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实锤:这5个姓氏的人,祖先可能来自「国外」,看看有没有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03:00 2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就追求「落叶归根」,一向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姓氏是每个人身份的标签,正所谓:男子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中华民族,自古就追求「落叶归根」,一向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如在外地碰到同姓之人,大家往往就会说上这么一句:「咱几百年前是一家啊」,代表和对方拥有相同的祖先。

从古至今,中国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 2.4 万个,目前在用姓氏约 6 千多个,可以说现在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姓氏,都是祖先历经千年代代相传下来的。

然而,有这么 5 个姓氏,它们并不是古代华夏族传统姓氏,而是来自「国外」的「进口姓氏」,大致可分为「胡商西来」和「佛教东传」两类。

今天,咱们就简单介绍下这些基因研究出来,有大量外来父系的姓氏。

❤️ps:文末有总结表

安姓中来自西欧亚地区的占比很高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跟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逐渐日益交流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而来。

安姓,一个来源较为复杂的姓氏,它的故事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从东汉时期的南匈奴单于后裔,到安息国(今伊朗)的太子安清,再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鲜卑安迟部,中原的安姓吸纳了大量外来人群。

唐朝时,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九国」(粟特人所建立的一系列城邦小国)中的安国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的后代就以安为姓在此定居。

提起历史上的「安姓名人」,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安禄山,这个作乱大唐的叛军首领。

其实他本姓「康」,是康国的后裔,因母改嫁安国人安延偃,之后就冒姓安氏。

还有明朝时期,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王子后裔在融入回族后,也取汉姓「安」。

安姓的全国分布占比图

安姓,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经过千年的繁衍生息,如今遍布中国各地,以河北、山东、北京为主,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汉代时,康居国王子来到中国,定居河西,其子孙以国为姓,也是最早的「康」姓。

南北朝至隋唐,同为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九国」之一的康国,也是现在几个斯坦所在地区,其国人迁居中国后,多以康为姓。

唐朝时,因为「世重高门」,康姓人自称是周武王少弟康叔之后,并形成了多个郡望,如会稽、颍川等。

康姓中来自西欧亚地区的占比很高

康姓,是丝绸之路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又一见证。

其自称是卫康叔后裔的背后,是粟特人为融入汉文化所做的身份重构,但基因上仍保留着西域起源的印记。

《古今姓氏书辨证》:米,西域米国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
《姓氏急就篇》:米氏,胡姓。
《姓解三卷》:米,胡人姓也,今南方有米国。

米姓,在不少文献上都有记载,跟安、康一样,同样源自隋唐时期粟特人建立的城邦小国——米国,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

在宋朝,米姓就已经移居南方,与普通汉人家族无异,还自认楚国王族「芈」姓后裔,但基因数据毫不掩饰其西域来源。

米姓中来自西欧亚地区的占比很高

米姓的历史名人中,还不乏沙陀部、奚族等外族后裔,如五代名将米志诚、北宋将领米信等。

这几个外族里面的米姓,据考证也是来自粟特,沙陀三部里,萨葛部和安庆部就是粟特人。

米姓的全国分布占比图

米姓展示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现如今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四川。

上面我们讲了三个胡商西行带来的「进口姓氏」,下面我们介绍两个佛教东传带来的姓氏:竺和支。

竺姓,源于古印度天竺国,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是中国竺姓始祖。

汉代时,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改姓竺。

大量新疆吐鲁番的文书记载,竺姓在西北边陲的高昌郡时期非常常见,在唐灭高昌后,竺姓又改为竹姓。

此后,经丝绸之路来到我国境内的竺(竹)姓已完全融入中国文化。

竺姓人物中,也不乏高僧大德,如东晋高僧竺道生,南宋学者竺大年等。

竺姓中来自西欧亚地区的占比很高

竺姓的全国分布占比图

竺姓,是佛教东传与中华文化融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共有约 12 万竺姓,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浙江省。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其先月支胡人,后为氏,汉代月支即为月氏。

支姓,起源于古代月支国。

汉代时,月支国人来中国定居,以国名「支」为氏。

同时,和竺姓一样,有以支为姓的佛教僧人来中国传播佛法,中国僧侣随着学经,随师改姓。

支姓的历史名人中,有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支曜、支娄迦谶等,他们的译经工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支姓中来自西欧亚地区的占比很高

支姓的全国分布占比图

支姓,见证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当前主要分布在河北和江苏地区。

五大「舶来品」姓氏,随着胡商的西来和佛教的东传,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这五个姓氏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并蓄。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23魔方

2.《魏书·卷三十》

3.《资治通鉴》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