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父不进子房”这句老话,说实话,我小时候也是一头雾水。在我们家,小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连晚上睡觉都要开门看看有没有踢掉被子,更别说管进管出了。可后来慢慢明白,这所谓“不进”,可不是表面那几个字那么简单,它其实藏着一套讲究,是老祖宗在处理家庭矛盾上一种奇特
关于“父不进子房”这句老话,说实话,我小时候也是一头雾水。在我们家,小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连晚上睡觉都要开门看看有没有踢掉被子,更别说管进管出了。可后来慢慢明白,这所谓“不进”,可不是表面那几个字那么简单,它其实藏着一套讲究,是老祖宗在处理家庭矛盾上一种奇特的智慧。有些事,你越是不明说,里面的门道就越深——就像这句话,看着简单,细品品还真不是谁家墙头草的吹风。
但要说父亲就真的永远不进儿子的房?那也不太对。想想小时候,家里谁没被老爸摸过头赶去了写作业的案头,或者被唠叨两句别玩泥巴。可等孩子长大了,自己成了个“能顶半边天”的人,老爸再没事进你屋里瞎转悠,就变得别扭了。尤其是老房子住一块,儿子娶了媳妇、带着小孩,有了自己一家三口的小天地。这时候你再抡着双手进门,不管有没有事,家里人心里总是梗了根刺。再怎么亲,终归是两重门户,儿子已经是新的“一家之主”。有些话,有些事,有了分寸才有了安稳。
想到这儿,我就突然想起晚清时那些大户人家,譬如李鸿章家,还真有些门规。李鸿章晚年特别喜欢热闹,可他到小儿子的书房前,常常只在门口站站,说两句“读书好”,转头就走。他不是不想关心,而是觉得男孩子有了自立的担子,再去指手画脚,反倒乱了辈分。其实,这种讲究不是酸文人的做派,而是成了管理家的那一套规矩。给你自由,就是给你担当。这就是有些老人嘴里的“家风”,不是说让你做什么,而是让你自己做什么。
有一回,我朋友的爷爷就特别坚持这个理。他年轻时候自立门户,家里再穷,他爹都很少进屋打扰。后来自己有了孩子,每到周末,他都是门外听响动,实在想关心就敲敲门,说声“吃饭了”,绝不是一脚踹开门喝骂。理由很直接:“我要是老在你屋里转,你还怎么长本事?”这话说得不花哨,却叫人心里发暖。人与人之间,说穿了,就是靠点距离来维持尊重——哪怕是自家人。
咱们国家,自古讲究家长权威。唐朝的时候,父子还要分床分门,儿子成年后,父亲见了也没那么容易动家里的规矩。唐宪宗李纯对太子李恒,管是管,但该给自由就留自由。太子成婚后,宪宗在安排房间时直接让太子和妃子住东院,自己绝不随意张望。不是李家人怕儿子造反,而是家长知道,再亲的亲情也不能变成无孔不入的问责。如果真的管到头了,反而容易闹得父子不合,家中鸡犬不宁。人家这是几朝实践出来的教训——你说权力大不大?可大到不能乱用,正是高明地方。
这事换个角度看,大至一国、小到一户,都是一理儿。古时候有讲究:“君不扰臣居,父不窥子私。”王安石做官时,就极少直接到下属家里探访。他曾说:“百姓家,不过轩窗料理,不宜随意窥察。”权力再大,也得有个分寸,这是老官场的规矩。你若以为大官可以说一不二,那总有一天要栽跟头。于是文人的家书、官场的记载,早就埋下了这条不成文的“底线”。
说到“官不入民宅”,我又想起民国初年湖北那一档子事。有个县令叫李策,性格怪得很,最不爱看人家热闹。有回他收到举报,说某村有赌博,便派人调查,自己绝不过门,只让助手敲门征询。不扰百姓屋檐,不翻人家的箱底。最后查明真相,他也只是请当事人来衙门说明,没谁敢说李县令不公。当地人后来都说:“李老爷是真把咱们当人看。”你看,权力拿在手里,但用的时候,要懂得止步。清官不是不作为,而是知道哪条线不能动。
而那种动辄家破人亡的“进门查户口”,咱们历史上不是没有。清末不少地方官,时兴“地丁清查”,搜户挨家敲门,弄得鸡飞狗跳。结局想也知道,百姓怨声载道,地方动荡。就是权力不知收敛,才逼出了后来各地的“小起义”。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人跨了那根门槛,才让老百姓生出了防备心——隔阂一下子就大了。
有时我在想,官民之间的那点“界限”,其实很像两家合住时的那条分割线。你知道自己不能随意踩过去,别人也才会给你一份信任。晋朝王导,做丞相那会,连亲戚家的宅门都不轻易叩响,更别说乡下百姓。结果呢?王家的口碑一年比一年好,直到后来成了望族。道理其实很简单——你有权,别人才放心把事情交给你。但要是总在别人门口徘徊,谁还信你不是来寻私的?
说句闲话,这“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不能光当是鸡汤文章看。它其实是老一辈人用日子换出来的智慧。比如今天你当了父母,是不是还会忍不住管孩子看不看手机、上不上网?你想想,从管饭到管心思,哪一步不都是在权力和自由中拧着走?家里也好,官场也罢,做什么事,还真就是“能管的管、不能管的耐心等”。让子女长大,让百姓安居,都是一句话的事:规矩立着,做人有限。
有时候,坐在夜里灯下,我就琢磨,这些“不能进”的门槛,到底有多高?有时只高到心里,只要你心里有尺度。有时却实实在在,一步踏过去,就是大错。咱中国人讲“度”,不就是这样?到底怎么把控,恐怕谁也说不清。可有一点老话说得真:管得住自己手脚的人,才真管得住这一大家子,这一方百姓。
这“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人一辈子,也许就在这中间失败、挣扎、回头。有多少故事,在这两道门槛里,一次次重演?想明白了,也许下次你推门之前,心里就会多想一分了。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