不是光学英语,阿拉伯语、非洲当地语言、印地语、乌尔都语甚至法俄,哪个不会成了敲门砖?到时候,懂汉语反倒成了流行。这可不是上一代人的“一本万利”,而是实打实做出来的机会。
更有意思的是,人文学科、地理、土木、能源、数字基建这些领域,需求之大,远超很多家长的想象。不是只会写论文,而是能真刀真枪搞建设、跨文化打交道的全才要吃香。历史上,14亿中国人把自己国家变了样,50亿人的合力,会不会让世界为之一振?谁知道呢。
世界总是留给敢于冒险的人。也许,未来有一天某个中国学生或东南亚的普通工程师,会像当年的深圳个体户一样,在遥远他乡开启全新人生。希望那时候,这一页不光属于少数人的机遇,也属于世界上大多数渴望改变命运的人。
历史的拐点已然来到,能不能把握住、结果如何?没人敢打包票。可当楼下打地基的声音一响,我们都知道——这楼,迟早是会起来的。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