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帝王多的一抓一大把,但是有这么几位能力超强的帝王,明明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少突出贡献,甚至可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却因种种原因而英年早逝,想想就让人扼腕叹息!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帝王多的一抓一大把,但是有这么几位能力超强的帝王,明明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少突出贡献,甚至可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却因种种原因而英年早逝,想想就让人扼腕叹息!
一、汉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儿子,西汉第八位皇帝 。他8岁就登了基,搁到现在也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但这孩子虽然年龄小,却展现出了远超年龄的聪慧与沉稳。
这位老兄上位期间,充分信任和重用霍光等大臣,在经济上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因汉武帝时期长期征战而疲惫不堪的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经济也开始繁荣。比如元凤四年(前77年),他下诏减免田租、口赋等,就这一件事儿就没少减轻老百姓负担。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妥善处理朝廷内斗,稳稳把控政局。14岁时,也就是现在的孩子刚上初中的年纪,面对上官桀等人伪造书信陷害霍光一事,他一眼便识破阴谋,不仅没有中计,还果断下令追查幕后黑手,迅速平定了叛乱。就这份政治判断力,这毒辣的眼光,这霹雳的雷霆手段,放在成年人里都不常见。
只可惜呀,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21岁时就因病早亡,他的早逝让西汉失去了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统治者,也让刚刚走向繁荣的国家发展进程受到一定影响,要是再给他多点儿时间,说不定西汉还能更加繁荣。
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位皇帝,打小就深受汉文化熏陶,对中原文化有心神往之。
471年,拓跋宏即位亲政后,便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改革。494年,这位仁兄担心鲜卑贵族反对,找了个“南伐”和天气恶劣的借口,“顺道儿”利落地迁都洛阳,一举为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习俗方面,他一股脑儿打出“禁胡语,改说汉语;改汉姓,皇族拓跋氏带头改姓元氏;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系列连环组合拳,不曾想期间冒出个硬着头皮撞枪口不作不死的太子元恂,因抵触汉化,仍穿胡服,拒说汉语,甚至企图逃回平城等一系列“英勇”举动,成功被孝文帝赐死。他还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改革北魏的官制、法律等。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提升了北魏的文化水平和综合国力 。
拓跋宏不光在文化改革上成果显著,在军事上也有不少建树,他曾多次南征,试图统一南北,虽未能完全实现抱负,但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增强了北魏在南北对峙中的实力。可是,可但是啊,这位伟大的改革者在33岁时就英年早逝了,虽说他的改革事业未能完全完成,但他开启的民族融合进程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是北周第三位皇帝,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的四子 。北周开国皇帝是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但从北周一建立开始,军政大权就被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牢牢把持,宇文觉和继任的宇文毓都因不甘心做傀儡,先后被宇文护灭掉。不听话的都被除掉了,那接下来选谁呢?选来选去,宇文护最后选择了看似人畜无害的宇文邕。
这位老兄的上位之路可谓是充满坎坷,刚登基时,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大权仍被宇文护牢牢握在手里。宇文邕深知自己的处境,只能默默隐忍,这一忍就是12年。这期间,他甚至主动将决策权交给宇文护,自己只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苍天不负有心人,572年,他终于找准时机,以上香祈福为由将宇文护引入宫中,和弟弟宇文直联手将其诛杀,夺回权力。
掌权后的宇文邕自然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在国内大力开展经济和军事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男子18岁起受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军队建设,扩充府兵,提高士兵待遇,提升军队战斗力。在他的治理下,北周国力那是嗖嗖上涨,远超邻居北齐和陈朝 。
576年,宇文邕经过精心准备,大举发兵进攻北齐。次年,北周军队攻克北齐都城邺城,成功统一北方 。正当他准备一鼓作气南下消灭偏安江南的陈朝,完成全国统一大业时,578年5月,宇文邕在北攻突厥途中突然病重,一个月后不治身亡,年仅36岁。
他的早逝使北周统一全国的进程戛然而止,隋文帝杨坚乘机摘取胜利果实,统一天下,建立隋朝 。但宇文邕在北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雄才大略,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唐宪宗李纯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他即位时,唐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局面十分糟糕。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势力尾大不掉,中央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面对这种局面,换一般人早撂挑子不干了,但李纯这位仁兄可是有大志向的,立志要中兴大唐,重现唐朝的辉煌!他重用贤良,任用杜黄裳、裴度等能臣,积极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在削藩上,他态度坚决,手段强硬,先后平定了西川刘辟、夏绥杨惠琳、镇海李锜等藩镇叛乱,沉重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817年,他派遣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成功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其他藩镇一看这局面,也都不傻,纷纷归顺朝廷,实现了全国暂时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
在政治上,李纯整顿吏治,选拔有才能的官员,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在经济上,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可但是啊,这位仁兄在后期不知中了什么邪,逐渐迷信起方士来,滥用丹药,导致身板儿越来越差,最终于820年暴崩,年仅43岁 。他的离世使“元和中兴”的成果未能得到巩固,唐朝也未能彻底解决内部的各种问题,继续走向衰落,但他在位期间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为唐朝延续了一定的国祚。
五、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他本来只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郭威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柴荣便捡了个大便宜,继承了皇位 。
柴荣登基之时,正值五代乱世,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他刚即位,北边的北汉政权就趁郭威去世之机,联合辽国出兵来攻打后周。柴荣何等人物,岂能受了这气?闻听此事二话不说,抄起家伙果断御驾亲征,在山西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和辽国的联军,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在这场战役中,后周军队一度陷入劣势,柴荣一看急了,大喊“主忧臣辱,我军岂能退缩!”遂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瞬间鼓舞了后周军队士气,一举扭转战局。
他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目标 ,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改革军队,广募天下壮士,组建了威震四方的殿前诸班禁军,提升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 。在经济上,他鼓励农耕,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如疏浚河道,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文化方面,他重视教育,搜罗典籍,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柴荣积极致力于扩大地盘,955年,他派兵攻打后蜀的陇右地区,收复了秦、凤、成、阶四州 ;956 - 958年,他发动对南唐淮南的进攻,经过两年多激战,大败南唐,夺取了南唐在长江以北的所有领土,使后周国力大增 。959年,柴荣率兵北伐辽国,意在夺回心心念念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州。北伐初期,后周军队势如破竹,攻取辽国三关三州十七县,威震辽国 。可是,但可是啊,就在他准备攻打幽州的关键时刻却突然病倒,后周军队被迫撤军,不久他便病逝于开封,年仅39岁 。
柴荣的早逝实在是五代历史的一大遗憾!如果他能长寿,很有可能收复幽云十六州,那将彻底改变五代十国的历史走向,实现全国的统一,建立一个强盛的王朝!他的英年早逝也让赵匡胤拣了一个大漏,成功“黄袍加身”。如果柴荣能再多活几年,恐怕根本就没宋朝什么事儿了!
简单总结一下吧,这五位帝王可谓是帝王版的“出道即巅峰”,虽然个个是能力爆表的开挂选手,奈何老天爷设置的血槽太短!历史真是个爱开玩笑和搞反转的高手:刘弗陵要是能多干几年,西汉说不定能解锁出个“超级盛世”!拓跋宏改革大业刚搞出个爆款,自己却被迫匆匆下架!宇文邕统一全国的进度条都拉到99%了,系统却突然干崩溃了!李纯刚把唐朝从“病危通知书”里捞出来,自己却掉进了丹药坑!柴荣眼瞅着都快把幽云十六州揣兜里了,结果却被无情的病魔截了胡!
看到这里,您一定会想,假如他们没有英年早逝,中国的历史将会怎样改写?但无论如何,历史没有假如,这些帝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雄才伟略、远大抱负和突出贡献,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深刻而永久的印记。
夜空中划过一颗耀眼的流星,虽然短暂,但却照亮了一个时代。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宿命。足矣。
来源:瘦瘦的中年大叔